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博陵第”元青花的器型种类
Tuesday, December 3, 2013 2:03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博陵第”是元代瓷器的一种款识。这种款识是一种瓷质的粘贴在瓷器底部单边倭角状牌记,形似玉牌,有阴文,也有阳文。“博陵第”瓷仅品种和装饰工艺而言,除了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外,还有红绿彩、珐华彩等。


“博陵第”系列瓷器种类繁多,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青花、红绿彩、青花五彩、珐华彩,等等不同风格、不同工艺的品种。

瓷器器型

“博陵第”系列瓷器器型丰富:瓶类有圆形玉壶春瓶、圆形梅瓶、八棱葫芦瓶、八棱梅瓶、八棱玉壶春瓶、兽耳直颈广口瓶、长颈天球瓶等;罐类有八棱罐、兽耳罐、直口圆罐、荷叶盖罐等;壶类有长颈带盖执壶、短颈带盖执壶、四系扁方壶等;盘类有折沿菱口盘、葵瓣菱口盘、荷叶菱口盘等。

瓷器纹饰

“博陵第”系列瓷器的纹饰图有历史故事、戏曲人物、仙道图、云龙图、海水龙图(多为三爪龙、四爪龙,较为精彩的有五龙纹)、莲池鸳鸯图、富贵牡丹图、绶带锦鸡图、凤凰穿花图、杂宝狮兽图、瓜藤草虫图、岁寒三友松竹梅图、缠枝莲花图、缠枝菊花图、杂宝花卉图、莲池鹭鸶图、庭院孔雀图、飞凤图(图4)、芦雁图、飞凤瑞兽图、瓜藤竹石图、星月梅花图等等。多采用兼工带写的画法,平涂留白边,造型准确,生动自然。常采用多层次繁密构图,主题明确、突出,元代绘画特征十分明显。

“博陵第”系列瓷器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传世的,全部是窖藏品。而在所有发现博陵第瓷器的窖藏中,都有一块记录有某些文字内容的瓷板,我们称之为谨记牌或谨记暗碑。从已经发现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窖藏中谨记牌的内容都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有前面的姓氏、后面的瓷器数量和日期。到目前为止,这个谨记牌究竟是真是假?是谁写的?内容为何一样?起什么作用?还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附图就是这个神秘的青花谨记牌。‘

牌记款识

1、瓷器底部凸印长方形戳记“古相、博陵第”阴文款。上端覆盖荷叶,下端承托开放的莲花。框边左右两侧印回形纹,气韵古朴,形态优美.

2、瓷器底部凸印长方形戳记“博陵第”阴文款,四方边沿为凸凹直线纹,方正端庄,形似玉牌。
3、瓷器底部凸印如意灵芝形戳记“博陵第”阴文款,沿边绘凸凹曲线纹。形态高雅,喻意吉祥。
4、瓷器底部凸印葫芦形戳记“博陵第”阴文款,造型典雅,喻意幽深。
5、瓷器底部凸印双鞭形戳记“博陵第”阴文款,沿边为凸凹直线纹。珙形相结,百年好合。
这五种牌记款识的造型具有元代特色。其中的灵芝,双菱及葫芦均匀为元青花纹饰绘画中常见的八吉祥图型,也就是变形八宝纹。为瑞象吉祥物。具有特别神奇的艺术魅力。八吉祥纹饰始于元代,作为元代瓷器的纹饰较为流行。作为“博陵第”元代瓷器牌记款识的造型,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创举。极具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艺术性。牌记款识的字体均为正书稍带隶书韵味,字亦清晰,苍劲之中有秀逸之气。
如此丰富多彩的牌记款识,出现在元代至顺年间博陵第精美的青花瓷器上,为什么国内外我料中竟没有记载?中国瓷学界也从未提到?神秘而复杂的历史,值得我们深切关注,认真研究。

