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凌家滩遗址揭秘3: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Monday, January 20, 2014 20:42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揭秘: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9章:凌家滩遗址87M4号墓主人及其出土器物揭秘

87M4是墓地最南边居中的大墓,按照南尊北卑、中尊偏卑的墓地布局,此墓主人的地位在全墓地中最为尊贵。此墓墓口中部放置着一把的巨型石钺,重达4.25公斤,显然为镇葬之物。按照大禹之父鲧曾被“祝融”处死的记载,“祝融”一职在上古时既为大祭司,同时也是行刑者,故此墓看起来象是传说中的“南方祝融”之墓。不过由于甲骨文“王”字,原来就是一只大“钺”的象形,而在凌家滩现已发掘的六十多座墓中,唯独此墓墓口中部摆放着一只巨大的石钺,这又或许说明此墓是共工的祖父炎帝器之墓。究竟此墓中的主人是祝融还是炎帝?这还有待于对墓中出土的器物进行一番详细的研究。

《山海经》上说“祝融降处于江水”,即是说“江水”是为祝融之封地。所以祝融应是凌家滩遗址的开山之祖。传说未代炎帝参卢曾被黄帝降封于“卢国”(庐)为诸侯,卢国所辖之地今虽不明,但极有可能与汉王朝设置的“庐江郡”有关。今巢湖市周边及长江之江西省九江市至江苏省南京市一线,几乎整个苏皖平原和大别山山区之一部均在这个“庐江郡”所管辖的范围之内。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晶先生所提到的中国史前玉璜出土地点最多和出土数量最大的地区,也基本上与这一区域相吻合。故末代炎帝之墓出现在距离庐江县东部仅数十公里处的含山县凌家滩是有极大可能的,而未代炎帝之子祝融之墓出现在距离庐江县西部仅数十公里处的霍山县也是有极大可能的。祝融在唐初时被封为“司天霍王”,即南岳霍山之神,在宋时才被封为“司天昭圣帝”。正如柏杨先生所言,真正的“南岳衡山”是在安徽省之霍山县,而不在湖南省衡阳市之南岳区。


   9-1:凌家滩87M4号墓。此墓有着独特的船形墓坑,因此墓主人的棺椁可能是一只方舟。87M4号墓是凌家滩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同时也是最为神秘的大墓之一,墓中出土的玉器和石器十分丰富,但是器物的摆放显得杂乱无章,因此可以推测这是一座二次迁葬墓。

87M4墓的开口在第三地层以下,打破第四地层和生土,故此墓埋葬的地层不是最深的,似乎不是第一期的墓葬。然而,墓内器物的摆放与其它大墓相比显得十分零乱,玉环、玉璜和玉玦等四处散落,石锛、石凿等工具的摆放也不整齐,故此墓的原葬地很有可能是在其它处,后被墓主人的子孙移葬于此。此外,玉璜等玉器的样式是最早期的样式,品种也较单一,其宗教色彩较浓而装饰性略差,玉璜等的加工的精度或者还不如同墓中出土的石制工具和兵器,总之,一切都呈现出早期墓葬的特征。

87M4墓可能是二次迁葬的墓的另一个理由是:最著名的那一块八角星形太阳纹玉版在出土时竟夹在了上下两块玉龟甲之间,按当时许多媒体的渲染,说这是“元龟衔符”之类的传说得到了应证,此论未必尽然。玉龟甲上的燧孔和刻槽,证明上下两块龟甲在墓主人入葬时应是用绳索系扣在一起的,而玉版的尺寸,其实比玉龟甲大很多,若将两片玉龟甲扣合,那么玉版是不可能放得进去的。之所以形成出土时的模样,无非是在二次迁葬时用来系龟甲的绳索早已腐烂,人们在二次迁葬时便小心同时又是随意地将这些物件堆放在一起。

所以,87M4号墓虽然不是凌家滩最早入葬的墓,但却有可能是年代最久的墓葬之一,尽管后来其它一些年代稍晚的大墓出土的玉器比此墓要多或者更精美,但是,作为年代最久和辈份最高的男性领袖,此墓主人的地位是其它晚辈之墓所不能够比拟的。


   9-2:凌家滩87M4号墓玉龟甲和玉版出土时的情形。可以看出玉版其实比玉龟甲要大很多。

那么谁是凌家滩辈份最高和最早的族长?前文曾经分析过末代炎帝榆罔、祝融和共工氏之间的关系,因此炎帝榆罔(参卢)、榆罔之子祝融均有可能是87M4号墓的主人。

87M4号墓玉龟甲和玉版的出现曾经引起巨大的轰动,尤其这两样东西出土时是叠放在一起的,于是玉版上面的“图”和玉龟甲所代表的“神龟”引发了人们非常之多的联想。玉版上面的图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八卦”,而龟甲又进一步让人联想到商代流行的龟占,于是人们便纷纷猜测墓主人的身份一定是古代凌家滩部落中的一位高级神职人员,这样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

然而根据殷墟甲骨文的卜辞,商代在占卜时,虽然一般是由专门负责占卜的“贞人”负责操作,但是,卜辞中还是出现了大量“王占曰”的字样,可见在某些关键时刻,商王本人也是可以亲自参于占卜的。87M4号墓的玉龟甲是不是占卜工具,暂时难以论定。但如果是,那么它的所有者既可以是祝融,也可以是“王”,即炎帝榆罔本人。


   9-3: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龟甲和小石子。有时同一座墓中会出土很多套龟甲,而有龟甲陪葬的墓也比较多。不能肯定这些龟甲和小石子均具有占卜的功能,但如果是用来记数,则似乎要比“结绳记事”高明一些。

在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出土过大量的龟甲,随同这些龟甲出土的,还有很多的小石子。贾湖遗址的年代约在距今9000~7800年以前,据专家推测或者相当于伏羲时代。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和那些小石子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和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甲有关吗?

人类文明的演进,应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展开的。根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舞阳贾湖》一书介绍,龟甲和小石子的组合,最初可能是用来计数。用龟甲盛小石子计数,似乎比“结绳记事”更高明、更方便,也更加符合一万年前的背景和条件。据说南美洲地区的一些土著人,用龟甲装小石子当做响器来娱乐,这相当于现代乐队所使用的“沙捶”,也是一种不错的用途。古人有着丰富的娱乐生活,贾湖遗址就出土了很多精美的骨笛,这些骨笛有的直到现在还能吹奏乐曲。因此龟甲与小石子的用途,最早可能是计数与娱乐兼而用之。龟甲内的小石子记录了人们收获劳动果实的数量,在骨笛声的伴奏下摇响着龟甲载歌载舞,这或许是古代贾湖人最大的快乐。


   9-4:上图及左下图为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之玉龟甲,右下图为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之玉龟。凌家滩常有与红山文化相类似的物品出土,由此可见两地之间有着长期和密切的文化交流。

