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1876—1923年),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著名诗人陈三立(陈散原)长子,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13年到北京,次年任教育部编审,之后历任北京各大学教授,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在文人画遭到“美术革命”冲击之时,他高度肯定文人画之价值,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风俗画多描绘底层人物,像收破烂者、吹鼓手、拉骆驼、说书、喇嘛、卖糖葫芦的、磨刀人等等,斑斓多致。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
鸡菊图
纸本设色
此图意境新颖,笔墨超远,富有独特的情趣。
菊石图
1916年 晚艳 立轴
一块大石布满了画面绝大部分,钩花点叶,布列有序,黄、红、白三色,各色菊花艳丽芳菲,争妍斗奇,形成一幅缤纷斑斓的立体画卷。陈师曾画菊有时寓有身世之感,如他为贺吴成再婚画的一幅菊花上题菊花诗云:“事往去年花,今年岂无再?从容续坠欢,俯仰发新慨。写此诗赠君,愿与人常在。”画家悼亡两次,结婚三次,对于朋友的再婚,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感慨。他画菊,有时以草书笔法,一气呵成,可谓千姿百态,巧夺天工,给人美的享受。
清供图
1918年
此图画一陶盆,以重墨画石头,旁养盛开的水仙花,盆后有瓶,插有二朵菊花。菊极淡,数叶稍深,疏朗且有清逸之趣。整幅画静谧清雅、高洁。用笔宛转,潇洒流利,笔简而不空,层次有条理,既有成法,又不拘于成法,任意为之,自饶清逸,独有风貌。同时配上他的题画短句:“供养水仙花,开到盈盈欲折。一片岁寒清思,共芳香幽绝。碧天云净雪初消,又见风吹叶,人意钟声俱远,有一轮冰月。”
荷花慈菇图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藏 荷 花
立轴
秋荷图 纸本设色 1916年 荷花 立轴
画上题:“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怕听江头江水声。”
画面构图饱满,莲梗莲叶布局别致,荷叶有的已枯萎,有的正富生命力,莲蓬挺立。用笔秀逸多姿,刚健活泼,矩法森严,精气内涵,毫无剑拔弩张之气。坚实沉著,锋芒尽敛。用墨又能燥湿浓淡,任情挥洒,画面生动自然。画家在诗旁盖有朱文“深知身在情长在”的印章。这颗印章是陈师曾为纪念他的亡妻汪春而作的,章的边款:“师曾悼亡乃有此作,灯前自赏,不禁泫然。”
荣贵图 纸本设色
《荣贵图》是以芙蓉和桂花相结合的谐音。画家用大写意的传统笔法,写出六朵红艳艳芙蓉花。白粉钩瓣,耀眼夺目,并以墨绿的叶片扶衬,下面一枝红桂,浓墨钩茎点叶,枝叶间朱红添苍,红、绿色鲜明不让,显示出荣贵的高雅格调,并傲秋霜。画家以折枝的形式,结构严谨,主要通过活泼多姿的笔墨钩染,花繁野密,富有生意。
泉声咽危石
纸本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陈师曾幼承家学, 熟习琴棋书画,
长于大写意,笔力雄健,着色吸取西法兼中国画传统,在水墨画创作上具有独特的意境深蕴和风格。此画出自诗人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颇能代表陈师曾山水画风。
诗画册 纸本设色