牌记文化

牌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商品经济交流中必然发生、发展的重要现象与文化产物。对我们研究历史越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与文献,瓷器牌记款识较早出现在宋代北方磁州窑瓷枕上,为“明道元年”(公元1032)。其次考古发现宋代江西吉州“五窑”的“郭家窑”瓷枕上,为宋代“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年制。再者就是近几年新发现的“博陵第”窖藏元代精美瓷器的青花瓷板记事牌。瓷牌铭文为至顺九年(公元1338年)“钱氏子孙谨记”。目前发现有几块牌坊形瓷牌记,分别藏于民间收藏家手里;一块为“至顺三年秋月吉旦”牌记,第二块为“至顺五年”牌记;第三块已经公开报道过“至顺九年九月吉旦”牌记,三块牌记均为长方形,制作工艺为元代麻布托胎工艺,胎体厚重,牌底部无釉,露胎处显有麻布纹理。胎色白中带青灰,釉为青白釉,厚润坚实,牌记上绘古建筑,重檐牌坊图。牌坊立柱绘相象双龙抱柱,龙为三爪龙,用进口青料绘画,色彩凝重,十分精致,极为生动。仿佛腾云驾雾,威风逼人。牌坊门柱上绘含包未放的荷花(另两块年代早一些的未见门柱绘荷花),牌坊重檐顶部绘一仰天开放的荷花,牌坊内书写“钱氏子孙谨记”铭文。“博陵第”牌坊牌记绘画虽然不尽相同,却反映了牌记时限的先后关系,有强烈的时代风格(参看图20-21)。牌坊上龙纹为典型的元代三爪龙纹装饰,这种以龙抱柱腾云驾雾式牌坊制作豪华,如临仙境,又有官府威严之风范。

2博陵第之谜

自从“鬼谷子下山”在国际上拍出2.3亿人民币的天价后,元青花就在国内火爆起来。在这股热潮中,出现了一个让藏家很热、专家很冷的现象,这就是“博陵第”。
“博陵第”、“古相.博陵第”都是出现在瓷器底部的款识,这类款式既不是写也不是刻上去的,而是以一个小牌匾的形式贴上去的。其形制多种多样,已经发现的就有5种以上各不相同的“版本”。细数这些博陵第款的瓷器,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还有红绿彩、青花五彩、珐华彩等等。面对这些瓷器,藏家都不说是假,专家也不说是真,因为利与名对各自都很重要!假如这些瓷器是地道的真品,那将是瓷器史上的惊世发现!意味着中国元代以后的瓷器发展史将要重新编写,藏家也可能拥有而瞬间暴富;如果说这些瓷器是假的,仿品或臆造品,藏家和专家又都没有充分的理由否定其工艺水准和时代特征。因此,四,五年过去了,博陵第就象一个血脉不明的私生子,成为藏家与专家心底的难解之谜。

是真

如果说博陵第是真的,至少有以下疑问不好解释:
1,为什么在2004年之前几乎没有听人说起过,也几乎没见到什么出土瓷器?可是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2005年以后,几乎一夜之间就发现了诸多的博陵第瓷器,数量要以几十来计了。而进入到2006年则更甚,博陵第瓷器已经要以几百上千来计了。
2,为什么博陵第窖藏的谨记牌匾除了姓氏和瓷器件数,其他内容均基本一样?尤其是“自幼丧父少年亡母,孤身浮梁当学徒”、“七年艺满放佛”、“蒙天垂爱暮年得子”,这样一些关系到个人身世的特定文字,为什么也都一样呢?如果说是一种统一的礼制文字格式,绝没有必要写上这些特定的身世字句呀。
3,为什么会在谨记中写上“日后若遇困境,将故居古相博陵第东厢房丙墙拆五斗过三,取泥磁砚废之半块,……”且不说不同的姓氏子孙怎么会有同一个博陵第故居,就说这块牌匾也是埋于窖藏之中的阴碑,不挖开窖藏根本不会给后人看到,这样的谨记又有什么意义或者实际作用呢?
4,为什么博陵第的谨记暗碑上都没有具体的制作人(作者)落款呢?只有一个年月日,后代会知道这是谁留给他们的呢?如果窖藏是前人留给后人的福荫,那么,有什么理由不留下自己的姓名?
5,为什么2006年之前发现的牌匾都是青花的?2006年不仅博陵第瓷器出现了大小不同的青花器、釉里红,连五彩、法华、描金的元代瓷器都有了,而且谨记牌匾的五彩器也出现了。落款也由至顺年发展到了至正年。难道博陵第在地下也在与时俱进?
6,为什么元代的出口瓷器中从没见到过五彩、珐华器?而博陵第瓷器中却屡见不鲜,难道博陵第的工艺水平、装饰水平会超过景德镇官窑(浮梁磁局)?或者说元代出口瓷就不生产五彩器?即便出口瓷不生产五彩器,那么越南、柬埔寨这些当年的元朝属地应该会出现这类五彩器吧?为什么也从未见到?
7,为什么博陵第、汉都这类款式的瓷器上,有的还会有张文进造的落款?博陵第与汉都什么关系?博陵第与张文进又是什么关系?该如何解释?
凡此种种,莫不让人疑窦顿生。这博陵第怎么可能是真的呢?

