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制作/宇天龍
翻开中国历史,远古神农皇帝认为农作万物的生长,是因天地神的保佑。上古时代的人类对大自然非常敬畏,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有神主宰,中国人自古对天之崇敬既深且厚。这种对神明、自然的敬畏体现在传统祭祀文化中。而北京五坛是“皇家祭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是北京有名的五大坛,均为大明朝代所建,满清沿用,是历代帝王们为祭天、地、日、月、山川、太岁等神祇而特意建造的。这五坛呈对称分布在紫禁城(故宫)的东南西北,日坛在东、月坛在西、地坛在北、天坛在南偏东、先农坛在南偏西。
五坛之中,天坛位居第一。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共占地273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群。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许多,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
作为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天坛的建筑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建筑技艺和环境的营造都强烈的表现出古人对“天”的崇敬。
北京天坛建于大明王朝永乐十八年,在继承了我国古代历朝祭天建筑的基础上营建,是皇帝祭天之地。天坛整个面积比紫禁城大四倍,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形似“回”字。天坛辟有六座天门,主要建筑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等用一座丹陛桥连接。
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三百六十米,宽二十九米,南端高一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三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天坛主体建筑俱为圆形,象征天圆;各主要殿顶一色蓝琉璃瓦,象征蓝色青天。
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祀天大典的地方。圜丘为三层,每层九个台阶,从各层台面到登坛石阶,石栏板和望柱等数目均采取九或九的倍数,因九是“阳数之极”,通过对“九”字的反复应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地位。站在圜丘高坛上,四野开阔,使人似乎手可触天,脚可离地,仿佛在天上行走。站在圜丘坛的天心石上说话,虽然只用了很小的声音,却可以产生很大的回音,使人感受到“人间私语、天若闻雷”。
祈年殿,是举行祈谷大典的地方。建筑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这座三重檐逐层向上收束成伞状的圆形宫殿,金碧彩绘,高三十八米,直径三十二米,雄伟壮观,给人一种拔地擎天的气势。由于其整个深蓝的琉璃瓦顶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而天的澄清、明朗,又使得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仰望祈年殿,都会使人感到尽善尽美。
坛座之上高高耸立的“祈年殿”是最能体现天人相通的典型建筑。其内部的柱子安排各有深意:中间最大的四根,叫“龙井柱”,象征一年有四季;中层一根柱子叫“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子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三十六个大窗代表三十六旬;七十二个小窗代表七十二候。大殿为圆形,殿顶为蓝色代表天。地为方形代表地。第三重殿檐有二十八根巨大的楠木柱,代表二十八宿。整个天坛坐落在密林之间,充满了与上天的感应氛围。
天坛的建筑,主要在表现“天”的至高无上,突显天空的辽阔高远。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因而增加西侧的空旷视野,使人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观瞻,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个建筑物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切身感受。
在天坛建筑的形式美感之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深邃背景。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祀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正是“天人合一”这种宇宙观的具体表现方式。
天坛以其宁静深远而著称,其意境美主要归纳体现在高、圆、清等几个方面。
高。即崇高,表现天空的辽阔高远,表现“天”的至高无上,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圆。不仅指外形的圆,更是一种祥和的象征,蕴含着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精神。不仅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使建筑中圆的扩展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容整体。
清。是一种高清的境界,为清新、清真、清妙、清远、激浊扬清等。如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与蔚蓝的天空相协调,树木和大面积的植被枝叶葱茏,生意盎然。
古代人们信神敬天,感恩知报,懂得人生在世善恶有报的因果关系,这才使得中国成为礼仪之邦、文化之邦。
感謝光臨
天龍傳統文化音畫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