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诸葛亮组建的荆州籍帮派体系
Monday, December 15, 2014 17:54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诸葛亮组建的荆州籍帮派体系

 经历了荆州之败、夷陵之败这两次剧创之后,西蜀人才匮乏更为突出,诸葛亮当国之初,就为此绞尽脑汁。据《华阳国志》记载,西蜀曾在成都南边筑高台延揽四方贤才。这时的延揽,只能局限于益州,所以益州籍人士如广汉人李邵、巴西人马勤在相府做掾(属官的通称),犍为人五梁为功曹(汉代,郡守、县令之下设功曹,分管人事),梓潼人杜微为主簿(典领文书,办理事务的官员,相当今天的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由此可见,这时候,一批益州籍人士登上了西蜀的政治舞台,但都是下级官吏。真正被重用的,则是荆州籍人士。从后来的九年看,诸葛亮一直在组织荆州籍帮派体系。

 一,荆州籍中坚——蒋琬与董允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当初,蒋琬琬以州书佐低微身份随刘备进入益州,封为广都县县长。一日,刘备游历到广都,见蒋琬一切政务都不理会,只是沉醉于酗酒。严重的渎职行为令刘备勃然大怒,准备杀他以安抚民众,以儆效尤。军师将军诸葛亮为之求情说:“蒋琬具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不能让他治理一县,人才从政要以民众安居乐业为本,不讲究形式完备①。”显然,诸葛亮请求理由十分勉强,大才做不好小事务是常有的事情,不做事则难以解释,酗酒沉睡不理政务是严重渎职,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至于“从政要以民众安居乐业为本”的开脱,更不能自圆其说。酗酒沉睡不理政务的县令,如何能做到让民众安居乐业?只能是政务荒废,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因诸葛亮说情,刘备仅将蒋琬撤职而不曾查办,这不仅保全了性命,还有了之后东山再起的机会。不久,蒋琬被任命为什邡县县令。

 大概接受上一次不理政务的教训,在什邡县任上政绩卓著,刘备自称汉中王,蒋琬被调进成都为尚书郎,在刘备身边做事,相当于今天的秘书之类。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授予蒋琬东曹掾(相当今天的组织部长,专管俸禄两千石以上官员)。刘备死后,诸葛亮将蒋琬升任参军迁参军。建兴五年,诸葛亮将大本营迁往汉中勉县,,蒋琬琬与长史张裔留守成都丞相府,代诸葛亮处理政务。建兴八年,取代张裔担任丞相府长史,加抚军将军,成为事实上的的相府主官。同时,与董允、费祎、郭攸之。向宠等包围控制和软禁皇帝刘禅,保证宫廷不发生权力争夺的变数。

 对蒋琬来说,诸葛亮有活命之恩,更因为荆州籍关系,当然要死心塌地的追随,为诸葛亮尽心尽力。诸葛亮每次出兵,尽管西蜀到后来已民穷财尽,蒋琬和王连联手,总尽情搜刮,以满足前方供给,诸葛亮对此给与高度赞扬。自知不久人世时,还曾向刘禅秘密推荐蒋琬接替丞相职务②。

 董允,字休昭,荆州南郡人,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刘备册封太子时,董允被选为舍人,升洗马。洗马意为在马前驰驱,为较低一级的侍从官。诸葛亮辅政,董允被升为黄门侍郎,是可传达皇帝诏令的近臣。“北伐”前,诸葛亮让他担任宫中辅佐之职。

 这有董允才能的一面,不可忽略的,则是荆州籍出身的董允父亲董和,曾为刘备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过刘备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务,董和为人低调,做事勤勉,生活简朴,同诸葛亮友谊深厚。对董允来说,诸葛亮是父执辈权势人物,想依靠在所难免;对诸葛亮来说,当子侄辈看待,当然成为荆州籍帮派体系的重要成员。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叮咛刘禅:“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都是先帝择选出来留给陛下的良臣……宫内之事不论大小,都应该尊重他们,这样定能做到堵塞漏溢,收取成效。如果没有忠诚善良的言论,则斩董允等惩诫他们的怠慢。”斩董允不过是危言耸听,真实意图在于给董允等壮胆,让他们放手控制监督刘禅。