是假

如果说博陵第是假的,至少也有以下现象无法解释:
1,博陵第瓷器的工艺的确不凡。我不知道博陵第款瓷器有没有通过国搏机检的实例,就我见过的博陵第款瓷器来说,无论画工、釉色、器形、雕工都相当有水准。如果是新制赝品,也绝对应该是高仿品。即使它不用博陵第款,一样可以进入至正型元青花的高端领域,这样画蛇添足、编造一个闻所未闻的“博陵第”款对造假者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必要?
2,如果是新制赝品,其底部的火石红锈色、入骨土沁,绝对难以仿造。尤其是这些锈色、土沁的形状、色彩、类型各不相同,需要多大的精力来仿照?
3,如果是新制赝品,没有必要增加更多让人怀疑的疑点。而许多博陵第瓷器造型怪异、前所未有,装饰复杂(许多瓶罐上面都雕塑有形状复杂的壁虎)。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制造难度,另一方面也无端端地增加了人们怀疑的程度。
4,如果是新制赝品,其他的方面已经可以仿到如此高的程度。再添加一个谨记牌匾有必要吗?即使要仿一个谨记牌匾,也会仿得各不相同,何必使用相同的内容,让人产生这么严重的怀疑呢。
5,如果是新制赝品,其目的是什么?按道理当然应该是牟取暴利呀。可是这批制作如此精良、工艺如此复杂的高仿品,市场价格并不高,几千元、甚至几百元就能收到一个,这比景德镇的元青花高仿品价格低得太多了。如果造假者不这样泛制,而是只高仿几十个标准的至正型元青花,其价值会超出现在的几十倍、几百倍。那他为什么要造这么多呢?除非造假者的本意并不是谋取经济利益,而是要哗众取宠、与中国瓷器收藏界开一个国际玩笑。
6,如果是新制赝品,已经一两年了,不可能找不到赝品制作窑口。据我了解的情况,这些博陵第瓷器的来源很广、而且都不相同,江西、福建、安徽都有发现。作假窑场通过这么多的渠道对外销售,不可能做到绝对保密。在博陵第已经在收藏界炒得沸沸扬扬的今天还能不露庐山真面目这也是不可思议的。
凡此种种,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博陵第怎么可能是假的呢?

3意见结论
藏家意见

藏家认为:“博陵第”款元青花是典型、精美的青花瓷系,均用上等“苏麻离青”氧化钴料绘制,其发色凝重,靛蓝艳丽,犹如蓝宝石。据史料记载,这种从中东伊斯兰地区的进口料到明代中期就已经绝迹。其料十分名贵,非高级画师不能使用;呈色稳定,一般不受烧造温度的影响;在选泥、制胎、施釉等方面也十分讲究。正因为成本高,工艺严,生产量不大,所以在当时就非常名贵!
为以后的青花瓷树立了极高的标杆,并成为科技与人文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很有君临天下的大气与霸道!
我觉得很好玩!,博陵第,让瓷界争论与沉默的”谜”! 令藏界惊喜与悲哀的”宝”!
不管它是戏弄瓷界的巨大骗局,还是震惊藏界的重大发现,乘身世模糊价位不高时收一个也无须管吃管喝,管它未来是一文不值还是身价百倍呢!

