还有不到12小时,伦敦奥运会就要开幕了。这个城市办了三次奥运会,1908,1948,2012。靠着今年这次,伦敦从众多并列第一中杀出,成了这个世界上举办奥运会最多的城市。1908年,本来应该是罗马,但那几年地震火山一个接一个,意大利政府经济损失眼中,财政困难,无力兴建体育场馆,放弃了主办权,成就了伦敦。1948年,伦敦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为艰苦的阶段主办了奥运会。当时的运动条件特别艰苦,住在当地空军基地和学校搭建的简易房里,乍一看活像灾民。而且他们需要自带行李,搭载选手们往返伦敦赛场的交通工具也只是破旧的公交车。但选手们很乐观,也不介意,觉得这才是奥林匹克精神。到了这里不是来享受的,是为了同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一较高下的。
今年是60多年后的又一次伦敦盛会。奥运和文化有类似的地方,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届奥运会,尤其近代,越来越全球化。媒体、广告、包装、赞助、竞争,这些都日益趋同而激烈,体现着现代商业社会的诸多共性。但民族化,也越来越烙刻到奥运会的方方面面。在东亚国家中日韩举办的三界奥运会,和在美国举办的所有奥运会,从形式到理念,从意义到产品,都有着本质不同。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又和以往的所有奥运会迥异,因为我们有着迥异于西方主流世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世界观。有人说政府烧钱不敢实事,有人说北京奥运堪称伟大历史最佳,有人说充满各种面子工程,有人说是东方文化崛起的象征。这些都没错,都是奥运这个舞台带来的文化外延。
而伦敦这个城市,在近现代史上无疑也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首先它来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人类翻天覆地征服自然的起点。它象征着各种实用、效率,和野心。轰鸣的火车头,圈地运动几百年后的资本主义田园,朝向世界的殖民步伐与洋枪大炮。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这个国家又成为流行音乐的圣地。披头士的出现就是典型的时代需要。其时英国政坛丑闻与动荡齐飞,困惑与迷茫并存,青年人不再相信成年人,那些戴着帽子穿着风衣拄着雨伞的绅士,而是同龄的偶像们。政治家里的思想家们,也了解披头士作为青年偶像,是影响青年人的重要社会和文化力量。于是乎,在政府以及几乎所有人的推波助澜下,英伦半岛上几代人的音乐、思想甚至衣着品位都跟着披头士而变。《滚石》杂志的评论家这么评价:“从此,摇滚成了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迅猛变化的动力。”
披头士解散后,英国又进入了“愤怒青年”的时代。好多迷幻摇滚啊,朋克啊,都开始流行。八十年代英国青年,就跟我们文革后文学萌芽时代的年轻人一样,愤怒、厌倦、颓废、浪漫,“迷途青年”就成了这个国度的主流,青年人在良心未泯和自甘堕落之中徘徊。
这么一个复杂而统一的国家,相信在奥运这个世界级的舞台上,应该能把自己最纯粹的文化——不管哪一面——都展现出来。
比如伦敦办奥运,看上去节俭,甚至寒酸。场馆不少是临时性的,奥运村的简陋拥挤甚至招致不少抱怨。据说中国男篮的小伙子还要拼床甚至打地铺。毕竟欧洲正遭遇经济危机,英国人确实手头拮据。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实用、环保,是伦敦奥运更看重的原则。连他们设计的奥运火炬,都“不想让它只成为一个样品,而是使用品”、“握感良好,散热均匀,适宜传递跑动”。比如最近城市下水道争议颇多,而伦敦拥有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排污下水道,据说正是因此解决了城市卫生难题,伦敦才成了世界最大都市之一。不久前暴雨袭击伦敦,他们只是担忧影响比赛的精彩,排水依然无忧。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办奥运如此,下水道如此,其他事亦如此。比如相对于北京,伦敦人没太把奥运当回事儿,据说伦敦记者除了中国人就是美国人。比如虽然从设计到理念,伦敦奥运都很实用很简洁,但真要搞文化活动,他们照样拍出一个“世界莎士比亚戏剧节”,就能让全世界趋之若鹜。
世界上那么多人会看奥运会,同时也是那些前所未见的、非凡艺术和文化。奥运会最开始是同样重视体育和文化的,随着时间推移,重点转向了体育。而到了21世纪,文化的分量则越来越重。
蔡明自留地“蔡园子”(点击进入博客圈),欣赏铸造生命力的家居,阅读大师心灵的设计,把玩优雅刺激的时尚。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