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王羲之行草尺牍六十种
Tuesday, November 25, 2014 18:17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姨母帖》

     
《姨母帖》,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藏辽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王方庆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6)上进武则天,武命人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此帖曾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使此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初月帖》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辽宁博物馆。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规范,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上虞帖》

     
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唐摹王羲之草书硬黄本。高23.5厘米,横26厘米,共七行,五十八字。体势灵动绰约,丰肌秀骨,远胜右军《如何帖》。此卷为北宋内府旧藏,至今尚何存原装,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晋王羲之上虞帖》,卷有南唐内府“集贤院御书印”、“内合同印”
以及宋内府朱文双龙圆印、“政和”、“宣和”、“御书”葫芦印、“内府图书之印”等。明代曾藏晋王府,后由韩逢禧、梁清标、商载、程定夷递藏。明代詹景凤《东图玄览》、清代安仪周《墨缘汇观》有著录。原迹现藏上海博物馆。有影印本行世。

《寒切帖》

     
释文: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纸本,纵25.6厘米,横21.5厘米。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曾为王时敏等递藏,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文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王羲之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书应是其末年书。评者都认为,王羲之书法到末年,才达到极致,于此帖可以临略其末年书法妙处。

     
此帖书体遒勁妍润,沉著流動,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快雪时晴帖》

      
释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君倩。

      《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是王羲之写给“山阴张侯”的一封简短的信。在大雪过后,天气转晴,问候朋友是否安好。起首用一句“羲之顿首”,结语又加上同样的敬语,这在古人的书信中还很少见。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传,这件书蹟是后人忠实的摹本,不过仍然可以看出本来的面貌。

     
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节奏韵律。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
大雪过后,天候转晴,王羲之以这件短札向友人表达问候之意。末行“山阴张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写在信笺的封面,在此与原蹟一併摹在同一张纸上。这件书蹟以圆笔藏锋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閒,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鑑藏家詹景凤以“圆劲古雅,意致优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為赵孟钍艿秸饧书蹟的影响。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在於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產生的律动感,以“快”字為例,左右相向的两部份,有著呼应的关係,“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為什麼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只看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可以发现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则有些变化,“果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这些变化显得很自然,也使得这短短的三行具有丰富的美感。

《平安帖》

     
释文:
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此帖亦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共一纸,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横46.8厘米。4行,27字。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项元汴、笪重光、清内府等藏。帖中修载为王羲之的从兄弟王耆。

《何如帖》

     
释文: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此帖又名《不审尊体帖》。此帖与《平安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3行,27字。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帖中“怀充”押署系唐怀充,“察”系姚察。

《奉橘帖》

     
释文: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2行,12字。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与《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行穰帖》

     
释文: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再临本,纸本。纵24.4厘米。2行,15字。草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右军书记》:‘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
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仅是著文片段。

《频有哀祸帖》

     
释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摹本,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日本东京前田育德此帖与《孔侍中帖》共一纸,或将二帖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孔侍中帖》

     
释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摹本,纸本。纵26.9厘米。6行,42字。行书。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此帖与《频有哀祸帖》共一纸,或将二帖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丧乱帖》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摹本,纸本。纵28.7厘米。8行,62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二谢帖》、《得示帖》共一纸。永和十二年(356)书。书信反映了王羲之对北方故乡的祖坟被破坏的愤怒和悲伤。

《二谢帖》

      
释文:
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摹本,纸本。纵28.7厘米。5行,36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丧乱帖》、《得示帖》共一纸。二谢一说为谢安、谢万;一说为谢尚、谢奕;一说为陈郡谢氏兄弟。

《得示帖》

     
释文: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摹本,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大道帖》

     
释文:
大道久不下,知先未然耶。

     
临本,纸本。纵27.7厘米,横7.9厘米。2行,10字。行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人孙承泽以为米芾所临。

《七月帖》

     
释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七月帖》又称《秋月帖》,与《都下帖》装为一卷。摹本, 麻纸本。纵 27.7
厘米,横25.8厘米。6行,50字。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曾为金章宗、项元汴等藏。

《都下帖》

      释文: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委笃,又加廗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

     
《都下帖》又称《桓公当阳帖》。摹本,麻纸本。纵27.7厘米。5行,45字。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永和十二年(356)书。与《右军书记》相校,此帖“仁”字下裁去27字。

 

     

2014-11-25 18:13:04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fac9d0102v8rn.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