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By 柯云路的博客
Contributor profile | More stories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新星】30年前风靡全国的官场小说(图)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2 20:46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新星》是柯云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意义的政治小说,据此改编的电视剧曾造成鲜有过之的轰动效应。现在三十四岁以上的人很少不知道《新星》主人公李向南。二十多年过去后,《南方周末》等中国多家媒体再度提起《新星》时,将它称作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新星》在海外出版时,被称为“当代官场现形记”。在大陆,则被称为“县委书记从政指南”。无论评价如何,《新星》无疑使国人普遍看到了中国政治斗争的真实故事,也使熟谙政治的人看到了地道的政治操作手法。今天重读《新星》,大概是了解中国当代生活不可或缺的。


《新星》启示:顺应潮流才能做“好”官

《深圳晶报》
 
王恒嘉采写


典型事件回顾:

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刊登并出版长篇小说《新星》,这部作品立即引起极大注意。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其进行小说连播,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将其改编为广播剧。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由太原电视台拍摄、周里京主演,于1986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由于其强烈的反官僚主义倾向,引起极大轰动,几亿人收看,曾创中国电视连续剧收视率最高纪录,周里京因此走红。有传媒称这部作品“改变了中国的某些政治格局”。香港版本的《新星》在其封面上特别注明“现代官场现形记”。 今天在任的许多官员提起李向南来仍然津津乐道。2012年7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再版《新星》。



典型人物列表:

柯云路:1968年底,柯云路和十几个中学同学一起下乡到山西晋南的绛县,一待就是四年。老想着帮农民脱贫,一年四季拼命干活。柯云路和知青们帮助村里创建了全村第一个集体豆腐坊、第一个集体养猪场。假期还回北京协和医院学习针灸、买了常用药,回到绛县农村给村民义务治病。这样干了几年,意识到再怎么干还是有很多农民吃不饱饭,于是跑了很多山区、农村进行调查,最后发现“农村贫困的原因是生产体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了社会各层面的人和机构:

农民、干部、乡里的、县里的、粮食收购站、加油站、棉花收购站……柯云路带着李向南式的抱负迎来改革开放,带着改变社会的政治理想写了《新星》。


李向南:《新星》中的主人公,大部分老百姓把他的形象和演员周里京的个人形象划了等号。这位老三届出身的县委书记,上任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获得了群众的拥戴却遭到保守派的攻击。作为一个文学人物,他后来又在柯云路的后两部小说《夜与昼》、《衰与荣》中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和分析。


顾荣:《新星》中保守派的代表,作为已经在当地工作很长时间的老干部,他根深蒂固。顾荣并不是一个贪官,但面对新潮流,面对改革的态度却很消极,心中不乏专制、封建的残余。小说发表后,“顾荣”一时成为某一类官员的代名词。



大事影响评述:

改革大潮中,什么样的干部才是好干部?一心改革的干部会遇到怎样的阻力,什么样的智慧和魄力才可以化解这些阻力?在广大老百姓困惑、干部们困扰的时候,柯云路用自己的小说尝试着给出了答案。一度,人们会把本地的贪官污吏称为《新星》中的恶官僚“潘苟世”,某地甚至还出现了“苟世街”,当地人民以此讽刺官员们集中居住的街道。当时很多干部甚至以《新星》为改革教材,而众多在当时不曾掌权的平民,受这本书和其他改革小说影响,在随即到来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记者在关于改革开放30周年的相关采访中,接触了很多提到《新星》是其“启蒙教材”的官员。《新星》注定是空前绝后的一本书,因为在此之前,这样的小说不可能出现;在此之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全民关心一类问题的现象很难再出现。随着官场规则的逐渐定型,也就很难再有政治小说的轰动。

当事人对话:

晶报:您心目中的好小说应该是什么样的?《新星》达到这样的要求了么?

柯云路:我心目中的小说应该是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所写的小说那样的小说。他们的小说可以描写一段历史,揭示一个时代,看起来就像是一幅社会的画卷。我就想写这样的小说。而要反映社会的全貌就要选择好的故事,好的题材,是要找一个讲述的角度很好的把很多人物组织起来,使他们不再是单个的人物而是好看的故事的角色,在这故事中展示各种各样的尖锐冲突,展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各种各样的利益交织。现在看,《新星》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

晶报:一部政治小说或者说官场小说为什么能引起那么多普通群众的关注?

柯云路:在那个国计民生等一切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代,那时候的人们都相对单纯,那不是一个娱乐文化泛滥的时代,也不是一个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网络更是没有,大家都很关心周围的变化,即使这些变化与现实中自己的直接利益似乎无关,但是大家都关心,心中觉得自己对所有这些,乃至整个国家的变化都有责任的。大家关心改革,关心社会问题。而现在社会已经多元化了,许多问题是一个小群体的问题,很少有那么集中的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了。


晶报:那时候大家都在关注的问题能概括出来么?

柯云路:大家都在想,不能再这么落后,这么禁锢,而是要变化。要变化就要接触到那些保守的东西,官僚的东西。官僚主义的核心就是封建主义残余,怎么破除官僚主义是大家在想的问题。


晶报:小说里的很多细节异常真实,怎么得来的?

柯云路:在《新星》写作之前,我做过很多准备。我曾插队四年,又当工人八年,那些年搞了许多社会调查,到处跑。我写的东西几乎全都是真实的细节,农民的情况怎么样,乡一级情况怎样,县一级情况怎样,我都熟悉。可以说,我写的每一个人,都是我见过并熟悉的一个人或几个人的集合体。我写的是活生生的人物,我希望能通过这部作品展示尽可能多的生活和人物。


晶报:为什么是选择一个县来展开故事,而不是一个市或者一个乡?