陈师曾画过许多诗意图。他曾说:“四王派的画遍天下,我们必须别寻门径。别树一帜,方能出人头地。若随波逐流,投世所好,不但不能越过王派中的首领,恐怕也未必能赶上王派中的徒弟。”《诗画册》是画家晚年所画,用笔的大胆泼辣,布局的独出心裁,不落俗套,不蹈前人蹊径,勾石精线,干笔显出很超脱,石块层峦气势浑厚,刚劲,有张力。石块略加敷石色整体中有变化,粗中有细。
墙有耳-北京风俗
中国美术馆藏
1913年秋,陈师曾应北平教育部之聘,主管图书编写,他每天上班路上,细心观察北平街头的风俗人情,并于1914年创作了《北京风俗画》册页,共34图。《墙有耳》就是其中之一。民国初的北京,正处在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下,暗探密布,动辄杀人,人民失去言论行动的自由。此图以茶馆为背景,在挂着“雨前”牌子的檐前,站着两个暗探,他们正在偷听喝茶者的谈话。在那时的茶馆里,店主怕招来横祸,故常提醒顾客:“莫谈国事贴红条,信口开河祸易招;仔细须防门外汉,隔墙有耳探根苗。”画家用漫画式的表现手法,揭露了军阀统治的黑暗。反动和虚弱的本质;同时也反映了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要求。陈师曾以敏锐的目光,深入的观察,简练的笔调,被漫画家丰子恺称之谓:“是中国漫画的始源”。
说书-北京风俗
乞食图 纸本设色
《北京风俗》图表现的是民国初年北平街头巷尾常见的民俗,画中,大都是一些小人物——普通劳动群众的生活,反映了古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如敲小鼓者,乞食者……《乞食图》为《北京风俗》之一。旧社会上海,苏州河畔桥头,总有一些乞食的老妪、老翁,每当人力车过桥时,他们跟随车后,迈着踉跄的步子,追赶着乘车者讨钱,此种景象,不独上海有之,在《北京风俗》画中也有表现。陈师曾绘一人力车之一角,仅见坐车者的脑袋,一老妇蓬首垢面,破衣破裤,右手执布帚,左手持香炷,逐车乞钱。
花卉图
轴纸本设色
纵123厘米横29.4厘米
图中作者自题多处:题菊花,“寒花写尽陶家趣,拉得霜筠伴晚篱。”钤“游戏”白文长方印。题玉兰,“疑有仙心许飞琼,飞出月窟下歙笙。师曾。”钤“师曾豫章陈氏”白文方印。题牡丹,“性灵禅供。”钤“槐堂”白文方印。题萱草,“金英翠带习此忘忧。”钤“泰乡”朱文长方印,“别存古意”白文方印。落款题:“慕奏老史雅属,凭窗写此,不值一笑,槐堂朽者陈衡恪。”钤“朽道人”朱文方印,“陈衡恪”白文方印。图中画杂花数种,参差排列,随意布局,与题画诗句相互穿插,好象将杂画长卷改为纵向构图,别有新意。
溪山云雨图 轴 纸本墨笔
陈师曾在其《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提出“文人画首重精神,不贵形似”,此图即是这一论点的极好体现。构图饱满,景物丰富,布局和笔随意疏放,与传统程式化的“四王”山水截然不同,皴擦点染间不刻意追求章法技巧,浑然天成,但又不失中国画的笔墨功力,正是用笔墨来塑造物象形态,而不是以形态附就笔墨。与单纯为了突出笔墨形式的绘画目的相比,陈师曾这种尊重自然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画家创作心态的转变。
芭蕉山茶图 轴 纸本设色 秋园艳景 立轴
画面无作者题识,有姚华题:“谁将败绿障深红,生怕晚来风。画里无妨,雪里丹砂,炼火春融,槐堂事往,朱零墨胜,梦冷诗慵。不得替人怎去,一篇孤负纱笼。《朝中措》题师曾遗墨。甲子百花生日为散释作。莲花庵书姚华茫父。”钤“姚华”白文方印,“感灵伪认受性”白文方印。另有释戡题:“泽民大姐甚喜师曾花卉,旧得此帖,属索师曾补题,卒卒未果。师曾既没,余以属之茫父,茫父谨以为余所藏,因附识以归之,二月晦,释戡。”画面虽然没有陈师曾本人题识,但通过姚华与释戡二人的题记得知,此图为泽民女士收藏的师曾旧作,本来是托释戡请师曾补题,但未想师曾去世仓促,释戡于是请姚华代为补题,而姚华误以为画主就是释戡,所以题为“散释”作。个中经过颇为曲折。