占卜、阴阳、奇偶、凶吉之类,是更高一级的意识形态,所以它们产生的年代要晚一些。87M4号墓的玉龟甲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龟,是一种如此的神奇之物:它的背甲是一个近似的穹窿形,象征着天,它的腹甲是带有方格的平板,象征着地。在有关女娲补天的神话中,女娲最后是用巨龟的四足来代替已被摧毁的“天柱”的。巨龟之足既可作为天柱,那么龟背就是天,而龟腹就是地了。北朝《敕勒歌》亦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古人认为“天”之形状有如大锅盖,和龟的背甲很相似,也许这就是龟受到崇拜的原因之一。

在弄清楚玉龟甲的用途之前,我们先来研究那块神奇的玉版,此物真的就是占卜用的“玉八卦”或者神龟所负之“河图”、“洛书”吗?不是的。其实这块所谓的“玉版”,它的形状与玉龟甲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玉版本是一个与玉龟背甲一样的穹窿形,而并非一块平板。

玉版上的图案,被一些媒体确认为原始的“八卦图”,或许是的。它可能与原始“八卦图”的产生和演变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个复杂而又似曾相识的图案决不是后来用于占卜的八卦图。八卦,相传为伏羲所创,但是在《路史·炎帝纪上》中却有这样的记述:

“(神农氏炎帝)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於是通七变以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佑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谓始万物者,莫盛乎艮。艮,东北之卦也,故种艮以为始,所谓连山易也,故(神农氏炎帝)亦曰连山氏。”

所以神农氏炎帝也是八卦的创制者之一。在湖南洪江高庙遗址下层出土的陶器残片上,出现了最早的八角星形纹,这说明《路史》的判断并非没有道理。而凌家滩人和相当一部分大汶口人,就是距今6800~7400年左右居住在洞庭湖地区的神农族,他们是从南方向北方迁徙而来的,其首领始都于陈(河南睢阳),称炎帝,后都于山东曲阜。故《山海经》有记载说炎帝之小女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其后化为“精卫鸟”衔石填海的故事。炎帝若未曾居于东方,则其爱女是不大可能去东海之滨游玩的。

八角星形纹是炎帝族用来表示太阳的神徽,八角或者四方八角,象征着太阳的光芒,照耀四面八方。古代炎帝族认为太阳是天上的主宰,故称其为太皞,皞者,高也,白也。而太皞最早又可能是伏羲的尊号,故伏羲又称为“太皞伏羲氏”。神农氏炎帝继伏羲氏而王天下,亦有可能也称做“太皞”或者自认为“太皞”再世,这和秦始皇自称“皇帝”而汉高祖刘邦亦称“皇帝”是一个道理。


   9-5:凌家滩遗址87M4号墓出土玉版。长11厘米,宽8.2厘米,厚0.2-0.4厘米,它的尺寸要比玉龟甲大很多。这是一个四边形穹窿状的东西,并非一块平板。它可能是缝缀在墓主人头部所缠戴的某种织物上的装饰物。这是一个玉制的宇宙模型,象征着太阳(太皞)主宰着天地万物。

为什么说炎帝也是“太皞”这一称号的拥有者?《盐铁论》说黄帝“杀两皞及蚩尤”,这个“两皞”当然是指太皞和少皞了,若这个太皞是指伏羲,则伏羲氏更早于黄帝数千年,黄帝怕是想杀也杀不了的。所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炎帝本人也曾称作太皞。八角星太阳纹是一万年以前或者更早的时侯由伏羲氏所创,并且是由神农氏以及神农氏的后代炎帝所传承下来的。

所谓玉版,通常应当就是一块玉做的平板,然而87M4号墓所出土之物,无论作纵向剖切还是作横向剖切,均呈现出圆弧的形状,即整体上呈现出“天”一样的穹窿形,它的周边为四边形,所以又呈现出“地”的方形。因此,这块八角星太阳纹玉版,乃是用一块玉石精心制作的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型。这个宇宙模型的结构是这样的:

在玉版的中央,是一个大圆圈内套着一个小圆圈,其中小圆圈以及小圆圈内的八角星,便是宇宙的中心也就是太阳,而小圆圈之外的大圆圈,毫无疑问是象征着天。在小圆与大圆之间,刻画着八个均等的扇形区间,在这八个扇形区间内,有八个呈放射状的“圭”形图案,这便是宇宙的八极。在大圆圈之外,又有四个呈放射状的“圭”形图案,这便是连接着天和地的四根“天柱”。

请读者注意这四根天柱所在的方位:它们分别位于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传说中被共工所撞断的那一根,就是位于西北方的那一根天柱,故天穹向西北倾斜。而由于西北方向失重,所以到后来整个大地又向东南方向倾斜。

由四根天柱连接着圆形的天和方形的地,太阳高高在上,是天地宇宙的主宰,天比地高而地比天大,这便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

八角星太阳纹玉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这个玉版的尺寸和形状,与人前额的形状是非常吻合的,人的前额俗称“天庭”,有着一个宽大的前额,就叫做“天庭饱满”,此乃传说中的高贵之相。玉版周边均钻有小孔,说明玉版是用丝线麻线一类的线索,缝缀在一条带状的织物或者是头冠上面的,因此这是一个地位极高的大首领的头冠饰。

关于这个八角星大阳纹玉冠饰,它应该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叫做“瑁”。在清代和民国初期,中国的男人们或者绅士们喜欢戴一种六瓣的“瓜皮帽”,俗称“地主帽”。帽的正前方镶有一块圆形或者方形的玉,这块玉就叫做“帽正”或者“帽准”。“帽正”或者“帽准”应该就是从“瑁”演变而来的,它们的作用和形状都很相似。成语“以貌取人”的“貌”字本当作“皃”,乃指“小儿头衣”,即帽子。故“以貌取人”实当为“以瑁取人”,因为瑁是可以宣示身份的。

什么是瑁?那志良先生在《中国古玉图释》一书中曾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考证它的形状及其用途,但是我们相信只到最后一刻那先生也没有将这个问题讲清楚。

《康熙字典》说:“冒又通作瑁。《周礼·春官》: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注》:名玉。曰冒者,言德能覆天下也。”

在《周礼》中,“瑁”字是直接写作“冒”字的。而且此字又与“帽”和“冃”字相通用,说白了:“瑁”就是一个带在头上的东西。


   9-6:那志良先生在《中国古玉图释》一书中所列出的各式各样的“瑁”。这里集中了历代古玉研究者的见解,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各人的观点其实存在着的巨大偏差。然而,“瑁”最初就是一种玉头饰,它象征着戴瑁者的权力和地位。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

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离、黎)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玉人曰: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注:名玉曰冒者,言德能覆盖天下也,四寸者方,以尊接卑。以小上为贵。尙书大传曰:古者圭必有冒,不敢专达也。天子执冒以朝诸侯,见则覆之。故冒圭者,天子所与诸侯为瑞也,诸侯执所受圭以朝于天子。

说文解字注对“冃”字的解释又是这样的:

