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
所观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每一尊佛都为菩萨海会所围绕。观想的时候要确信,十方三世就在真心当中,它是总的法界体,不要想成一个个单独的实体。如果执著当前的五蕴是我,那除此之外的一切就都成了他,这样自他对立,就没办法融通。现在要反过来想,当前五蕴的假相一下子没了,那我住在哪里呢?既然我根本不住在任何一个时间、空间的点上,那一切不都是我吗?这样就知道“凡圣含灵共一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知道同体的涵义了。
一有了这个观念,再来发愿就很容易。因为你已经相信了这一点,那肯定是一次性地、周遍地,对十方三世一切佛作供养。这是基于本心的妙体而起的观行,是契合法界的作意。不然的话,所作的观想、所起的修行,跟本来实相不符合,那就成了颠倒行,也就没办法回归。
这就要作意,在任何一个极微尘中,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的佛,每一尊佛都有种种菩萨海会围绕。不要再认为小是小、大是大、大小矛盾,否则的话,一个微尘里怎么能有佛刹极微尘数佛,而且每一尊佛旁边都有无数的菩萨海会,这些怎么能装到一个微尘里?其实,只要不把微尘想成实法,一个微尘里就能含容一切。就像一块小小的电脑芯片,里面可以装很多信息,全世界的书都可以装进去,但去寻找的时候,也得不到什么那样。
能观的是全法界心。古德说,一念介尔之心,即是法界全体。当下这一念心没有自体,它就是法界,所以彻证后可以显现一切事相。否则的话,只是当下的一念生灭心,怎么能一念圆遍十方三世呢?显然不可能,生灭心是没办法周遍的。或者说,如果是能所对待的心,也没办法一下子缘到法界一切处。因为有所缘就有固定的相,这样缘东就不能缘西,缘前就不能缘后。
观行的方式是一时圆观一切。就像卫星发射信号,一时间覆盖到整个区域,而不是通过地下接收站,一站一站地次第进行。当然,这也只是相似的譬喻,法界是没有能所对待的。
再回顾一遍,修普贤行愿的两个因,一是胜解信,二是行愿力。胜解信,是对于本来法界有甚深的信解,所以他会这么作意,确信肯定如此。行愿力,就表示所要证到的就是三世智,就是海印三昧,希求的就是彻证以后出现的力用,它叫做“大用”。所谓体相用就是这个意思。“体”,指法界,“相”,是本来的恒沙德相,“用”,是说当消尽了虚妄分别的障蔽后,全体大用自然现前,这就不是分段的、局限的、片段的方式。
这样懂了以后,作供养的时候就不要想:“这怎么供得来?我作意供华云的时候,就想不到音乐云、伞盖云等,想着左边的供品,就想不到右边,这么多东西怎么供?根本忙不过来。”其实不用担心,我们心里首先要确信,自心就是法界,里面本来具足一切上妙的供养物,然后就按照这么来模拟,随顺经文的语言去作意。这样一念下去的时候,就想到法界里一切的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这一切供养云都像须弥山那么大,无量无边,这一切都一时普作供养。供养给尽法界的一切佛。这一切都是圆满的,不要只想到一个片段。
比方说,回向善根的时候就要干脆一点。既然“凡圣含灵共一家”,哪里还有你家我家?就不必分了。你不要想:“我怎么能侵占别人的善根一并回向呢?”这样就太见外了!一切都在法界里,哪有什么自和他的分别?你就想:十方三世的一切有漏、无漏所有的善根,都一次性全部回向。这样就可以了。那么,回向到哪里呢?那就想:众生都在我心中,所以回向给自心里的每一个众生,让他们全部成佛。就像我吃了饭,身上的一切细胞都能得到长养那样。(当然这只是有为法,不完全等同。)
同样,供养也要彻底,法界是本来不二的,你不要认为自己是张三、李四,实际你就是普贤,要相信自己就是佛。这样的话,十方三世一切佛海当中,都有一个我现在前面,普作供养。也就是“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供刹尘佛。”这都是果位上自然的事,是本来如此。就像一颗摩尼珠会影现在一切珠里面,里面的每一个影子,又影现在每一颗珠里面,法界就是这样重重无尽。一旦确信,有了这个见解后,你的心会非常直接,就按这么来作意、发愿。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这一段是讲,在一切供养里,法供养第一。
法供养就是遵循法道修行。任何众生都必须通过行持法道才能解脱成佛。所以,最殊胜的供养,就要切中一个“法”字,从中推演开来,有法道上的各种修行内容。这里举了如说修行、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苦、勤修善根、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七个例子,要知道,这上面有无量分的内容。说到底就是要在大乘法道上修行,这样随顺法界,就能很快还归法界而成佛。