专家意见

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博陵第课题组赵根山,华国良先生认为:
景德镇窑元青花带官款、记年款、供养款、堂名款的器物极少见到,这一现象影响了人们对元青花瓷的排比、类比、断代的深入研究;英国大维德基会所藏“至正十一年”铭文云龙象耳瓶一对,是经美国波普博士研究并对照土耳其、伊朗所藏的中国青花瓷与国内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进行系统的类比,把原来划归明代的部分青花瓷拣出来,才提出了著名的“至正型青花瓷器”的理论,这时国内还只有一小撮人恍然大悟:哎哟!元代就有了如此精美的青花瓷呀!
“博陵第”,“古相.博陵第款瓷器造型,釉水、绘画、青花发色都十分精美;涉及的器型、绘画丰富多彩,藏家说是典型的“元至顺青花瓷器”,赵根山、
华国良先生则直接定为“古相.博陵”、“博陵第”系列型元青花,并认为这些散落在民间收藏家手里的元青花瓷对排比、类比元代青花瓷器的断代,考证元代青花瓷的窑口、工艺,人文历史等,都有着流散在国外“至正型元青花”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

争辩结论

专家研讨“博陵第”2005年10月底,“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在山东泰安举行,不少收藏家从广东、深圳、温州、北京等地赴鲁汇聚一堂,有的还为研讨会提供了“博陵第”系列瓷实物。
“博陵第”课题组专家赵根山和华国良在研讨会上详尽地介绍和分析了“博陵第”元青花的情况。最后的结论为:“博陵第”系列元青花是典型的元至正年以前生产的青花精品瓷器,既是南北多元文化和中外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又是造型艺术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的高级瓷器艺术品。“博陵第”瓷多种花样凸印款识的出现,改变了元青花无款制型式的立论,极具时代性的民族特征。“博陵第”瓷系列元青花比以往单一出现带铭文的元青花瓷,更具排比、类比和断代的历史作用,应定为“博陵第”型元青花标准器系。
早期元青花瓷仍在国内不过,据赵根山和华国良研究和分析,“世界上大约只存有200多件元青花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也并非“多数流散在国外”。早期元青花瓷应仍在中国,国内民间藏有精美的元青花瓷,是耶?非耶?笔者不敢妄断,因为该系列瓷研究仍在深入进行中。但这一结论,无疑给了藏有此类系列瓷的收藏者极大的振奋。
在国内外收藏界、文物界乃至整个拍卖行业,元青花的出现固然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巨大影响,但“博陵第”系列瓷的问世,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博陵第”瓷是成系列的,而且据“博陵第”课题组专家说,此类系列瓷无论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彩绘、用料上,都较之人们公认的元青花瓷更坚实、更精美、更经典。