小儿及蛮夷头衣也。谓此二种人之头衣也。小儿未冠,夷狄未能言冠,故不冠而冃。荀卿曰: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领者矣。杨注:務读为冒,拘与勾同。淮南书曰: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高注:古者,盖三代以前也。鍪著兜鍪帽,言未知制冠。按高注“兜鍪”二字盖浅人所加。務与鍪皆读为冃,冃即今之帽字也。后圣有作,因冃以制冠冕。而冃遂为小儿蛮夷头衣,从冂,“二”其饰也。

其实“瑁”为何物,大概自有《周礼》之时便已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明白了。总结上述文字,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其一,“瑁”或者“冒”、“冃”,是一块四寸见方的玉,为天子所执以朝诸侯,言天子“德能覆盖天下也”。今凌家滩87M4号墓中的这块玉版,不但其尺寸与形状均与“瑁”相符合,而且它上面的纹饰乃是太阳和天,亦与“德能覆盖天下”相配。故此物的所有者非帝王莫属。

其二,尙书大传又说:“古者圭必有冒,不敢专达也。天子执冒以朝诸侯,见则覆之。故冒圭者,天子所与诸侯为瑞也,诸侯执所受圭以朝于天子。”
诸侯执圭以朝见天子,天子则执瑁以覆之,以成君臣之礼。也代表着帝王在上是天,臣民在下是地。圭,是诸侯封建立国之信物,但此圭必先由帝王以瑁“覆”过之后,方能生效。

其三,“冒”之为物,远在冠、冕被发明之前。其最初为“头衣”,也就是帽子。传说直至黄帝时才发明了冠和冕,那么炎帝大概是没有冠和冕的。不仅炎帝,就连“三皇”也是没有冠和冕的。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六个小玉人,他们都没有冠和冕,但却戴着帽。而在良渚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我们才第一次见到头戴着冠的神。

其四,“冒”原是“夷狄”所用之物,其“后圣有作”,便按照“冒”的原理制作了冠和冕。“后圣”便是指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的臣民们四散迁徙,自然就成了“夷狄”。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冒”到底是指“帽子”呢还是指那块代表着天的玉?其实都是的,反正都是戴在头上的东西。我们的祖先为了区别二者,便将冒字加一个“巾”字旁代表帽子;加一个“玉”字旁代表瑁,也就是那块玉。这块玉呢到了清代和民国,无论帝王还是百姓都爱戴一种“六瓣瓜皮帽”,帽的正前方镶一块玉,称之为“帽正”或“帽准”。这个“帽正”或者“帽准”正是由“瑁”演变而来的。

第二,我们见到的八角星玉版显然是一个缝在帽子上的东西,而《周礼》却说瑁是天子手执之物。尚书大传更说天子朝诸侯,都要以瑁去覆盖此诸侯所执之圭,这是“礼节”。果真如此,那么天子在朝会群臣之时岂不是要逢人就“脱帽”了?

于是我们不妨再来研究一下玉龟甲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这套玉龟甲它代表着天和地,而八角星形玉版恰好也代表着天和地。在这两样东西中,玉龟甲所表示的天和地是形象的,即天如圆盖而地如平板;而玉版所表示的天和地则是抽象的,即天圆而地方。玉版做成了穹窿形,故其抽象之中又包含有天的形象。天子朝会群臣,当然不可以逢人便脱下帽子,这是有损天子威严的。而玉版戴在头上,可以让人一眼就看清谁才是天子,这就叫做“以瑁取人”。

但是按照礼节,天子必须以瑁覆诸侯之圭,所以天子除了有一个戴在头上的瑁之外,还必须有另外一个瑁拿在手上,以便于随时拿它去覆诸之圭。


   9-7: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玳瑁龟以及用它的背甲制作的首饰和眼镜架。我们可以看出,玳瑁其实美如玉而赛玛瑙。“玳瑁”既然是一种背上长有“玉片”的大海龟,那么反过来将玉龟称作“瑁”也是可以的。茫茫大海,玳瑁何其难得,所以它才会成为上古帝王手执的重要礼器。

那么这个拿在手上的瑁,就是那套玉龟甲。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可以仔细观察玉龟甲的腹甲,它的前端那里有很明显的磨损,整个形成了一个下凹的面,这是长期与圭磨擦留下的痕迹。这就是说,天子所执之瑁,即玉龟也。凡诸侯所执之圭,均可伸入此玉龟上、下两片玉甲之内,以成诸侯晋见天子之礼。

值得注意的是,“瑁”字常与“玳瑁”联系在一起。玳瑁是什么?玳瑁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有机宝石,它是用一种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大海龟龟背上的鳞片制成的。这种大海龟就是“玳瑁龟”,也叫“玳瑁”。
“玳瑁”它明明是一种海洋动物,为什么取了一个宝石的名字呢?大概因为这种大海龟的背上能长出晶莹的“玉片”,所以它就是“玉龟”了。玳瑁既然是“玉龟”,那么玉龟自然也就是“瑁”了。

玳瑁又名“瑇瑁”,古文“玳”字与“毒”字音、义相通。毒为何物?古人释其义为“毒草”,非也。毒者“督”也,毒字之形,其上为“菁”,其下为“母”(女),实指古代妇女“总督”头发所用之束发器和首饰。毒字古音读作“戴”,它其实就是古文之“戴”字。所以玳瑁,就是戴瑁,即头饰。

天下之迷,独解最难,合解则易,此为信息累积之效用。在87M4号墓中,玉八卦和玉龟一个是戴在头上的瑁,一个是拿在手中的瑁,其形虽然不同,其用虽然有别,但其义却是一样的,所以它们才会被堆放在一起。只有炎帝这样的王者才配用此物,至于祝融,虽然也曾被后人称作“赤帝”,或者什么“南岳司天昭圣帝”,但这些只是后人所追封的名号,并非当时的事实。

87M4号墓还出土有玉璜19件,玉玦14件,玉斧5件,玉钺3件,以及壁、镯等玉器,另外还有石钺18件,石斧1件,石锛6件,石凿5件等。如果说大量玉礼器的出现证明了墓主人作为大贵族的身份,那么大量石制工具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而且这些工具又为什么都是木工工具呢?难道五千年前的凌家滩大首领同时也是一木匠吗?不错,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曾经出现过两位“木匠”皇帝:一个是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另一个就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但这两位“木匠”皇帝只能算是皇帝中的昏君和另类,不能把当木匠算作是做皇帝的一种传统。


   9-8:中外史上最著名的三位“木匠”皇帝。从左至右分别为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明熹宗朱由校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

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据说彼得在年轻时为了掌握更高的木工技术,曾隐姓埋名偷偷跑到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实习。恩格斯称彼得为“真正的伟人”。因为这位了不起的沙皇跑到荷兰去是为了学习西方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从而使落后的俄罗斯变得强大起来。