画中芭蕉,笔墨苍润,笔姿刚健挺拔,甚有气势。
梨花图
轴 纸本
墨笔
自题:“娇云无力倚墙东,正好低枝可避风。与妆临窗斜对面,一春开落忒关浓。
寓斋梨花一株,卓约可爱,对比写照,并系小诗。衡恪。”
钤“衡恪之印”白文方印。
这是陈师曾对景写生的一幅作品,选取梨花一枝,纯用水墨描绘,洁白剔透,出尘脱俗。花朵以纤巧的墨线勾圈,浓淡相间,片片分明,陈师曾的花鸟画多笔姿刚健,而此幅柔媚清秀,颇有华喦的风神,诗句平淡天真,婉约动人,字里行间透露出画家关爱生命的情怀。
桃花图 轴 纸本设色 富贵天香图 1923年作
自题:“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今总不疑。癸亥仲夏陈衡恪。”钤“陈衡恪印”白文方印。□处有姚华题识:“印昆疑是‘于’字,属补阙,姚华。”钤“姚华”朱文方印。癸亥,1923年。画面另有周大烈题:“师曾题此画,误一字,手自挖去,儗装裱填写,急赴金陵,疾作遂不返,此不知何句,挖处或是‘于’字。越一年,予过其家,为记之,甲子九月周大烈。”钤“周氏大烈”朱文方印。
图画虬枝枯木,桃花盛开,用笔较干,墨色中多有飞白之处,表现老树粗糙的质感。花朵直接以纯色点染,笔法圆熟老练。
与王云合作鹦鹉图
轴 纸本设色
自题:“壬戌仲春,梦白王云,师曾陈衡恪合作于李氏双棠馆。”
钤“陈师曾”白文方印。壬戌,1922年。
姚华填词并书:“齐天乐。正平艳何曾赋,金笼又翻新谱,博臆刊红,轻襟夺翠,依旧湘帘呼侣。
迎人欲语,认特里文茵,曲中金缕,鼓翼风声,南山甚日借毛羽。
惊寒夜来应诉,花台闻号凤,今更飞虎,汉骑单衣,唐宫噩梦,问姓疑班似武。
狸奴漫妒,羡奇服堪描,拟骚仍许,入穴难同,有终军辨鼠,□猗室于窗,茫父填词。”
钤“重光”朱文方印,“姚花私印”白文方印,“茫父”朱文方印,“佳想安善”白文方印。
全幅设色精雅,明快清丽,鹦鹉画的甚为工致,结构准确,造型优美。
斑鸠图
轴 纸本设色
自题:“庚申秋九月,陈衡恪记于槐堂。”
钤“师曾”朱文方印,庚申,1920年。
此画作于庚申秋九月,其中画斑鸠取“鸠”,“九”的谐音。这种以画面景物的谐音配合画名的作法是花鸟画家们非常喜爱的,尤其是一些寓意吉祥的题材。本幅作品用另后飞动的笔法画成花卉,与朴拙憨实的山石形成鲜明的对比。
槐堂韵者图 纸本设色
《槐堂韵者图》以粗率笔触绘松树,松下的老者瘦骨清癯,似乎陷入一种沉思。以细劲流畅的线条描绘,远处的山峰用淡墨悄然带过,文石则用浓墨点苔,细笔绘丛草,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清幽冷寂的环境中,老者因而显得更加从容而睿智。
读画图 轴 纸本设色
自题:“丁巳十二月一日,叶玉甫,金巩伯,陈仲恕诸君集京师收藏家之所有,于中央公园展览七日,
每日更换,共六七百种,取来观者之费以振京畿水灾,因图其当时之景以记盛事,陈衡恪。”
钤“师曾”白文方印。丁巳,1917年。