4铭文现世
铭文现世

雷氏“古相·博陵第”有关的瓷牌铭文“谨记”的于07年现世,对目前业内争论较大的元青花证考有了重大的突破。该瓷牌为竖式,高43厘米,宽33厘米左右,瓷牌上方为半圆状,牌坊重檐顶部画有喜鹊,牌坊上方重檐下书有“古相
博陵第”竖匾,牌坊中间为白瓷青字谨记铭文,右侧起始:“雷氏子孙谨记”;左侧落款“至正十一年秋月吉日”;瓷牌上共书写文字238字,牌坊与文字均用进口钴料绘制书写,字体秀丽、大方;下方中间开有7级台阶,左右门庭上,画有一对凤凰,牌坊左右立柱各有一条上升的(三爪龙)盘龙抱柱,二龙相向。整幅牌坊绘画精致、古朴、非常幽深、典雅,极具古相之味(见图)。牌坊铭文:“雷氏子孙谨记:人生诸多不测,贫富不过几代,莫过眼前千日好,要知花无百日红。自幼丧父,少年亡母,孤身浮梁当孝徒,朝出砍柴暮担水,严冬酷暑不言苦。七年艺满,仿佛东方见鱼肚,初涉商途不知起落有几度,坎坷人生路,梅(枚)举不胜数。慈母之叮嘱,时时响耳鼓,人生之短道(之,加)长,不苛不曲方能见烈祖。君子爱财能有道,不留别人数。蒙天垂爱,暮年得子,望幼儿将能成大器。日后若遇困境,将微州路丰台县故居,古相博陵第东厢房丙墙,拆五斗过之,取泥中(磁,加)砚废(之半,加)块,再加西磨坊栏石下,取泥中瓷砚废之半块,方知。窖内置:青(磁,加)、五彩、斗金、红绿彩共计二百六十八件。至正十一年秋月吉日”(原文无标点,为方便阅读而加)。可惜的是,该瓷牌已经破裂,并有缺损,但并不影响对它的认定及作为元青花佐证依据。“古相
博陵第”
瓷牌“谨记”的出现,对解开“博陵第”款元青花瓷器多年来疑惑未解之迷又是一个重要的佐证。从这块瓷牌破损的情况看,上面被开凿有几个小洞,洞口的痕迹已经十分陈旧,并形成了锈迹,可以断定该窖在瓷器出土以前并且在很古时就被人盗过,那时盗贼只偷金银首饰,瓷器没有要。直到现代基建大兴土木,瓷器才被出土。