而在凌家滩遗址出现的“木匠文化”,则是对一种对传统的继承和现实生活本身的需要,二兼而有之。巢湖,是传说中的“有巢氏”部落生活的地区,这一地区本身有着“构木为巢”的传统。“巢”原本指鸟类在树上搭建的窝,先民们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以树木构建的房子,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勾栏式建筑”。远古时的木构建筑是比较简陋的,不象后来用土、木、石混建的房屋和宫殿。所以“巢”在后来又称之为“庐”,一来区别于禽鸟之居,二来用作一切简陋居所的通称。大概是由于这个原因,巢湖地区在古代又称之为“庐州”。


   
9-9:左上为良渚瑶山12号墓出土之玉匙,宽1.84~3.52,厚0.47。左下为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之玉勺,长16.5厘米,勺匙宽2.7厘米,柄长9.5厘米,柄宽0.77厘米,厚0.1~0.3厘米。在中、外传说中,北斗七星均被称作“天帝之车”,而在中国,北斗星亦被当作一把司南的“勺子”,又名“璇玑玉衡”。

未代炎帝降居于“庐”,距离有巢氏王天下之时已经很遥远了,但是我们相信有巢氏的传统和文化犹存,而有巢氏的子孙后代犹在。一个善于用木材搭建楼房或制造船只的部落,必然将精美便利的石器当作重要的财产。所以凌家滩遗址无论是在贵族首领的大墓,还是在一般的工匠或工匠首领之墓中,均出现了大量的石制工具,这既是对有巢氏文化遗产的继承,也是共工集团实现强国梦和复国梦的需要,同时也是炎帝族的这一支最后演变成为“共工氏”工匠部落的重要原因。

87M4号墓还出土了一只小巧别致的玉勺。玉勺在良渚遗址也曾出土过一只,它是极其稀有之物,在良渚和凌家滩,均只有一件出土,故均为“孤品”。很难想象古人(那怕他是王)会用一只如此珍贵的玉勺来进食,因为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在进食时将它咬碎。以炎帝之尊,虽然可以做到“锦衣玉食”,但这似乎没有必要。在凌家滩除了这只玉勺之外,并没有发现其它任何一件玉制的食具。所以,这只玉勺很可能具有其它的用途,它可能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器。


   9-10:①传说中的指南车,它的样子也很象北斗,即使有人声称再一次“发明”了它,但是其实用性也很难说。②按照传说的原理制作的“司南”,事实证明并不能指南。③汉代流行的玉司南佩,只是避邪之物。

玉勺如果是一种重要的礼器,那么它所代表的意义又会是什么?《汉书·魏相传》说:“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炎帝所乘之“离”,即指“朱雀”、“三足乌”、“太阳鸟”等一类背负着太阳的神鸟,炎帝既然“乘离”,那么他本人无疑就是太阳,亦即太昊。炎帝所执之“衡”又是什么呢?“权”是秤砣,“衡”是秤杆,而秤杆不过是一根木棍而已,这不大可能是炎帝所执之物。

然而“衡”又是北斗星的代称,古人称北斗七星为“璇玑玉衡”。有趣的是,北斗七星连起来又象是一把“勺子”,它的勺柄在不同的季节指向不同的方向。如此说来,衡就是斗,斗即是勺,凌家滩出土的这把玉勺,很有可能就是炎帝所执之重要礼器“玉衡”。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有指南针,又名“司南”。传说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车上面就安装有“司南”一类的装置。据说北斗星的勺柄在夏天是指向南方的,如果玉勺代表着司南之“衡”,则此物便可印证“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的传说。

中国古代的司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也从未有人见过古代司南的实物。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司南,大都是在一个正方形的“地盘”上放着一把铜勺子,这只是一个根据传说而想象出来的“司南”,所有根据这个模式做出来的司南,其实并没有指南的功能。

据说当年郭沫若院长访问苏联之前,他想要带去一件礼物,以代表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于是就想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结果呢,一批科学家和高级技术人员用最好的天然磁石精心制作了一把勺子,但是这把磁石做的勺子,无论放在多么光滑的平面上,就是不能指南。由于郭院长访苏日期临近,没有办法只好改用现代科技,对这把勺子进行了强力磁化,最后竟然勉强做成了。

在后世出土的古代玉器中,“司南佩”作为一个吉祥的玉挂件,屡有发现。虽然它只是一个将勺和地盘连在一起微缩的模型,并且根本不具备指南的功能,但是司南所内含的宗教意义,长期以来仍为人们所注重。所以凌家滩出土的玉勺,如果它就是“司南”或者“衡”,则其所代表的宗教意义甚至是政治上的意义,非同小可。“衡”是炎帝统治南方即“司南”重要的物证,而玉勺又是北斗星的象征物,它本身能不能够指南,并不那么重要,你只要手拿着它“司南”就可以了。

《淮南子》曰:“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执衡而治夏。”故此玉勺也可以当作是炎帝曾经手持之物,它代表着炎帝本人作为南方天帝的身份,也就是炎帝行使王权的象征。


   9-11:87M
4号墓出土的玉人头像饰。高8.9厘米,肩宽3.1~4.2厘米,厚0.3厘米。头像下方刻画着尖利的箭镞,头像中部的穿孔,亦象是箭镞穿透的形状,这象是诅咒。

87M4号墓还出土了一枚玉人头饰件,这乃是一件十分暧昧之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此物乍看起来就象是一件极为普通的玩物,应为妇女或者是儿童所有,以墓主人的身份,其墓中就不该有此平常之物。但是略加观察,就会发现在玉人头像的下方,赫然刻画着数支尖利的镞,其锋直指人头。那么这样看来,这件玉人头饰件就绝对不是什么寻常之物了。这是一种极其古老的诅咒,被诅咒的对象,就是玉人头所代表的那个人。为什么一个地位如此之高的人会用这种古老的法术去诅咒他人呢?因为被诅咒的人也是一个地位极高,权利极大的人,这个人就是墓主人的宿敌。

传说炎帝曾与黄帝战,炎帝大败。炎帝又曾与蚩尤战,炎帝亦大败。炎帝在与内部的敌人蚩尤以及外部的敌人黄帝的战争中均遭到失败,因而炎帝确实是有其诅咒对象的。这些敌人迫使他不得不向南方迁徙,故而刻此玉人头像以诅咒之,它所表现的是一种仇恨和无奈。曾经一度在苗族地区盛行的巫蛊之术,它的起源或者正与此种诅咒有关。


   9-12: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的玉三角形饰和古文“圭”字(封字)从甲骨文到篆体字的演变。玉三角形饰代表社树,它可能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只圭。《说文》释“圭”曰“重土也”,未必。“圭”是一棵树的象形,并非两“土”相重。这棵树后来就叫做“社树”。

除了玉璜、玉钺、玉瑁、玉衡这些礼器之外,87M4号墓还出土有一片玉三角形饰,呈等腰三角形,一面磨光,一面刻叶脉纹。器高10.2厘米,底边长6.1厘米,厚3厘米,底边对钻四个圆孔。此物用来干什么,一时很难说。此玉底边钻有四个孔,似乎是用来与某个已腐朽的器座相连。

