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一座被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视为圣地的多元文化城市,虽然旅游景点和零售商店会遇到难纠缠的刁民,但是整座城市的民风还是很好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至少看上去相处融洽,看不出有任何民族紧张气氛或事实上的种族隔离举措。从我走过的近二十个国家看,我整体感觉是社会风气基本上都比中国要好一些,即便是埃及、墨西哥、泰国。几乎全民信教的耶路撒冷,民风也还算朴实。
当然,作为旅行团的游客是无法体会的,你必须是自由行,跟当地百姓一起挤地铁、挤公交车、上集市。
在耶路撒冷的几天坐了好几次贯穿全城南北的城铁。总体感觉,礼让程度和加拿大相仿,明显好于北京。抢座位绝对一次都没看见。给老年人让座比比皆是。如果有人下车,空出一个座位,围着那个空座的一圈人都没有抢着坐下的,而都等着别人先坐。
有一次我站在车上,身边有一空座,我不愿坐,想留给别的更需要坐的。结果,旁边有一人拍拍我,示意让我坐下。原来,他以为我没看见那个空座,出于好意提醒我。
有一天去以色列著名的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出来之后坐城铁,赶上下班高峰时间。这一站是始发站,我顿时想仔细观察一下始发站下班高峰时间挤城铁的场面,和北京四惠站对比一下。
列车徐徐进站,由于是始发站,车厢空空如也,车站月台上人满为患。只见列车车门缓缓打开,眼前那一幕让我惊呆了——所有乘客不慌不忙地上车,上了车以后也不慌不忙地找座位坐下,悠哉悠哉,胜似闲庭信步,这简直和北京四惠站差别太大了。
坐过多国地铁,始发站列车门一打开,乘客蜂涌而进去抢座,抢了座位还喜气洋洋的,只有北京。
耶路撒冷宗教气氛浓厚。城铁列车上经常见到极正统犹太教徒,这些人行为举止都十分得体,彬彬有礼,待人和气。
有一次,列车上进来几个背着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士兵。其他乘客都已习以为常,并没有外国游客那么少见多怪。士兵背枪是为了震慑民族敌对分子,真正需要动枪的机会并不多见。
一天早晨6点多我在耶路撒冷某酒店大堂等候前往拿撒勒的旅行大巴,面前一个年轻犹太人在等候过程中忙里偷闲开始念经。我心想,中国的年轻人恐怕这时候会掏出手机玩微信吧,你让他们念经,那应该念什么经呢?是《三字经》还是《楞严经》呢?
还有一天下午,在耶路撒冷的一个公交总站,一个十六七岁的穆斯林少年,脱下夹克铺在地上,在等公交车的过程中趁日落之前赶紧面朝麦加方向磕头祷告。虽然我不是穆斯林,但是我看到那个场景也难免感动落泪——一个少年多么纯朴的宗教情怀啊!
后来又在商店里见到别的年轻穆斯林也在日落前找一个角落铺上小地毯磕头祷告。
无论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人祖祖辈辈,从小到大都接受的是宗教教育,信奉各自的上帝,严守清规戒律。当然,你可以找出个别人或少数人违法犯罪的案例或有失道德之举,但是我说的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整体风俗。你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抢座,为什么不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取乐观众,为什么没有人管别人叫“郭瞎子”、“张麻子”、“李瘫子”,因为这都是违反他们的教义的。当然,我还要补充的是,我在这里不是为宗教辩护,因为宗教肯定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它的洗脑功能可以被利用,但是另一方面,它给人内心世界造成的敬畏之心是司法系统之外的很好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