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2月份CPI上涨1.4%,超出1%市场预期。国家统计局列举大量数据证实,1.4%的CPI上涨不过是春节因素,以及去年春节在1月,2月基数较低所致。2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4%,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81个百分点。另外,如果我们考虑其他受春节因素影响的价格,比如,飞机票、长途汽车、出租车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3.0%、4.8%、1.5%;旅行社收费和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7.5%和1.6%;还有节日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部分服务业用工紧缺,价格水涨船高。洗车、理发、家庭服务(保姆、钟点工等)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3.9%、7.2%和6.3%。
综合所有数据,如果我们剔除春节因素的影响,那2月份的CPI应当是多少?比1月份的0.8%高还是低?我看不妙。
不错,当下物价下跌有输入性的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致使中国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跌幅较大,以此传导给最终消费品。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中国总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前两个月,中国出口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2月份出口贸易同比增长48.9%,而进口同比下降20.1%。什么原因?肯定有人会说这又是春节因素的影响,会说进口价格下降的影响等等,就是不说“中国总需求不足”,尤其是“内需不足”这个关键原因。
为什么说内需严重不足?因为,我们看到中国出口(外需)从去年年初就开始比较明显而稳定地逐渐复苏,但与此同时,进口(内需)一直保持疲弱状态,而且逐级扩大。不要拿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当“挡箭牌”,以掩饰内需不足的真相。尽管我没有能力把“总金额”换算为“总数量”,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前两个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相对稳定,没有出现20%的下跌。因此,进口20%的下跌当然包括了总需求不足做出的贡献。
是。你可以说,春节前后企业开工不足,总需求减弱。这句话是否预示“未来会好转”?我没那么乐观,至少我们看到中国货币政策根本不支持总需求扩大的判断。财政政策很积极是吗?是,但它所拉动的总需求属于“被动式总需求”,而民间资本的活跃度在哪?我们看到的是民间资本的两类目光:第一类是茫然,不知未来转型升级的路在何方;第二类是急切,融资难、融资贵让他们欲哭无泪。
当然,还有人把物价下跌的原因归结为“产能过剩”——供给过剩。对不对?对也不对。因为总需求越是不足,产能就越是过剩。而我们的产能过剩,一方面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减弱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原因则是货币政策严重压制了内需的结果。而我们往往不去分析这个最常规、最直接、强相关的原因,甚至以各式各样“弱相关”的原因分散决策者注意力,回避内需疲弱与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
那么中国的需求都去哪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国的需求出口了。去年,人民币兑欧元、对日元升值幅度高达10%,中国有钱人去境外消费增速惊人。据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两会”期间介绍,我国境外购物正迅速增长,去年出境人数超过1亿人次,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高部长估计的学问在于“超过”二字,“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的说法没错,但实在太保守了。出国一趟每人平均才消费1万元人民币?我看,至少2到3万亿元人民币在算合情合理,占到2014年中国消费总额的10%。
这说明,中国把自己10%的消费出口了,而且这样的态势还在扩大。有人会说,这样的境外消费不算太大,但我们一定要明白,这部分消费人群乃是中国最具消费能力的群体,他们如果更加青睐境外消费,那我们的产能情况会如何表达?现在,包括商务部在内都将中国物价水平高的原因归结为“税高”,而不敢指出“人民币高估”,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需要引起警惕。
2015-03-09 23: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