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
周碧华:谁的书法字典列入国外孔子学院教材(图)
Monday, September 1, 2014 3:42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
|
|
|
周用金 湖南安乡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年鉴》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研究员,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2003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周用金书法作品集》,2008年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周用金行草字汇》,此书2012年由台湾书画院单独出版。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英汉对照、繁简兼备、拼音排序、一个人所写的书法字典,被列入国外孔子学院的教材。
40多年前,少年周用金面对虎渡河边宽阔的沙滩,忽然感觉到那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张宣纸,丛生的芦梗是世上最名贵的毛笔。他忘情地在沙滩上书写着,云在高空飘逸,意在胸中舒卷。大自然的灵气,农家子弟的质朴,一直浸透在他以后的每一件书法作品中。
品味周用金的书法作品,我们必须顺着这样一条河流上溯:他最初的愿望,仅仅是写好了字能帮人做工艺设计或是当漆匠,借此可以养家糊口,这最基本的生存欲望,是他习字的原始动力。
现在,当他坐在办公室里与人闲侃人生时,他无限深情地一再提到他的中学老师陈耀国先生,这位可敬的先生在文革那样动荡的岁月里,仍津津有味地教他们这帮农家子弟习毛笔字,周用金一生的道路,仿佛就是从执笔、运腕、用笔开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恩师的品德,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他的心灵。恩师仙逝后,他每年清明都要去为恩师扫墓,香火的气味,让他久久沉浸在松烟墨的氛围里。
习字,就这样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学毕业后,由于家贫,无钱买纸墨,他就将“沙滩”搬到了家中:置一沙盘,悬腕写之,再以尺将沙抚平,再写。不闻鸡犬声,也忘记了饥饿,寒来暑往,笔力日渐精进。后来在安乡畜牧场子校当副校长时,他建议学校砌了一座水泥台,一作乒乓球桌,二作洗衣台,三作他习字之用:每天清晨,他以清水当墨,以食指当笔,直写到日头东升。1977年,他考入湖南农业大学畜牧系,他的书法功底立即使他成了“校笔”,学校到处都留下了他的墨宝。那时,还很难买到字帖,他就留心报纸上名家的书法作品,然后剪下来贴在资料本上,细细揣摩。学校刻蜡纸的任务当然地落到了他头上,既练了笔力,又能每天挣到六角钱,加上每年春节到小镇上卖字,四年大学,他只花了家中70元钱!等到参加了工作,他不再为这些发愁时,却又缺少了时间。繁忙的政务,使他难以静下心来临上一帖。于是,在中青年干部中,他是少有的用毛笔批阅文件和写文稿的人,他把一切书写的机会全部用来习字。读字也成了他一大嗜好,在街头每遇好字,他总是情不自禁地驻足,对其笔法、间架、章法布局和风度气韵细细品味。在中央党校青干班读书时,他放弃结交上层的极佳机会,要么遍访京城书法名家,要么独自一人关在寝室里习字,往往错过了就餐时间。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回到了久违的书法艺术境界,从米芾的《蜀素帖》等帖中,体味活泼的意态,遒劲的笔力;从当代女书法家周慧珺的字帖中感悟飘逸和秀婉。如果说当年习字仅仅是为了生存,后来仅仅是为了入流,那么,现在的周用金完全把书法当作了一种艺术享受,采百家之长,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章法,篆、隶、楷、行、草,以行草见长。在不断的创新中,在提笔与按笔之间,在转锋与折锋之时,抒写自己的性灵,表达自己的情感。
清人刘熙载说:写字者,写志也。周用金说,字如其人,人各有体,心正则字正。他瘦削的身材,宛如临风而立的竹,他书法中的笔画,也隐隐透着一股气,那是竹一般刚直的品性。在他日常的习字中,写得最多的便是修身养性方面的格言,商家索字,他便以“诚信为本”戒之;有人官场失意,他便以“宠辱不惊”勉之。有一件事对他感触很深,他在担任石门县委书记时,一次去看望省计委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全国优秀公仆龙清秀同志,面对桔子和茶叶这些乡土礼品,龙清秀同志谢绝了,她说这也是农民的血汗。周用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家后一气呵成写了“孺子牛”三个字,后来送给龙清秀同志时,她非常高兴,悬挂在客厅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周用金从中感悟到,书法,实际上是写人,人与书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勤政务实,必须一笔一画地写;面对个人得失,又像某些笔法一样,一笔带过,从容对待。
每当有人称他书法家时,他总是拱手笑之:书匠而已。那枚“书匠”印章,足可以折射出他的艺品和人生态度:字有筋骨,人有精神,在笔走龙蛇中尽享快乐人生。
|
|
相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