 诸葛亮不久即请任命费祎为参军,升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辖皇宫御林军。郭攸之无能,挂名而已。劝谏阻拦监督刘禅的任务,董允不负诸葛亮之托。刘禅对他只有敬惧的份了。当然,董允在任上,曾有过很多善举,诸如始终不听从刘禅选宫女的指令。因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董允常常疾言厉色地对刘禅提出批评,更严厉斥责黄皓。

 二,诸葛亮重用马谡的玄机 

 刘备永安宫托孤时候,曾经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①!”马谡何人?以致令刘备如此眷顾,直至临死前,依然还念念不忘。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马良之弟。马良兄弟五人,都因才能而出名,尤以马良最为出色。刘备占据荆州时,马谡随兄长马良投奔到刘备麾下,马良官至侍中,是刘备的重要幕僚。马氏兄弟中最有才能的马良仅是侍中,说明弟兄五人的才能有限。马谡以从事身份随刘备出兵益州,曾担任绵竹、成都两县县令,后升调越嶲郡太守。

 马谡被杀时三十九岁,刘备对诸葛亮说及此人时,是三十三岁。西蜀朝廷中王侯将相比比皆是,刘备都没有提及,独对一个边远地区的年轻郡守十分在意,不反常么?这得从诸葛亮同马良的关系说起。据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推测,马良“与诸葛亮是结义兄弟,或者结为儿女亲家,因之马良将诸葛亮称为尊兄②”。以尊兄称呼诸葛亮者,除了马良外,西蜀满朝文武中再无他人,所以裴松之大致没有说错。刘备之所以特别提出马谡不能大用,就是考虑到自己身后,诸葛亮因为与马良非同寻常的关系而重用马谡。

 诸葛亮当国之后,并没有遵照刘备叮咛,而是立即将马谡调任参军。东汉时没有参军一职,曹操以丞相身份总揽朝政时设此职务,意为参丞相军事,诸葛亮遂加以沿用。参丞相军事参与到什么程度,没有定数,完全看丞相对他的信任程度。马谡担任参军后深得诸葛亮信任,以至于经常整天在一起谈论不休③。

 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诸葛亮置满朝送行文武大臣于不顾,将马谡拉上自己的车辆说:“虽然相议了几年,今日临别,请你给我再献良谋。”马谡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促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④。”

 马谡所说的是军事常识,已经在一起议论了几年,还有拉上车辆再议的必要吗?既然有必要,马谡又是参军职务,何不带其一同出征?不带是没有必要,最后交谈只能是一种借口,用拉上自己车辆的特殊礼遇,向朝臣放出氢气球,用意在于暗示众人:他要破格启用马谡,你们得有思想准备。果不其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顾高级将领的一致意见,坚决排斥宿将魏延或吴益,而提拔马谡担任督前部一职。督前部相当副帅,或者是前敌总指挥。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给予的期待。

 注释:

 ①见《三国志·马谡传》

 ②原文为:“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见《诸葛亮集·马良与诸葛公书》,书中有“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句。

 ③原文为:“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见《三国志·马谡传》

 ④见《三国志·马谡传》注释《襄阳记》)

 三,从刘禅身边挖走费祎

 费祎字文伟,荆州江夏鄳县(今河南罗山)人。少年时父母双亡,依靠族中父父辈伯仁。伯仁的姑母是刘璋之母。刘璋统治益州时,派人将伯仁和费祎接到成都。刘备夺取益州后,刘备立太子,费祎成为太子舍人,不久升迁为庶子,是名副其实的太子党中坚力量。刘备死后,刘禅接班,费祎为黄门侍郎,是可以传达皇帝诏令的近侍之臣。