那么,财法供养做个比较的话,财供养的无量功德,比不上法供养一念功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无数分之一。这是因为诸佛尊重法的缘故,以及按照佛指示的法道来修行能出生诸佛的缘故。诸佛传法的目的,就是要把众生引到法道上,你能按法道来修行,一切颠倒习性最终就会全部消失,从而彻底还归法界,所以,这是极胜妙的方便,也是诸佛菩萨最喜欢的事。
有了这个观念后,就要世世常行法道,念念不离,这就是法供养。经中说,如果菩萨行持法供养,就能成就供养如来,这样的修行是真供养的缘故。所以,这是我们必须励力实行之处,也是尽未来际永远不离的地方。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样广大最殊胜的供养,直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乃至众生烦恼尽之间,才会穷尽。由于虚空界等不可尽的缘故,我的广大供养也没有穷尽。
要知道,这是称合本性的妙行,只要你不以自己的颠倒心去障碍它,法界本身就是这样相续不断地在运行。我们现前因为有我执,就发不出普贤行愿,也就是以人我执障住了作供养,以法我执障住周遍无碍地供养,所以,这两个就是障碍发普贤行愿最大的元凶。也因此,我们现在不能再相信它们,不要再画地为牢,把自心局限住,而是要让行愿力发出来,而且要发得彻底,发无尽的誓愿。
而且,这个愿王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到最终会归法界时,它就成了无著妙行,没有一点不愿意、间断、劳苦等的相,是永无疲厌,念念都在妙行当中。所以不要认为,成佛就好像在法界里睡着了,什么也不做。就连一个凡夫善心起来时,都会运转不息,何况是佛!那时,由于任何懈怠等的习气都灭尽了,我相、人相等执著都没有了,所以自然出现不可思议的普贤行。处处都建立普贤幢,处处都是妙行海,这就是我们最终所要达到的境地。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第四大愿——忏除业障。修这一愿时,首先要忆念罪业,然后在法界一切诸佛菩萨前,诚心忏悔,今后不再造作,恒时住在清净戒律一切功德中,最后发无尽的忏悔行愿。
我们知道,具足四种对治力来忏悔,罪业就能完全清净。其中又以破恶力和恢复力最为重要。破恶力,是指有猛利的追悔心,并发露罪恶。恢复力,是发誓永不再造的断相续心。这就是忏悔的两个要点。
破恶力
首先要想到:我从过去无始劫来,由于不了知真如,执著人我和法我,一直陷在虚妄分别当中。
在回归法界的过程中,忏悔业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去除一切违品。过去由于迷失了真如,颠倒地执著人我和法我,从这里就开始起惑、造业,发生一系列的错乱。意思是,业的根源是迷惑,迷惑,就是不识法界本面,自从那一念迷失了,之后就不断地在惑业苦的错乱圈里循环,一直沦落至今。现在修忏悔,就是把过去的一切错乱全部翻过来,它是一个全体的悔过,在方向上跟过去完全相反。
之后要想:以不了知真如的无明力量,发起了贪嗔痴等烦恼,从中出现了各种身口意的造作,所作的恶业无量无边。
这里要对于所忏的恶业作广义的理解。凡是背离法界的行动,基于虚妄分别所起的业障,从粗到细的每一分,都叫做恶业,所以包括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也因此,相应的破恶力,也要是最彻底的忏悔。那就是:知道十方三世都在自己的一念心中,一切业障也无非是自心上的垢染,这也只是以虚妄分别而起的,都是假的,叫做客尘。然而它一出来就遮蔽了本来面目,所以现在必须把它忏除。
恢复力
恢复力,是指发誓往后不造任何恶业,恒时住在清净戒律一切功德当中。这包括了别解脱戒、菩萨戒等的一切戒行。
具体修的时候,需要逐步地进行。要渐次地遮止错乱,回归法界,不可能一次完成,所以要一步一步地修行净戒,一层一层地把错乱遮止掉。譬如说,过去身口意的恶行非常严重,就要先以别解脱戒来制伏,规范心念和行为,避免各种粗重的恶行造作。之后,要去除更细的颠倒,就要进一步修菩萨戒等等。这样逐渐恢复,消除错乱,一旦恢复彻底,那时连最微细的迷乱也消尽了,一点虚妄的造作也没有,就达到了彻底的忏悔。
这里说到“恒住净戒一切功德”,“恒”,是说相续不断地安住在清净戒的功德中。“一切”,表明这是圆满的行愿。虽然现在还做不到一时全部完成,但所发的愿是圆满的。
忏悔方式
要在谁面前忏悔呢?
就要在遍于法界极微尘数佛刹的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这里是略说,其实跟前面三个愿一样,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都处在菩萨海会围绕当中,然后自己的身一时影现在一切诸佛菩萨的海会里,一一在佛前忏悔。
以什么来忏呢?