观此物之形,它与古代礼器之“琰圭”最为相像。圭是何物?圭是拥有或者统治一方土地之凭证。天子执圭以朝天下,诸侯亦执圭以朝天子。《周礼》说:“以青圭礼东方。”东方色青,故用青圭。东方天帝为太皞,东方之神曰“句芒”。琰圭的形制是上尖而下方,凌家滩的这个三角形饰,虽然有尖而无方,但亦与某些圭的形状十分接近。圭是礼敬东方之物,东方之神为“木神”句芒,故圭的起源应与树木有关。凌家滩的这个圭上刻着叶脉纹,实为树形纹,我们可以将它与汉代画像砖上的“社树”来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最早的圭的确应是一棵社树的模样。

圭的起源,与树木和土地有关。天子拥有天下国土,故天子执镇圭以朝诸侯;诸侯亦执琰圭以朝天子,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甲骨文“封”字与“圭”字,本为同一字:其下为“土”,其上为“树”。天子以土地分封诸侯,诸侯则筑坛为社,并各树其本地所宜之木以志之。五行之中唯有“木”才能克“土”,所以古人植树以封土,以求江山永固。这就是甲骨文“封”字的由来。

古之国、州、郡、县、村、里,均有社,社即“社稷”之“社”。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场所,也是一方人民聚会举行集体活动的场所。为社一般要筑一个方形的土台,上植一棵大树,这就是社树。社树是土地神的神主,即土地之神所要驻在和依凭的地方。


   9-13:上图为汉代墓砖上的社树拓片,下图为各式各样的琰圭。本图来自日本学者林·巳奈夫所著之《中国古玉研究》一书。其中右下角之圭出自河北省定县北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之墓,它的形状与凌家滩出土之玉圭如出一辙。

所以在我们看来,作为礼器的“圭”和作为祭地场所的“社”,它们之间是有着相同的渊源的,圭是封国的凭证,也是诸侯作为一方土地之主的象征,这个圭用一小块玉制成,其尖象征社树,其方象征土地,它是可以随身携带的。而“社”就不同了,社是真正的一个方形的大土堆,社树也是一棵真正的大树,它们是搬不动的。

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之玉圭,又为此墓当属于炎帝之墓增加了新的佑证。作者相信这个所谓的“三角形玉饰”,当是中国之圭的祖型,只不过它的作用与《周礼》所言未必一致,因为传说中《周礼》的作者周公旦,早已不知炎帝时期的圭是个什么样,更说不清楚“圭”到底是象征何物了。只是《周礼》告诉我们“圭”是用来礼敬东方之神的,帝出乎震,震者东方也,东方之神为木神句芒。句芒是“芒刺”的意思,所以圭是尖的,代表着万物皆向上生长。

根据对凌家滩87M4号墓及其出土器物的解读,综合起来看,它作为末代炎帝楡罔之墓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炎帝末期,中国的农业已经很发达了,并且早就不是什么神农氏尝百草、刀耕火种的时候。经过数百年甚或上千年的发展,中国已进入了一个原始的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已远远超过蒙昧的新石器早期,而财富的激增和人口的爆涨,又导致了所有强大的部落对土地渴求。原先生活在中国西部、南部和北部的山地民族,竞相挺进宽广富饶的华东、华北平原,大规模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这便是“五帝”时期的开始。

第10章:凌家滩遗址87M1号、98M29号墓主人及出土器物揭秘

之所以将这两座放在一起进行解读,是因为两座墓所在的位置都很特殊:87M1号墓位于第一排南端中心大墓即87M4号墓边的东北角,墓坑的形式也很特别,为无明显边界或者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总之如其说是一座墓还不如说是一个祭祀坑。在此墓的后方偏西即第二排中心大墓87M15。

 
   10-1:左边为凌家滩87M1号墓出土的三个立姿小玉人,每个约10厘米高,据说图中的第三个小玉人似为女性。右边是凌家滩98M29号墓出土的三个坐姿小玉人,每个约高8厘米,他们中的第三个看起来也像是女性。他们戴着很多镯子,双肘上举于胸前,两手五指张开。令人惊异的是5000多年前的他们显然是穿着裤子的,也就是说中国南方人发明了裤子。

而98M29号墓位于墓地南边第一排的最西端。这两座墓有一个共同点,即均出土了一组三个小玉人。不过87M1号墓出土的小玉人均为站姿,而98M29号墓出土的三个玉人均为坐姿,除此以外,其它墓则不见有玉人出土。

据《凌家滩》一书介绍,87M1号墓出土的三个玉人中的两个似为男性,另一个眉清目秀,似为女性。无独有偶,98M29号墓出土的三个玉人中的两个也是男性,唇上有胡须,另一个则无胡须,亦似为女性。这6个玉人的背部均钻有燧孔,似串起来挂系于颈部之物。凌家滩出土的这六只小玉人,不管他(或她)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在做着一个相同的动作:双手上举,五指张开,并且在他们的手腕和双肘上都戴着大量的镯子,其中最多的一位两手各戴8只镯,一共达16只之多。

这些小玉人为什么会戴着这么多的镯子呢?他们做的这个手势又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镯子作为一种腕饰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出现了,一个人如果是戴着两三只或者三四只镯子,那么他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同时戴着几十只镯子,那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如果只是偶像才有这样的装扮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世上的偶像总是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令人吃惊的是在凌家滩,竟然存在着少数戴着很多镯子的“真人版”,这当中87M8号、07M23号两座墓的墓主人便是。87M8号墓墓主人双手各戴8只玉镯,而07M23号墓墓主人则双手各戴10只玉镯。这两座墓的位置和墓主人的身份都很特别:87M8号墓位于87M15号中心大墓的东北角,而07M23号墓本身就是一座高级首领之墓。

如果说戴很多的镯子便表示墓主人生前拥有很多的财富,那么在凌家滩最负盛名的三座大墓(87M4、87M15、07M23)中,唯有07M23号墓主人才有那么多的玉镯,而87M8号墓墓主人只是一个地位中等的人物,却一样的拥有十六、七只玉镯。由此可见玉镯的数量,并不代表墓主人财富的多寡,这里面的“玄机”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将眼光暂时离开凌家滩,而转向另一个著名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山东王因大汶口文化遗址。


   10-2:山东王因大汶口文化遗址216号墓。墓主人为女性,随葬器物除几件陶器之外,另有石制纺轮2件。而在其左右两肘上各套有7只陶镯。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古代凌家滩人的一部分或者来自山东鲁西南地区。

双手戴大量镯子的风俗,始见于山东王因新石器晚期遗址墓葬群,所以说古代凌家滩人一定曾接受过早期的大汶口文化。而且凌家滩既有戴成组玉镯的真人,也有6个戴着成组的镯子双手做上举状的小玉人范本。