 盖棺定论,费祎是西蜀政权中绝无仅有的大才,这从以下几件事可以看出。费祎看文件速度惊人,比常人要快好几倍,且过目不忘。在听汇报处理政务的时候,还不断接见宾客,一边吃饭一边还不断地开着玩笑,以至于同宾客还要对弈,但是从来不曾因此耽误过正事,后来董允也想学习费祎的做事方式,不到十天,很多急办的事务已堆积如山,董允感慨地说道:“人的才能怎么相差的这么远,我不能和他相比①。”

 延熙七年,魏国当政者曹爽大军进攻汉中,费祎指挥蜀军在兴势(今汉中定军山)对阵。大战在即,书信飞驰,三军统帅的忙碌可想而知。适在这时,光禄大夫来敏来向他告别,请求同费祎下棋,费祎高兴地答应了,十分认真开始对弈,脸上毫无焦躁和疲倦之色。来敏感慨地说道:“我不是想下棋,是想借此试试您。您真是合适的人选,一定能够打败魏军②。”果然如来敏所料,费祎指挥蜀军先一步占据定军山有利形势,曹爽已无法前进,在参军杨伟坚持下,曹爽只好悻悻然撤军。但被费祎进兵扼住了魏军后路,曹爽六七万大军苦战方才得以撤离,死伤甚多,用于运输的牛马驴骡死伤殆尽,以至于关中西边一带人力物资虚耗将尽,甘肃的少数民族怨声载道③。

 这当然属于后话,但是费祎的才能早已为诸葛亮看中,所以千方百计要把费祎笼络在荆州籍帮派之中 

 南征胜利班师返回时,满朝文武郊迎数十里表示欢迎,诸葛亮使出笼络马谡的手段,又置大臣于不顾,将费祎拉上车辆。对丞相给与的殊荣,费祎当然心领神会,自然要投桃报李,所以毅然疏远挂名皇帝而投靠实权人物诸葛亮。

 注释:

 ①原文为:“于时军国多事,公务烦猥,祎识悟过人,每省读书记,举目暂视,已究其意旨,其速数倍於人,终亦不忘。常以朝晡听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尽人之欢,事亦不废。董允代祎为尚书令,欲斅祎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愆滞。允乃叹曰:“人才力相县若此甚远,此非吾之所及也。听事终日,犹有不暇尔。”见《三国志·费祎传》注释《祎别传》

 ②原文为:“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见《三国志·费祎传》

 ③原文为:“费禕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见《三国志·曹爽传》

 ①原文为:“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主。

 四,由冷板凳一飞冲天的杨仪

 杨仪,字公威,襄阳人,本为曹魏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叛傅群投降了关羽,任身份低微的功曹一职,属郡县书吏。受命入成都晋见刘备,获刘备欣赏,提拔为左将军兵曹掾、尚书等职。刘备东征中,尚书杨仪与尚书令董巴闹无原则纠纷,品德的缺欠表现出来,被刘备降职为没有辖区的弘农太守虚悬起来,坐上名副其实的冷板凳。

 由于荆州籍关系,刘备死后,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准备南征时,任用他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是名符其实的丞相代理。建兴五年(227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前往汉中。建兴八年(230年),杨仪被升为长史,加绥军将军。此后诸葛亮出兵,都是不合群的杨仪负责行军部画,筹度粮草,成为名副其实的左膀右臂。刘备给杨仪的冷板凳被诸葛亮搬走,让杨仪一飞冲天,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人。

 整个“北伐”中,杨仪同征西大将军、凉州牧,副帅魏延杯葛不断,诸葛亮听之任之,不予干涉,实际是放任杨仪牵制魏延①。第五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病逝前夕,竟任命杨仪为代帅负责撤退,由此可见诸葛亮对杨仪的信任程度。