证明内容

该瓷牌与《钱氏子孙谨记》等瓷牌有着较为相似之处,不仅从瓷牌、绘制的牌坊图文、用料、铭文形式、部分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从瓷牌出土和铭文内容及主人的用意可以引出下文:
1、“博陵第”款瓷器当时已是一种宝贝。它之所以被窖藏,是因为它当时已成为元代青花瓷器的典型,十分名贵,属于宝贝,受到了许多商贾富人的喜爱和珍藏,并作为传家之宝或家庭财产窖藏起来,作为一笔遗产留给子孙后代,希望子孙永久保存下去,非到万不得已时不得动用。
2、当时主人窖藏瓷器时的瓷牌已经埋入窖中,他另外留给其后代的还应有一种藏宝示意图或其它找宝指意物件。这“微州路丰台县故居,古相博陵第东厢房丙墙,拆五斗过之,取泥中瓷砚废之半块,再加西磨坊栏石下,取泥中瓷砚废之半块,方知”,是否就是我们现代讲的藏宝指示语,也就是藏宝示意图,凭此可以找到窖藏之地。而且,除了入埋窖内的这块瓷牌外,还应有与之配对的其它的物件留给后代,可能因为战乱和社会动荡造成该找宝的物件失落,或该后人死亡失传,致使藏宝之地消失,而最后被现代人发现或意外挖掘出土。
3、雷氏谨记(至正十一年秋吉日)与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博陵第课题组赵根山、华国良等提到的“钱氏子孙谨记”(
至顺九年九月塈旦)和中国鉴宝网上公布的“张氏子孙谨记”( 至正六年五月吉日),还有公布的另一“张氏子孙谨记”(
至正八年六月吉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浮梁当过学徒,说明当时在浮梁当学徒学商或学陶的类似人员很多,他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和爱好,很可能是师兄弟,或是制陶师傅,或同是“博陵第”的传人,或是富商,或是官僚贵族,他们都热衷收藏陶瓷,对“博陵第”瓷器情有独钟,他们为了把财富留给后人,将其收藏象征财富的瓷器窖藏或随主人埋葬起来,才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宝贝。
4、雷氏、钱氏、张氏等他们所置得瓷牌图案和所写的“谨记”的格式和很大部分内容也有相似,这可能当时社会上流行这种以瓷牌作记录的格式做法和流行写“谨记”的风俗,并且流行着这种“谨记”的格式和图案的画法,或根本就出自一个窑口或一个人(制瓷人)之手。
5、从目前现世的窖藏瓷器看,散落在民间的元瓷数量不少,远不止有人讲的只有300件。如从雷氏、钱氏、张氏等瓷牌“谨记”看,真正元青花的精品并不在国外,而是在国内,并且不少。雷氏谨记中写到有268件,钱氏谨记中写到有119件,张氏谨记之一中写到有369件,张氏谨记之二中写到有169件,光这四起窖藏数量就有925件,就算有一部分破碎毁灭,至少应有数百件以上。据了解,在民间收藏的还有其它
“谨记”出现。总之,既然这些“谨记”瓷牌已经出土,那么牌中记载的元青花可能都已经现世,本人也收藏到其中的一些精品,如冀宝斋、云龙轩、博古斋、景鸿堂
等民间藏馆收藏的元青花的出处就可能从这里来的。据报道,泉州灯星社区的民间收藏爱好者陈四海,一人就收藏了36件“鬼谷下山”图案的瓷器,件件画工精美,画风多豪放,名气大得惊动了央视。
6、这些瓷器是属于窖藏瓷器,还是属于礼葬瓷器,本人认为二者都兼而有之。一种是主人在世时就进行窖藏,另一种是主人死后,由其家属后人进行随葬,且这种瓷牌谨记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主要是为了记录窖、葬瓷器来历的艰辛、数量和对后人的教诲。从目前发现的几种瓷牌看,“谨记”的内容、格式有所雷同,但主人的身世、发家的轨迹和住宅形式是不可能一样的,但制瓷牌时却套用了这一格式。
7、从目前现世的“博陵第”元青花的器型种类看,几乎看不到完全一样的,分门别类,品种繁多,器型有:瓶、罐、香炉、觚、壶、盘、碗、盏等,并且大都是大型的精品器件。元青花装饰图内容丰富,有:历史人物故事、元戏曲故事、云龙图、海水龙图、莲花鸳鸯图、富贵牡丹图、授带锦、鸡图、凤凰穿花图、杂宝狮兽图、瓜藤草虫图、岁寒三友松竹梅图、缠枝莲花图、缠枝菊花图等等。在色彩上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金、斗彩、红绿彩、宝石蓝、宝石红、白釉、黑釉、黄釉,还有刻瓷、雕瓷等。有落款的和无款的,落款形式有底款:古相博陵第、博陵第,上款:大元国至正(至顺)某年制等。目前发现以个人名字落款的有:张文进(较多)、张进成、陈景陶等,他们应是制瓷人,而且是博陵第的传人,如本人收藏就有督窑官陈景陶的落款。
8,现有发现的元青花瓷器,不管大件小件都非常精美,应是元代当时收藏界收藏的精品,能保存到至今,确实难能可贵,不愧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为什么元青花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却在我国历史上没有发现有确切的记载,连国家故宫博物院收藏得也较少,最近特别是自佳士得“鬼谷下山”拍品再现后,民间相继再现了不少的元青花?本人专门根据收藏渠道进行了究根寻源和研究分析,认为:一是由于元代晚期长期战乱致使传世的很大一部分元青花毁灭,所剩无几,而现在出现的元青花大部分是出土、出水的。二是明朝政府效仿秦始皇焚书坑儒,要消毁元朝政府的痕迹所为。由于当年朱元璋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视元朝为异族统治,灭元后,将有记载大元国等元代字样的一切器物、文字都摧毁一空,以至元青花瓷器和中华民族由文字记载的历史到了元代几乎成了断层,没有了史实资料可考。所以,在国内有纪年的元青花几乎没有,只有被窖、埋藏在地底下才得以保存下来。三是因元人是主要以马背为生的,瓷器生活用具容易碰碎,根据史料记载,元朝蒙古统治者不太习惯使用瓷器,宫廷中多用金属制品。所以在元代皇宫贵族中传世的青花瓷很少,尤其是明朝政府施行的毁瓷政策后,宫廷中的元青花就绝迹了。
9、目前关键是要找到元青花的窑口或窖藏地,进行考古查证,才是最有力的证据。建议有关专家要破除陈旧观念,深入民间和收藏界的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考证元青花的出土来源和实地,找出物证依据,尽快解开元青花、博陵第的谜团。有关科研机构文博部门要抓紧研制出有权威的检测设备,提高机测水平,让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重新显示在众人面前。

     

2013-12-03 01:00:05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4fe3d0102ed8c.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