如图10-2,山东王因大汶口文化遗址216号墓墓主人双手各戴7只陶镯,这还不是最多的,最多的一只手竟然达到13只。凌家滩人的信仰和风俗,确确实实曾与大汶口文化某一地区相类似,这就是本文认定凌家滩人与大汶口人有着相距并不遥远的共同祖先的原因。他们共同顶礼膜拜八角星太阳纹这个且不说,在山东王因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群中,有好几座墓葬的主人双手均戴着很多个陶镯,墓主人的年龄,从十二、三岁至四、五十岁不等,从墓中陪葬的器物来看,墓主人也并不算富有,但奇怪的是,她们竟然是清一色的女性。

 

 


   10-3:率先出土了三个立姿小玉人的凌家滩87M1号墓。此墓位于疑似炎帝之墓87M4的东北角,由于看不清墓坑的边缘,故此墓可能只是一个祭祀坑或者焚巫坑。墓中出土器物中既没有石锛也没有石钺,这表示墓主人只是一名职业的巫。

众所周知,大汶口文化的玉器很不发达,而发达的玉文化总是与发达的农业有关。没有吃的,也就没有人去花大量的时间来制作玉镯了。无论戴着大量的陶镯或者是玉镯,这对于开展生产活动是很不方便的。因此,大汶口遗址这些个双手戴着很多镯子的人,他们应该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与古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人就是女巫。

女巫所从事的活动主要是娱神和驱鬼,这与占卜师所做的工作是有很大区别的:占卜师所做的工作是预测凶吉,为国家、族群和个人所面临的重大事件提供决策依据。那么根据上述观点,就可以分别对87M1号和98M29号这两座墓主人的身份作一下分析。

 


   10-4:凌家滩遗址87M8号墓。虽然只是一座残墓,但仍能清楚地看到在墓主人双臂的两侧整齐地堆放着8对玉镯。这与我们在山东王因大汶口文化遗址216号墓所看到的情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87M1号墓看起来就象是一个祭祀坑,这个祭祀坑是用来祭祀一位地位极高的大首领的,因为它紧挨着疑似炎帝之墓87M4的东北角。也就是说在凌家滩可能存着以巫殉葬、或者焚巫祭祀的现象,而殉葬者便是一些地位不很高的巫。在《山海经》中,记载有类似焚巫的情节,春秋时的鲁国,也曾有过焚巫祈雨的记录。《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夏大旱,公欲焚巫尪。”
在河南安阳侯家庄商墓中,曾发现大量的人殉。在这些人殉之中,除嫔妃和奴隶之外,巫或者“方士”亦在其中,每一名“方土”的发髻上都戴着一枚琮形的玉片,极易识别。并且每一座贵族墓中均有“方士”殉葬的现象,当然,这些被当做人殉的巫或者“方士”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他们是“小巫”,而不是“大巫”,这一点可以从巫的随葬品中看出来。

87M1号墓的墓主人本身并没戴镯子,他或她甚至连一只玉镯或陶镯都没有。但是他或她有三个小玉人,而这三个小玉人都戴着许多镯子。但是87M8号墓墓主人却拥有17只玉镯,除了双手各戴8只以外,旁边还放着1只,这个数量仅次于07M3号大墓。

 


   10-5:凌家滩98M29号墓出土了三个坐姿的小玉人。同墓还出土了一只诡异的猪和鹰组合物,鹰的胸前刻有八角形太阳纹。这是一枚头饰,因此这也是一只瑁。墓的位置在第一排的最西端,大概因为此墓年代稍晚,中轴线上已没有合适的位置了,所以要从新起头。墓主人有瑁,说明他是凌家滩部落中期的一位大首领,大量的兵器,说明他有称王之嫌。

87M8号墓紧挨在第二排南侧中心大墓87M15的东北角,墓主人应是一位地位较高的巫,所以他才有资格葬在87M15号大墓的近旁。此墓中并没有发现戴镯的小玉人,大概因为墓主人本身就拥有作法用的镯子,所以不需要借助小玉人的力量。至于07M23号大墓的主人,他的双手各戴着10只玉镯,葬中的玉器和石器堆积起来足有6层之多。这简直是一项无法打破的千年纪录,他不仅是一位大巫,而且同时还是一位高级首领。关于他的身份,将在后续的章节中详述。

98M29号墓是凌家滩第二个出土小玉人的中期大墓,此墓在凌家滩墓地南部第一排最西端,墓中也出土了三个小玉人。与87M1号墓不同的是,这三个小玉人均为坐姿。

相比87M1号墓,98M29号墓的随葬器物要丰富得多。除了三个小玉人,此墓还出土有玉鹰1件,玉璜5件,玉玦4件,玉环6件。玉镯6件,玉璧4件,玉珠(扣)11件,其余略。出土的石器有:石钺12件,石环1件,石戈2件,石锛2件。

  

   10-6:98M29号墓出的石戈。经张忠培和严文明两位专家确认是戈而不是矛。

此墓多有奇器出土,其中的1件“八角星形太阳纹玉猪鹰”最为著名,它也是凌家滩遗址最具特色的玉器之一。另外此墓中还出土有一对石戈,这对石戈是目前为止人们所能见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玉戈类兵器。

然而最令人吃惊的,莫过于那只造型独特的玉鹰了:此玉鹰为双面雕刻,它的双翅上各雕有一个猪头,而鹰的腹部正中间刻着著名的八角星太阳纹,在八角星内、外各有一圆圈。玉鹰的头部和两个猪头的鼻部,均有钻孔。按照作者对瑁的理解,这只玉鹰也是一只瑁,它是王者的帽饰。

那么鹰、猪和八角星太阳纹的这种奇怪的组合又代表什么呢?前文已述,大野猪代表河伯,而双头猪又叫做并封、屏蓬或者䟣踢。《山海经》载共工氏之子术器曾复归故土,处于江水,而“术器”即“䟣踢”也。䟣踢是一个介于河伯与共工之间的角色,它既有着河伯的特征(即猪头),又有着共工氏的特征(即两首)。按《凌家滩》一书的推断,玉鹰的出现与传说中的少昊(皞)氏部落有关,但少昊氏又是谁?

