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围攻范曾,这样的“道德审判”道德吗 ?《环球时报》的社评文章总是让人读来忍俊不禁,也不吐不快。
正如文章中所提到的,事情的原委是范曾在某次研讨会上做了一首七律诗。这首七律,相信许多人都已读过。范大师的诗歌水平究竟如何,笔者是诗歌的门外汉,不敢妄加评论。不过,单单是这首诗中所用的一些字眼,诸如“皇图”、“龙吟”等等,不仅泛着陈腐的气息,也难免会让人有别样的联想。
或许,许多批评者的笔触更多的也是着眼于此。“一些人从道德角度对范曾发起攻击。他们把范曾的行为定性成‘投机’和‘谄媚’,宣扬知识分子应‘保持气节’”。《环球时报》评论文章的描述,也算是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若是还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那就再套用评论文章的一句话,”我们并不知道范老先生是否有做这种楷模的兴趣“,那谁又知道知道评论者并非是没有这样的兴趣呢?
随意地用“道德”去评价、尤其是“审判”一个人,的确未必恰当。但不要忘了,范曾首先是一个名人。既是名人,得到、享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甚至,也在客观上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公众当然可以对其的言行给予更多、更细致的审视。更何况,爱之深、责之切,翻出他的一些旧账,或许会让人难堪,但从网友扒出的一些细节来看,至少,过去的范大师是有着道德瑕疵的。那么,类似的批评恐怕就绝非是要将他“一棍子打死”了。否则的话,道德的评价功能似乎早就该被扔到爪哇国去了吧。
更重要的是,范曾的诗歌究竟有没有向权力献媚?不妨再看看《环球时报》的评论文章:“他以诗抒情,何不寻常之有?即使稍有,它破了当今社会的规则和尺度了吗?”
范大师的情怀或许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但这种“寻常”是普通的“人情练达”也好,是对高级领导人的“尊敬”也罢,或者是对社会的赞颂,当真就没有丝毫的“谄媚”?向权力献媚,哪怕是“稍有”,恐怕都是对当今社会的规则和尺度的破坏。
事实上,向权力献媚,相对应的就是我们所痛恨却又无处不在的马屁文化,衍生出的则是权力滥用。很显然,这些东西不仅妨害社会发展与进步,也背离了“法治中国”的精髓。从这样的角度看,我们批评范曾,甚至道德审判之,真的不道德么?退一步而言,即使我们最终是误会了范大师,但对社会而言,这种“道德审判”又何尝不是一种鞭策与警醒?便是范曾本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大浪淘沙,也只会让大师的光彩更显夺目。
2014-10-31 06: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