柯云路:县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级别,一个县里工农兵学商俱全,有文化部门也有技术部门,如果再小了很可能五脏不全。有了县、乡、村等几个级别,又有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故事就好展开了。


晶报:您心目中什么样的官是一个好官?

柯云路:近几十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才是一个好官,首先要顺应时代潮流,敏锐、先行的才可能是一个好官。而如果能力很强、很清廉,但是却不顺应潮流很保守,也不可能不是一个好官。当然,个人品行是个本质问题,涉及到最终的目的是为公还是为私。但是如果不顺应潮流,最终所保护的必然还是少部分人的利益,为公也成了为私。


晶报:《新星》发表后,您有没有收到一些官员的来信?

柯云路:我收到很多来信,很多邀请,许多年轻的官员写信给我表示支持,很多人因为感动,邀请我去他治下的地方参观、讲演。


晶报:但您好象并没有接招?

柯云路:我觉得自己要保持时间上的自由,所以出席的应酬很少。即使到今天,我也不想有太多应酬。如果我出席那些应酬,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大学的讲过去,看起来我好象火了似的,但我要浪费很多时间,另外我的心很有可能从此就不安静了,写作张力就差了,即使不因为这个把自己的文笔搞坏,可能也要经过很长调整期,犯不上,作家写好东西还是最重要的事情。


晶报:为什么选择太原电视台来拍摄电视剧《新星》?

柯云路:书出了以后,要拍电视剧的电视台找我来的很多,少说也有十几家,包括中央电视台,但我最终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太原电视台,理由是我觉得他们电视台来找我的人深刻的理解了这本书,他们的台长和编辑来找我,说起这本书眉飞色舞,他本人就是在山西农村长大的,对这本书很有感觉。这个电视剧在太原电视台播出以后,光来信就收了几麻袋,电话被打爆了。他们于是把电视剧送到中央电视台,这个电视剧当时还是比较敏感,能否通过还不一定,结果通过了,定在春节黄金档放,中央台播放那天,太原电视台那些人在马路边上放鞭炮庆祝。


晶报:据说电视剧火了以后,您还下去观察过?

柯云路:电视剧刚开始放那阵我还在山西,听说很火,我自己骑个自行车下去看是不是真有那么火。那时候电视刚开始普及,大部分村一个村也就一台电视,开始演《新星》的时候那真是万人空巷,都来看电视来了,现场气氛很热烈,许多观众都感觉很真实,他们都对号入座,看自己身边谁是潘苟世,谁是顾荣等等。我后来也收了几麻袋信,我都看了,能回的就回了。


晶报:我了解到《新星》对许多人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影响,您当时知道吗?

柯云路:当时的年轻人想当李向南的很多,现在我有时候出去走一走,到省、市、县里碰到有些干部,他们还记得年轻时候看过《新星》的事情,还说自己的仕途有些方面受到影响。当年的女孩子,甚至是采访我的女记者,都说自己想找一个李向南似的男朋友,实在找不到就找一个长的像李向南的,也就是像演李向南的周里京的。一直到前几年,一个县级领导碰到我,还追问李向南到底是和林虹结婚了还是和小莉结婚了,其实我就是不想给一个结果,而让大家自己去想。当时又没有网络调查,否则真可以让网友去投票决定。


晶报:改革开放之初,是李向南那样的干部多还是顾荣那样的干部多?

柯云路:当时当然还是顾荣那样的人多,很多。


晶报:那李向南们为什么还能做一些事情呢?

柯云路:许多时候,是否能有动力、能做成事情,不是一个人多人少的问题,而是看这个人是否在潮流中,所做的事情是否是时代的潮流。潮流中的人,一挥手到处看见,一说话到处听见,各阶层广大的群众拥护,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然就有了优势有了权力,能够推动自己想推动的事情。


晶报:李向南是老三届,从政经历并不丰富,但他似乎有很多手段办成事情,为什么?

柯云路:老三届这一代人是很奇怪的,一方面文化不弱,另一方面有很多曲折的经历,在现实的磨难中做了很多思考,希望能做事,能推动中国发展,但是一直都不成功,我本人在农村办过养猪场办过豆腐坊,但是体制不变化,非但发展不起来,还有可能饿死人。体制一旦变化,他们已经思考过无数次的发展变革就实施开了,斗争策略也相应成熟。


晶报: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中,决定胜负的是什么?如何又能改革又能保护自己?

柯云路:既然是改革,必然有人为了既得利益坚持维持现状,讨厌变革。和这个势力斗争,胜利与否关键在个人把握分寸和个人智慧上。怎么能在办事情的过程中不因为明枪暗箭丧失权力?这是艺术。改革过程中各种力量的较量,用现在的话说叫博弈。你又要做事,又要想办法保全自己,这两方面的平衡,是非常高的艺术,是李向南时代和后李向南时代所有改革家都在研究的问题。不能一味保护自己,否则就会同流合污,什么事也做不成。而不保护自己,可能又没有做事的权力了。

【柯云路政治小说代表作《新星》网购地址】

《新星》:http://t.cn/zWYQCDh(当当)http://t.cn/zWYQ8tk(卓越)


柯云路作品出版联络信箱:
keyunlu@vip.sina.com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