  

   10-7:曲阜少昊陵,中国最大的金字塔。司马迁在《史记》中不载少昊,大概由于少昊的出身有很多的疑问。有历史学家说中国上古存在华夏、东夷和苗蛮三个大族团,但这三个族团却都曾经是“东夷”。为什么这样?因为中国最好的土地都在东部。它们就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关于少昊,《尸子》曰:“少昊(皞)金天氏邑於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又《归蔵·启筮》云:“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空桑、穷桑实为一地,即东方太阳城曲阜。曲阜又名“少皞之墟”,少皞者,小太阳也,少皞当为炎帝楡罔之弟,即《路史》之所谓“小帝”者。据《逸周书·尝麦》记载:

“王若曰:‘宗揜大正,昔天之初,□(始)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炎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小昊(空桑)以临四(泗水)。方司□□(命于)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太常)。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请(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执、直)。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10-8:后羿射日的传说,实为帝尧对信奉太阳神的部落搞的一次大清洗。奇怪的是夸父逐日被人嘲笑,但是后羿射日却有人相信。

上述文字,据说出自汲冢古书,文字残缺,极为费解。《礼记·王制》曰:“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如其所言,当时的赤帝(炎帝)亦受命于黄帝。黄帝是天子,赤帝为“次国”之君,故有二卿受命于黄帝。赤帝分正二卿,其一为蚩尤,其二为少昊(小昊)。大概因为蚩尤不满炎帝屈复于黄帝,“丧权辱国”,于是愤而驱逐炎帝,拥立少昊为君,亦号“赤帝”。随后又兴兵北伐、西征,几经大战后失败,遂被黄帝杀之于涿鹿之野。蚩尤被杀,而炎帝又被黄帝降封于庐(潞),于是空桑无主。黄帝又封炎帝之弟少昊清为空桑(曲阜)之主,故少昊先是人名(即少昊清),后来又作地名(即少昊城)。炎帝虽被降封于庐(庐江)为诸侯,但在其所率部落之中仍旧是炎帝,即“太昊”,那么留在空桑的炎帝之弟,自然就是“小昊”(少昊)了。

《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皞)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那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历来有两种解释:

其一说,帝少昊出自黄帝,是为帝颛顼之叔或者伯父。少昊一心“孺养”颛顼,竟将心爱的琴和瑟弃之一旁。而颛顼自少年时便辅佐少昊,少昊年老后便由颛顼继承帝位。

   10-9:商代的青铜大钺和凌家滩的石钺。前者是王权的象征和杀人刑具,后者是普通农民的自卫武器:它就是“斤”。右图为王大有、王双有在《图说中国图腾》一书中收录的“刑天族徽铭”,且说刑天族是执掌刑法的家族。本文作者认为,所谓“刑天族”即“少昊金天氏”。传说“皋陶作刑”,而皋陶正是少昊的后代。

其二说“少昊孺”,即指少昊之末世,“孺弱”不能理政,颛顼氏驱逐少昊,并将少昊之琴与瑟弃之于东海,少昊即当初黄帝所扶植之傀儡炎帝也。史载帝尧曾使羿诛“十日国”,即神话之“羿射十日”。所谓“十日”,指当初追随少昊留在山东而未随废炎帝南迁之诸部落,其后亦为帝尧所灭。

《路史》曰:少皞之国历八十有四年而终,而《史记》竟不载。《竹书》亦云黄帝乘龙登天之后,群臣立黄帝之孙颛顼为帝。然颛顼实为黄帝之曾孙,以曾孙而继曾祖父之位,故人皆疑黄帝之寿,何其长也。

今之学者多以为所谓“大汶口文化”当为东夷少皞氏所创,或者由太皞氏、少皞氏共创,竟置炎帝先都于陈,后都于曲阜,炎帝之小女游东海溺而不返,后化为“精卫鸟”填海报仇的种种传说于不顾,是其泥于“东海少昊之国”一说,而不知太皞、少皞皆为炎帝一族之人。

大汶口文化前后延续的时间,据考证历时长达一千八百年之久,而少皞氏掌国不超过百年,又岂可创造大汶口东夷长达千年的文明?故大汶口文化,最初当为来自河南舞阳贾湖的伏羲氏后代所创,其后来自湖南洞庭湖的神农氏后代又加入其中,有了这两个最大的族团再加上其它部落移民的加入,又经过千余年的民族溶合,遂形成一个历时长达五百余年的炎帝王朝。

 

10-10:古本《山海经》插图之“刑天”和“蚩尤”。他们两个都被天帝(黄帝)砍了头,又都是炎帝族的人,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刑天(或蚩尤)在临死前仍在挥舞着手中的大斧子。

炎帝末年,其上层贵族内部产生分裂,大致形成了两个大的利益集团,这就是以祝融和共工为代表的宗教、手工业和商业集团,传说“祝融作市”,就是祝融集团利用其宗教的影响力首创商业王国的证明。另一个集团则是以少昊、蚩尤为代表,它是一个以狩猎者和广大的农民为基础的军事集团,故蚩尤亦称“九黎之君”,九黎者,九农也。

蚩尤驱逐炎帝,拥立少皞为君,因为他与少皞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蚩尤本是少昊之子。后蚩尤又与黄帝战,战败被杀并且身首异处。《盐铁论》说:“轩辕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这不仅证明了太皞(炎帝)、少皞(小帝)和蚩尤本是同族,也证明少皞亦为黄帝族所杀,而杀死少皞和蚩尤的人,应当是颛顼氏而不是黄帝,不过颛顼既为黄帝的继承人,那么颛顼也可算作是黄帝之一。

颛顼将少皞氏部落流放到西方,故西方就有了很多部落奉少皞为祖先,这便是西方天帝少皞的由来。奇怪的是,少皞又名“少昊金天氏”。在少皞时代,根本就没有发现过金属,更谈不上用金属去制造大量的武器了,那么“金天氏”的称号,又从何而来呢?

古代中国先民认为,春天主生发,秋天主刑杀。故罪犯宜“秋后问斩”,而地主与农夫之间则“秋后算账”。西方少皞之神,名为“蓐收”。蓐收者,在农曰“秋收”,在刑曰“杀头”,杀头即“刑天”也。有意思的是,如今在南方的苗瑶各族,在收割稻子的时候也只是割其稻穗,不取秸杆,而割穗有如割头,故秋收与杀头,竟为同一故事。《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所谓“戚”,即大斧子,也就是大石钺。刑天的“刑”字,古音读作荆州的“荆”。而斧头的“斧”,古人称之为“斤”。斤字不仅与刑字同音,而且用斤来杀头,就叫做“刑”。刑天所葬之处名为常羊之山,即白帝神少皞所在之“长漾之山”,又曰“长流之山”。故传说中的古天神“刑天”若不是少皞,那么他就是蚩尤了。这父子二人,就是所谓的“金天氏”。

《山海经·海内经》曰:“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少皞之子“般”,即《路史》所说的“阪泉蚩尤氏”。“蚩尤”本是虫名,名曰“螌蝥”,“螌蝥”即是般。般发明了上古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弓”和“矢”,故其能作兵伐黄帝。所谓“少皞金天氏”,即“刑天氏”、“斤天氏”也。到了距今4000年左右,行刑用的戚(钺、斤)遂改作由青铜铸造,“刑天氏”也就真的成了“金天氏”了。

   10-11:①古本《山海经》插图之“并封”(䟣踢)。
②殷墟妇好墓出土之玉鹰 。
③、④凌家滩98M29号墓出土之双猪首玉鹰。玉鹰长8.4厘米,高3.5厘米,厚0.3厘米。如果鹰代表着传说中的猛禽“三青鸟”,那么这块玉代表的形象则是《山海经》所说的怪物“双双”。

