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一座会呼吸的城市呼之欲出?
前阵子被雾霾吓得如同末日将至的一些国人,碧华先生今天要告诉你,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有一座城市叫常德,不仅拥有碧水蓝天,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即将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即国际上通称的“海绵城市”,无论下多大的暴雨,她决不会发生像北方某大都市积水淹死人的惨剧,而是雨水被迅速吸纳到地下蓄积起来,一遇干旱天气,这些水又会以各种形态滋润这座城市。
常德虽处中西部地区,在城市建设上,理念却与欧美直接接轨,与国内同级别城市甚至一些省会城市相比,超前了十多年。常德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年均径流总量1356亿立米,占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总量的48%。所以常德水生态、水环境、水污染的治理对洞庭湖的水质改善、湿地保护、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这不仅对于常德本身是一种福祉,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更是一种担当。因此,10多年前,常德便引进了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城市水治理的成功经验,与德国汉诺威水协合作,共同编制了《水城常德——江北城区水敏性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并在此基础上高标准编制了相关的20多个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2010年就建立了城区500公里的排水管网动态模型和160平方公里内的水系数学模型,利用与德国汉诺威的友好城市关系,通过10年合作,培育建成了一支专业人才队伍。
以城中的穿紫河治理为例,以前这条河就像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的“龙须沟”,臭气逼人。治理时采用德国汉诺威水协先进的内河治理理念,集市政、水利、景观绿化、桥梁建设于一体,其中的船码头项目成为了一个景点,是穿紫河水系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建成以后,通过调蓄池改造,实现了污水沉淀池与雨水调蓄池的分离机对污水沉淀池的整体覆盖;通过机埠改造和生态滤池建设,实现了暴雨期雨水直排和经过初步沉淀后的调蓄池污水再进行生态过滤的有机结合;通过白马湖与穿紫河连通,实现了常德市内河水系的贯通和清水、活水的补充及穿紫河清流本色的回归;通过游船码头、浮游岛、喷泉广场的建设,实现了亲水、戏水和商居、休闲、娱乐、旅游的一体化,改善了城区区域生态环境,使该区域成为常德市集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各项优点于一身的靓丽自然景观走廊和旅游风景点。市民从家中走出来,便与飘然的芦苇、田田的荷叶相遇,甚至还有稻田,让市民恍若置身田园,消除了淡淡的乡愁。
常德市委书记王群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国内一些城市发展一个最大的通病,就是把城市建成了水泥森林、城市戈壁,雨水不能渗透,城市不能呼吸。而常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前10来年的基础上,按照“水安、水净、水亲、水流、水游、水城”的思路,推进了以地下管网建设为重点的“三改四化”,2013年半年改造地下管网520公里,同时全面启动了江河湖连通工程,使城市的水生态、水环境明显改善。除了与德国汉诺威水协合作进行穿紫河综合治理外,还与中科院武汉水科所合作推进湖河塘水体治理工程,引进生物治污理念,建立平衡和谐的水体生物链,促进了水体环境改善。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同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消息发布后,全国有130多个城市参加海绵城市竞争,经过严格筛选,有34个城市进入三部委初选名单。今年3月24日,三部委初审确定22个城市派代表到北京参加竞争性答辩会,筛选16座城市进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3月27日,常德答辩团队以市委书记王群为主辩手,
凭借先进的理念,扎实的数据,成功的范例,一举征服专业评审团,常德当然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可以预见,三年之后,常德将以“海绵城市”形象矗立在世人面前。
中国最美的马拉松跑道,运动员将在如画山水间竞赛(已建成)
亲水走廊
2015-03-31 16: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