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文/晏扬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难,重点大学里农村生源比较偏低,这一问题近年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寒门难出贵子”。有例为证:据北京大学2013年公布的数据,该校当年共招收本科生3145名,其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仅为14.2%,即平均每7名本科新生中只有1名农家子弟。
重点大学城乡生源比例的巨大落差,是城乡教育鸿沟的表征,拷问着高考不公、城乡教育不公。应该认识到,“寒门难出贵子”不仅是教育不公问题,而且关系到“三农”问题、城乡均衡发展问题、弱势人群向上流动问题……如果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城乡教育不公就是社会不公的一个重要根源。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央不断出台措施,致力于增加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比如从2012年开始实施面向连片特困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2013年又将招生区域扩大至所有国家级贫困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院校。随着此次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我们有理由相信,“寒门难出贵子”现象将会逐步得以扭转。
当然,对于提高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有些人向来有着不同意见——高考录取是“唯分数论英雄”,而通过行政命令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会不会造成另一种不公平?
我觉得,有此看法的人应该注意到一个基本事实——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那里的中小学生享受了较少、较差的教育资源,本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从公平的角度看,当贫困地区的学生考大学时,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照顾,而不该再次受到歧视;重点高校理应向贫困地区多投入一些招生名额,而不应该相反。
所以,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其实是一种政策性纠偏,是对农村学生、贫困地区学生的一种合理补偿,相比高考录取“唯分数论英雄”,这一政策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公平。
有人还认为,现在高考录取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凭什么要对他们实行照顾?
我认为这种观念亟须纠偏。目前的学生素质评价其实是以城市学生为本位,唱歌、跳舞、绘画、弹琴、三模三电等被认为是特长,拥有这些特长的学生被认为素质较高。可是,农村学生也有自己的特长,比如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生活自理能力强,他们会种地、会养猪、会放牛,为什么城市学生的特长被认为是素质,而农村学生的特长不被认为是素质呢?
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说得好:“对学生的素质要全面考量,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弱势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知道尊重别人,更能吃苦,更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
所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其实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正本清源,促使高校公平看待农村学生的素质,这同样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公平。
2014-09-02 17: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