《山海经》说少昊在东海“弃其琴瑟”,而《路史》载(炎帝)“命刑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献给)厘来(帝哀和帝来),是日:‘下谋’。制雅琴,度瑶瑟,以保合大和而闲民欲,通其德于神明,同其和于上下。”是刑天与少昊均精通音律也。

回过头来再说凌家滩这只双猪头玉鹰的来历。《山海经·大荒南经》曰:“南海(巢湖)之外,赤水(长江)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䟣(足朮)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山海经》中曾多次提到“前后有首”或“左右有首”的怪物,所谓“前后有首”,是指直着看而言,而“左右有首”是指横着看而言,总之说的是同样一件东西。《海外西经》说“并封前后有首”,《大荒西经》又说“屏蓬左右有首”,然而“并封”即是“屏蓬”,实为河伯之别名。及此处《大荒南经》所言之“䟣踢”,亦当是河伯的又一别称。《康熙字典》引《前汉书·扬雄传》谓䟣踢曰:“河灵矍踢”。“矍踢”就是“䟣踢”,而“河灵”即是河伯,河伯是猪,䟣踢又为双头之猪。

“䟣踢”又与共工之子“术器”二字之发音极为相似,术字的古音,亦与猪字相同:《说岳全传》“牛皋大战金兀朮”之“朮(即术,二字相通)”字,发的就是“猪”字音。共工与河伯同为水神,原是一职。北方谓之河伯者,南方谓之共工。且共工与河伯本是同族至亲,按《山海经》的说法,首任河伯“逄伯陵”当为首任共工的伯父。故河伯之子,亦可视为共工氏之子孙。所以《山海经》之所谓“䟣踢”者,即“是复土壤,以处江水”之术器也。

三青兽,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又称之为“三青马”、“三青鸟”。此等称呼皆为千年传说之流变,不足为奇。今以凌家滩出土之“双猪头玉鹰”较之,则知其中“三青鸟”之说为是。双头猪“䟣踢”与传说中的猛禽“三青鸟”相并,它的名字叫做“双双”,此即传说中“双双之鸟,尾有雌雄”之“双双”也,这便是凌家滩98M29号墓出土之双猪首玉鹰的所代表的含义。

三青鸟即是鹰,它是少昊氏的标志,史载少昊名曰“清”,清者“三青”也。山东为古青州,是为少昊金天氏之所居。“双双鸟”是一种复合图腾,它是少昊氏与共工氏结盟的标志。共工(或河伯)家族与少昊家族曾因内部权力之争而决裂,但是当少昊氏也受到了颛顼氏的排斥和打击时,这两个同根同源的家族又重新走到一起。而八角星所代表的太阳,则是他们结盟的精神基础。

  

   10-12:①为凌家滩小玉人;②为红山文化小玉人;③为台湾原居民木雕人像。在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术器,《路史》又作“术嚣”。故“器”字可能是“嚣”的误写。而“嚣”字本身又与“枭”同音。枭为猛禽,这正与“三青鸟”之说相合。术字,或作述、䟣。术字原指兽迹,后引伸作沿着兽迹追踪野兽,故术字又有“逐”字之义。考“术”字原来的象形,或不知其为何物,唯此字在金文中与“豕”字极相象,豕即是猪。果如此,则所谓术器、䟣踢等,原来指的是同一样东西,即“猪枭”也,也就是猪与鹰的组合。

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七十八年,帝陟(颛顼死)。术器(䟣踢)作乱,辛侯灭之。”由此可知复归故土之后的术器,在颛顼死后不久,又被颛顼的侄子即后来的帝喾高辛氏所灭。

 

 

 

 

 

   10-13:凌家滩87M15号墓出土的部分珍宝。包括玉冠饰、各式玉璜、水晶珰、玉双联璧、有柄玉圆环饰件、虎首玉璜、玉珠串等。

98M29号墓主是否就是术器本人,这恐怕是极难   98M29号墓主是否就是术器本人,这恐怕是极难考证的,但最少可以断定其与术器有关。术器与少昊氏处于战乱之中,倍受打击,其军事与经济实力恐大不如前,故墓中出土之物,尚不能与真正的中心大墓相比。当实力不济时便乞求神灵的护佑,这便是此墓又同时出土了大型的玉璜、大量的石钺以及象征着列祖列宗之灵的三个小玉人的原因。

张敬国先生说,这三个小玉人代表着凌家滩部落的三位祖先,此论甚是。为什么87M1号墓和98M29号墓出土的小玉人都是三个?为什么三个小玉人当中的一个又是女性呢?因为在凌家滩遗址所处的年代,虽无“五帝”之说,却有“三皇”之论。这“三皇”分别是伏羲、女娲和神农,或者“天皇”、“地皇”和“人皇”。因此这三个小玉人,不但是凌家滩人的祖先,同时也是我们现在所有中国人的祖先。而三皇之中,正好也有一位是女性,她就是在大洪水、大灾难之后的创世女神女娲氏。

如果上述的结论可以成立,则《路史》之所谓共工氏曾与女娲争帝的说法就纯属无稽之谈了。也许很多人注意到了这些个玉人的姿势:他们都是双臂上举于胸前,并且每一个人的双肘上均戴着一大摞的镯子,都是双手五指张开,如同正在施展某种法力。那么这些个小玉人又是如何作法的呢?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精神抖擞”,甚么叫做“抖擞”?现在的辞典解释说是“拿着通条捅炉条”,以便火炉上下通气。如此说来,“抖擞”最初就是“通”的意思。通什么呢?当然不是通炉子,而是指“通天”。《康熙字典》引《唐韵》、《集韵》曰:“擞,苏后切,音叟。抖擞,举也。”或者得其大意。抖擞就是举着双手上下这么抖,这个动着直到现在还保留在云南佤族的舞蹈之中。

“擞”字与“蜀”字同音,《诗》曰:“蜎蜎者蜀。”蜎者“圈”也,我们知道“蜀”它就是一个“圈圈”。所以蜀正是指镯子,那么“抖擞”其实就是“抖镯”。“精神抖擞”正是古人对巫师降神时做出种种夸张动作和神秘表情的描绘。凌家滩6只小玉人向我们表演着“抖镯”,那么“抖擞”就是双臂上下抖动以振动手臂上的那些镯子,并用它来发出声响,这是向天帝发出的信息。

这个动作现在看起来有点象是炫耀财富的意思,但我们要知道即便是在6000年前,纵然戴着几十只陶镯的人也绝对不能够称之为富有。所以大汶口人或是山东王因人的“抖镯”纯粹是个祈神的动作,并非炫耀财富。只不过现在的确有一些人因为手上戴了一块名表,或者某女子戴了一只漂亮的手链,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抖擞”一番,故“抖擞”又称之为“得瑟”。它与最初巫师们祈祷上天之“抖镯”,意义已经完全不相同了。

 

(本章到此,下一章待续)

     

2014-01-20 20:39:07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fac9d0101gdzn.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