 可惜杨仪太不争气,返回成都后,蒋琬接替诸葛亮任尚书令、益州刺史,而杨仪仅为没有任何统领的中军师而已。杨仪认为自己不论年资或才干都在蒋琬之上,所以对中军师一职非常不快,常常“在脸上挂着对职任的愤恨不满,感慨的叹息从五脏六腑中狠狠发出②。”,同僚皆担心受杨仪口舌连累,所以避之唯恐不及。有多年交情的军师费祎前往安慰,杨仪竟狂妄地说道:“那年丞相诸葛亮去世时,我如果领军投降曹魏,能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真令人追悔莫及③!”费祎将这话汇报刘禅,,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汉嘉郡(今四川雅安东北)。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注释:

 ①见《三国志·魏延传》

 ②见《三国志·杨仪传》

 ③原文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同上)

 五,后来居上的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城人,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这是位喜好功名利禄,私下收养着一批亡命之徒,不肯农耕的人物。自刘备死后,曹魏方面以为西蜀从此没有了人物,对之不做任何战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太守因公外出,身份低微的州从事姜维,与梁绪、尹赏等随行。对诸葛亮率兵突然大规模入侵,驻城守军没有任何思想和军事准备,群龙无首的天水诸县纷纷投降。太守怀疑姜维等也有异心,连夜逃到上邽(今天水市)。姜维等尾随追去,城门已紧闭不肯接纳;姜维等返还冀城,同样吃了闭门羹。畏惧不安中,姜维等投降诸葛亮。至于《三国演义》的计收姜维一节,纯粹是罗贯中如椽大笔的渲染,并没有事实支持。

 姜维投降后,受到诸葛亮重用,被任命为仓曹掾(主管军中粮草),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并写信给留守成都的张裔、蒋琬说:姜维政治上忠诚可靠,才能出众,远在谯周和马良之上,是凉州难得的人才①。刚一见面,就将姜维由一个州从事破格提拔为将军、并封侯爵,评估其才能在谯周、马良之上,当然包含有意拉拢以作心腹的意图。同时安排,让姜维先训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并给以到成都面见皇帝的殊荣②。不久,姜维升任中监军,征西将军,成为诸葛亮“北伐”中的得力助手。

 要说诸葛亮对姜维评价不切实际,肯定有失于偏颇;要说此评价公允,也昧良心。以之后的实践看,姜维不失为一个人物,能升任为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卫将军、晋封平襄侯,与大司马费祎共录尚书事,成为西蜀的干城之一,的确有才能。最后又死于“复国”的未遂军事政变,可谓是“心存汉室”。然而九伐中原九次失败,不能说“深解兵意”,相反,却带有很多的盲动色彩;西蜀灭亡后企图复国,根本不懂得军心民心,不能说“思虑精密”。

 姜维投降诸葛亮时与母亲失散,后得到其母书信,让他寻求当归。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③。”母子俩人打的是哑谜。母亲想让他重回曹魏,所以用了“当归”药名,借以避开西蜀耳目。姜维则说,为了实现个人的远大志向,为了将来的功名利禄,不在乎母亲!见微知著,以小视大,一个为着功名利禄而不管母亲死活的人物,还能“心存汉室”吗?显然,他所追求的,仅只是实现个人意图,不会为他人牺牲自己。

 诸葛亮特别偏爱姜维,并不是建立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而是诸葛亮急于建立自己的荆州籍帮派体系,天水籍姜维没有根基,正是笼络的对象;更加之姜维好“郑氏之学”,属法家学派,与自己同气连枝,惺惺相惜。

 注释:

 ①原文为:“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见《三国志·姜维传》

 ②同上。

 ③见《三国志·姜维传》注释:孙盛《杂记》

 六,张裔,事实上的丞相代理

 张裔字君嗣,成都人。刘璋时期,曾做过鱼复县令,还做过州署从事,兼帐下司马。刘备夺取益州时,张裔率兵在德阳抵御张飞,兵败退成都,奉刘璋之命同刘备谈判投降条件,刘备承诺给刘璋一定礼遇,保证其安全。刘备夺取益州后,任命张裔为巴郡太守,调回后任职司金中郎将,掌铸造武器和农具。

 处于南方的益州郡发生高定、雍闿、孟获等领导的少数民族大起义,杀太守正昂,并派人同孙权联系。刘备派张裔为益州太守前往上任。雍闿派兵捉拿张裔交给孙权,成为孙权阶下囚。

 刘备死后,诸葛亮派遣邓芝修复蜀吴关系,并让他请求孙权放回张裔。张裔在东吴被关押多年,且多次变更地点,一致孙权都不知在什么地方,听了邓芝的请求,孙权派人将张裔找到,并同张裔有一段谈话,孙权奚落地问他:“蜀国卓氏的寡妇,竟和司马相如私奔,贵国的风俗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张裔回答说:“卓氏的寡妇,还比朱买臣的妻子贤慧。”两个人打的是哑谜,孙权用益州寡妇卓文君私奔故事,讽刺张裔返回西蜀,张裔自知从被俘再转手交到东吴,如今又要回西蜀的历史很不光彩,故而取东吴吴县地盘上曾经发生朱买臣妻子嫌贫爱富,终而自杀的历史故事反唇相讥。孙权又问:“你回去后,必然为蜀国效力,再也不会象农民那样终老乡里,你将怎样报答我?”张裔说:“我负罪回国,将由朝廷安排我的命运。如果能侥幸保住性命,那么我五十八岁以前是父母给的生命,从今往后是大王您赏赐的生命。”出来后,张裔后悔没能装傻,便迅速上船,加倍快行。孙权果然派人追他,张裔已经进入西蜀的永安地界。

 回到成都,丞相任命张裔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诸葛亮迁往汉中时,张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吏,成为事实上的代理丞相,这个任命要比当年刘备任命的益州郡太守显贵多了,对张裔来说,在东吴关押多年,暗无天日的囚徒生活没有尽头,忽然间成为地位仅次诸葛亮的西蜀政权二把手,能不感激零涕么?况且还有再生之恩!虽然有益州籍贯,却顺理成章成为荆州籍帮派体系的核心成员。

 七,残酷搜刮的王连

 王连字文义,南阳人,刘璋时入蜀,被任命为梓潼县令。刘备夺益州时候,进军梓潼,王连闭城不肯投降,刘备不强逼。等到拿下了成都,王连出降,被任为什邡县令,后升任司盐校尉,负责垄断的盐铁专卖。王连是一个只知讨好上峰不管民众死活的酷吏,在司盐校尉任上,敢提高价格恣意盘剥,为西蜀政权掠得众多利益,也因此受到重用,吕乂、杜祺、刘干等,终皆身居高位,都是王连所提拔。之后升迁为蜀郡太守、兴业将军,但是还专管盐铁专卖。

 刘备死后,王连由杂牌将军升任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并封为平阳亭侯。王连对诸葛亮关爱有加,诸葛亮准备南征时,王连劝阻说:““这里连毛草都不生长,又瘟疫横行,您是一国的希望所在,不可以贸然而行①。”诸葛亮虽然没有听从,却已经感受到王连对自己的忠诚②。

 刘备的对外战争和诸葛亮的“北伐”,都是靠王连对民众的恣意盘剥。廖立批评王连残酷盘剥,诸葛亮不仅不肯听从,反而罗织罪名将廖立流放,可见诸葛亮对王连的器重依赖。

 注释:

 ①原文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见《三国志·王连传》

 ②原文为:“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同上)