经中说,以清净的身语意业。也就是身体礼拜、口中陈词、心中作意,以如理的方式忏悔。之后要想到:现在我已经清净了,今后再也不造这些业障,不然完全是在蒙蔽自心,只会让自己深陷在错乱当中,无法回归。
无尽的忏悔行愿
我们发愿入于法界不思议解脱境界,从这个总的愿力中,会开展出十大愿王的每一条行愿,每一个大愿里,又有无量支分行愿,这一切就叫做无上的普贤愿海。因为法界是周遍、圆满、无尽的,所以普贤行也相续不断、常恒周遍,量等法界。也因此,普贤行愿的力量非常强大,它有一种圆满显发的势力,善根成熟的人一遇到,心就会圆遍地展开。
修普贤行愿,最终必定证入法界,那时自性普贤的无量功德都会自然开发。这是借助无上行愿的力量,让佛性迅速地苏醒。所以,真正发起普贤行愿,他的一切所作一定会顺着贤妙的法道来进行,这样很快就会证到普贤果位。其他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等,必然会圆满地现前。这在缘起上是可以决定的。
换句话说,我们现前能对这个法道非常有信心,顺着经文描述的最圆满的愿力图,就按这么来作意、用心、发愿的话,虽然现前处于凡夫位,跟高登圣地的菩萨,称性发普贤行愿有很大差距,但由于是按照无上愿王在发愿,就好像迦陵频伽的雏鸟,在没出蛋壳的时候,发出的妙音就已经胜伏一切群鸟那样,以对于无上愿王起了胜解信,而且有一种油然涌发的行愿力的缘故,就能迅速超出其
他的道。就像经文后面说到的,如果以普贤行愿作为前导来摄持自己的心,而且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一切时中被愿王摄持前进的缘故,临终时一刹那就能生到阿弥陀佛面前,之后非常快速地圆满完成。可见因地的发愿极其不可思议。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再说回来,忏悔愿王也是无有穷尽的。对于自己迷失本性,因背离法界真心所起的各种颠倒执著,都要发起忏悔的心。还要知道,法界是一体的,没有自他的分别,所以不但要为自己忏,也要为一切众生忏。所以,直到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都彻底穷尽时,我的忏悔才尽,但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的缘故,我的忏悔也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里的“众生界”,是表示整体迷失的状况。无数的心识迷失了自性,从法界,从清净界里落了下来,陷在错乱当中,由错乱的积习所形成的障碍,导致无法回归。所以,不单是为自己,也是为一切众生忏悔,这样作广大无尽的忏悔,就是普贤忏悔愿王。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随喜的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所摄的,佛、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这五类人的一切功德。可见,这是圆满、周遍、无尽的随喜。
“周遍”,指遍十方三世的一切区域。“圆满”,指五类人的所有功德,下至地狱众生起的一念善心,上至诸佛圆满的果德,凡是随顺法道的,属于善法的相,全部都作随喜。
普贤行是无不善妙的行为,所以在对待众生的功德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然是随喜,而且是平等的尊重和随喜。不会说我已经成了普贤菩萨,众生的功德小,所以我对他们的善根不随喜,没有这样的事。因为这不是我慢心来行事,而是完全出于天性,所以自然对于功德相都随喜。跟随喜相反的颠倒心是嫉妒,这是以人我执引发的狭劣心态,因为无法忍受别人比自己圆满,而产生的一种恶心,这就不贤善,这些东西全部要淘汰掉。
其实,随喜就是本性的力用,只要不受障蔽,它自然会这么发出来。这也是“智悲不二”的道理。意思是说,一旦证入法界,现前圆满的智慧,那自然就有悲的力量。如果说证了空性还没有悲心,那肯定是假的,说明已经落入了歧途。而所谓的“悲”,其实就是指善心。佛法里经常用归纳的方式来表诠,比如在说大乘的功德时,常常用“智悲”两个字来表示。但要知道,“悲”字表示的就是善心,所以也可以说成慈,说成喜等等。说悲的时候,就表示同体拔苦的善心。所谓“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别人挨饿就好像自己挨饿,别人陷溺好像自己陷溺。也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会把众生当外人看,没有人我的分别。说喜是表示,看到人家得好处,就像自己得好处一样欢喜,这是发自真心的,真心为他人的功德感到欢喜。所谓“同体慈悲”就是这个道理。
懂了这一点后,我们现在就要开始这么作愿,这是回归法界的方向,是我们一定要走的法道。普贤行愿的法道,已经开展到最圆满、周遍、广大、无尽、不可思议的地步,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那确实会深心渴仰,念念在这上面去熏习、作意,诚心诚意地发愿。这时候,心里自然会发出主动力,非常迫切地想把这个愿文纳在自己心上,因为这实在太重要了。