此图的创作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丁巳”为民国六年,即公元1917年,京畿地区发生水灾,北京一批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大行义举,在中央公园举办展览,筹款赈灾,展览汇集作品六七百件,规模相当可观。文中提及的三人同是当时北京文艺界的领袖级人物。叶玉甫,名叶恭绰,又字誉虎,号遐庵,文化学术,考古,书,画无不精湛,古代金石书画收藏甚为丰富,金拱北,明金城,原为清前法官,醉心艺术,民国后筹建古物陈列所,与陈师曾同时享誉北京画坛;陈仲恕,名陈汉弟,号伏庐,杭州人,前清翰林,后任民国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清史馆编纂,亦善画,藏印颇丰。画家身临现场,将自己看到的画展场景从第一视觉的角度如实记录,真实生动,带有接近新闻照片一样的写实感,画面上汇集了社会各阶层人氏,形形色色混聚一堂,气氛热烈,有穿长袍马褂的了老少国人,也有西服革履,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士,还有身着洋装的时髦女郎,人群排列错落有致,形成一定的空间层次,画中人物的面部用笔简洁随意,带有些漫画色彩。作者省略了线条,直接用大块墨色塑造形体,短促细碎的线条只在局部作些勾勒,此外还用接近“飞白”的手法表现受光面的明亮部分。这种对线条省略和对光线的感受及表现,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有着很大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陈师曾的西画造诣。《读画图》以传统的命题,新鲜的内容,中西合璧的技法诠释,体现了陈师曾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和探索。
山
水 对屏
1923年作
陈氏曾说:“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今以此反观陈氏的作品,正可谓是此四者之反映也。此山水对屏,画中皆以江南山水风物为题,远山寥廓,近隅亭台,舟楫并渡,杂树丛生。画皆以平远构图,并成三段式,水口平畴经营为虚白之处,远山皴抹并举,近景粗枝大叶,点染斑驳,支离而不破碎,寥寥数笔,足见画家之峰壑在胸。
松山古寺 立轴
设色纸本
陈师曾学养深厚,学识淹博,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画坛,地位举足轻重。他重新定义了文人画的含义,成功地将齐白石引向一代大师之路。于书画,他极推重吴昌硕,治印“染仓室”,以示敬仰,也因此,他的画作多见写意花卉;偶作山水,则秀雅朴拙,富饶金石味道和文人气息。此幅写松山古寺,借题晚清南皮相国张之洞咏京西戒坛寺(今通称戒台寺)诗,隽永清新,古雅可爱。
山水 立轴 1922年作
山水
立轴
山庄霁色
立轴
山水 立轴
1918年作 幽亭古木
山水
纸本立轴 山水 纸本立轴 观音
立轴
绢本
山水 立轴
辛酉(1921年)作 淮海诗意 立轴
会知音
纸本手卷
松竹平安
立轴 设色纸本 花鸟 立轴 芭蕉鸡
立轴 王云陈师曾 1919年作
水仙梅花
花卉 立轴
设色绢本 花卉 立轴
群蟹 立轴 水墨纸本 1920年作
墨
荷
立轴
富贵吉祥
立轴
1922年作 梅石 立轴 芝梅长寿 立轴
菊石小鸡 立轴
1922年作 芙蓉花开 立轴
1921年作
花 卉 立轴
设色纸本
墨荷 立轴
水墨纸本
红花修竹
立轴
春露阑干 立轴
秋趣图 立轴 庚申(1920)年作 枇杷
立轴 设色纸本 麻雀老梅 立轴
花卉
四屏 设色纸本
忘归图 立轴
绢本
山水
立轴
山水 镜心
设色绢本
山水
纸本立轴 松山草庐
立轴 溪山幽居 立轴
乙卯(1915年)作
林泉幽致辞屏
四屏条 1916年作
苍浑古秀 立轴
水墨纸本 1917年作
远浦归帆 立轴
水墨纸本
拟石涛山水
立轴
深山萧寺
立轴水墨洒金笺 溪桥远岫
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