 八,蜀中无大将的“先锋”廖化

 廖化字元俭,襄阳人,曾担任前将军关羽主簿。关羽荆州失败后,廖化无奈间投降东吴,但一直想回西蜀,于是装死骗过众人的耳目,带着母亲昼夜西行。在秭归遇到发动东征战争的刘备。先主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

 刘备死后,诸葛亮将他破格提拔为丞相参军,不久升迁为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

 一个文职人员,在毫无功劳的状况下,竟然成为封疆大吏,拜将封侯,只能理解成廖化出身荆州籍,能成为诸葛亮铁哥儿的缘故,所以让他出来掌控军队。

 《三国演义》中,在姜维九伐中原时,安排廖化担任先锋。历史上并没有廖化担任先锋的记载,大概世人隐约看到廖化军事才能的平庸,所以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口头语。

 廖化虽身居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等军政要职,一生却碌碌无为,刘禅预投降曹魏后被迁往洛阳,廖化追随刘禅迁往的旅途中病死客乡,这是他被重用后唯一可以记述的一笔。

 注释:以上资料均见《三国志·宗预传》之下《廖化传》

 九,无功腾飞的宗预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建宁年间,他随张飞进入益州,没有功绩也没有职任。建兴初(223年)诸葛亮掌权之后,立即启用宗预为相府主簿,不久又升为参军右中郎将。按汉代规定,中郎将是俸禄二千石的显官,负责着皇宫禁卫宫禁、保护皇帝的出行安全,还协助郎中令(光禄勋)考核选拔郎官及从官等,是极为重要的职位。让宗预担任这一职务,就将刘禅彻底软禁了起来,将官吏的遴选所掌握。

 可惜的是,在诸葛亮当国的九年多时间,宗预无寸功可表,所以在他传记里留下九年多空白。

 诸葛亮去世之后,宗预有过两次出使东吴联络友谊的经历,因为对答孙权的质问巧妙,更因为诸葛亮虽死,西蜀依然由荆州籍蒋琬、费祎等掌握朝政,这次出使回来后,被升为侍中,调任尚书①。

 延熙十年(247年),宗预再次出使东吴,回国时孙权抓着宗预的手,流着眼泪说:“您总是身负使命缔结二国友谊,如今您年岁已高,我也已衰老,恐怕再不能相见了!”遂赠给宗预一斛大珍珠。回国升为后将军,都督永安,接着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宗预是无功获得显贵地位的典型,除了荆州籍这一原因,没有其他理由解释得通。

 吴国担心魏国有可能乘蜀国失去重臣而取蜀,增添巴丘守兵一万人,一方面打算救援蜀国,另一方面企图趁势与魏国争分蜀国土地。蜀国听说,也增加了永安的守兵,以防万一。宗预身负使命出使东吴,孙权向宗预说:“东吴与西蜀,二国如一家,而我听说您们增加了白帝城的防守部队,这是为什么?”宗预回答说:“为臣认为东吴增添巴丘的戍卒,西蜀才增加白帝的守兵,都是事情和形势使然,不值得过问。”孙权大笑,对他的抗礼直言给以赞赏。见《三国志·宗预传》

 将以上归纳起来就能看清,截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后,迅速提拔的荆州籍出身或加入荆州籍的将领有杨仪、马谡、姜维、廖化、宗预等,文官有蒋琬、费祎、张裔、董允、王连等,这说明荆州籍帮派体系已羽毛丰满,诸葛亮借此可任意翱翔。

 不能说,诸葛亮所用非人,其中的蒋琬、费祎、姜维等还是十分优秀的人才。但是涿郡籍、益州籍中照样人才济济,为什么没有荆州籍人才的机遇?当然是帮派思想左右着诸葛亮的用人标准。

 荆州籍帮派体系已羽毛丰满,但是异己力量依然存在,摆在诸葛亮眼前的任务,就是挤兑、打击和排除这些拦路虎,廖立、李严、魏延等首当其冲。

     

2014-12-15 17:52:18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4e9540102v8zf.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