而且,当你真正体会到这部经文的内涵,你才知道,这就是我生生世世要走的路。尤其是体会到了每一愿后面的无尽句,那时你会主动这样来发愿,愿意无穷尽、无止境地修持普贤行。从此以后,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到普贤愿海里,念念都按这样来实行。虽然现前还达不到高地的成就,但那种随学的心非常强,初步的愿已经很真切地启发出来了。
这以后,他每天都会主动地缘着愿文来修习。即使没有时间,也会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这两颂来作意、发愿。这两颂是略说,实际就是指普贤行愿海。不是说嫌麻烦才只念这两颂,而是已经对整部愿文非常熟悉了,才用这两颂来回向。它的意思是,我现在回向善根,目的就是要随文殊普贤,恒时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的最殊胜的普贤大愿;我回向善根,就是要成就普贤殊胜行。这就叫无上的回向,因为已经回到果位无上的普贤行海了。
所以,学《普贤行愿》非常重要。三殊胜最后的以回向印持,指的就是普贤行愿的修法。广修就是整篇经文,中修是后面的偈颂,略修就是这两颂。这三种的意义是一样的。有人会问:“为什么龙树菩萨说,以这两颂回向是最好的?”其实这是一个最简略的表达。它的回向之处,就是成就三世诸佛所称叹的最殊胜的普贤行愿,回向的目的是要得到普贤殊胜行。什么是普贤殊胜行?就是指十大愿王。所以,要如理如法地发愿回向,就必须学好十大愿王。
下面再讲讲随喜的状态。就像刚才说的,看到别人有好处,就像自己有好处一样。尤其见到有人能学好,能走上法道的时候,会有一种油然的欢喜,比捡到什么宝贝都欢喜。外在的宝贝不足为贵,给他一个稀世珍宝,他也不会特别喜欢,那只是块石头而已。但如果有人心上修了一分善,哪怕只生起了一念善心,他也会非常欢喜。这就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只要不被我慢、嫉妒等障蔽,见到善根功德自然会起欢喜心。相反,如果心被我执障蔽了,本性的力用显不出来,那就会起颠倒想。见到别人好了,自己心里会不舒服,或者自己稍微有一点功德,心也会显得格外高,这全都是颠倒恶习。
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发起各种妙行,这样才符合本性的状态。比如广修供养,当见到有功德的境时,自然要去供养。这也不是局限在一个小点上,真正透了圆教法门,一切境都可以供养。礼敬诸佛,也是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佛起恭敬。随喜,也是对于一切功德相都生欢喜。比如一个人过去非常吝啬,一毛不拔,现在能舍得供养三宝一粒米,菩萨见了也会非常随喜。因为他终于有希望回归了,能发起善心了。这就是起了同体的慈悲心,众生的德就是我的德,没把他当外人。同样,众生的罪就是我的罪,所以全都要忏悔。这样来修,就能逐渐泯掉自他的界限。
总之,以普贤行确实能显发无量妙德,能庄严佛果。心开始觉悟了,本性的善德自然会开发。
反方面的,人我执和法我执会直接障碍普贤行,前面我们用了很大篇幅讲了这个问题。如果随顺人我执,就会觉得只有我最重要,一心只考虑自己,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等等。由我执引发的各种劣根性,就跟善妙的普贤行完全相违。法我执是执著万法实有的一种愚痴,有了这种执著,就不敢发圆遍的普贤行愿。其实,自心就是法界,本来就是圆遍一切的,所以没什么不敢发。
一旦破除了人法我执,体会到了这一点,就会一心渴仰能实现普贤行海。我们知道,大行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度,所表征的是行上已经达到究竟,这当然是我们最深心仰慕的境地。每一个有佛性的人,在遇到这个善缘,接触到这个经文的时候,由于善根苏醒的缘故,就应该真正欢喜踊跃,深心渴仰,一心希求实现普贤行海,因为再没有比这个更贤妙的行为了。
懂了这些,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发愿了。现在是修习随喜,那就要发圆满的随喜愿王,不能画地为牢,局限自己的心量。如果非要把心划定在一个小小的疆域里,认为我喜欢的人我就随喜,不喜欢的人我绝不随喜;比我低的人可以随喜,比我高的绝对不随喜。因为他都超过我了,我怎么能为他欢喜呢?就是他掠夺了我的光荣。这样的话,气量就太小了,根本没办法修持。
我们的心量本来是周遍法界的,所以发的愿也要合到这个量。就像憨山大师所说的:“称法界心,极法界量,包摄无遗,故曰愿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现证到,但对于这个真相要有胜解信,绝对相信真心就是如此,所以就要这样周遍地来发愿,修学随喜愿王。
2015-02-24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