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这片郁郁葱葱的海岸也是大洋路吸引游客的观光胜地之一,叫做安格尔西野地。这里的独特之处在于在这片岸边丛林里,生长着162种当地特有植物。
1983年2月这里曾发生过惨烈的火灾,许多专家认为大洋路的安格尔西再也无法恢复旧日自然景致了。然而,仅仅在几年之内,原本是一片荒芜的焦土上,已经焦黑的残干又冒出新绿,海岸迅速恢复了往日生机,甚至连绝迹多时的植物也重现人间。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力的顽强。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事实上,许多澳洲植物经过进化演进,都具有火后余生的特异功能,其中甚至有许多种类,如山梗菜、WallflowerOrchid等,趁大火烧尽一切竞争者之后,赶紧在大洋路占地为王,迅速在大洋路岸边扩张族群数量。大火后的灰烬加上雨水的浇灌,进一步成为植物的营养。
登上澳大利亚大陆最古老的灯塔最高层,站在90米高的塔顶部,俯瞰狂野的南大洋,你才会明白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悲惨沉船事件发生在这一与世隔离而崎岖的海岸线上。博物馆内设有早期的电报塔和雷达站。
站在观景台上向南望去,大洋路上弯曲的海岸线,隐藏在绿树丛中的村镇,无限美丽,尽收眼底。蔚蓝色的海面上,白色的海浪有节奏的冲刷着金色的沙滩。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美妙感觉,用一句心旷神怡来形容似乎远远不够。
近处可以看到是大海经过亿万年雕塑的岩石。岩石的金黄色与蔚蓝的海面行程鲜明的色差,给人与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
向北看,一块独立的岩石,已经被大海无情地与大陆分开。但你看那巨石,依然向陆地母亲伸出一只手,非常依恋,不愿离开。因为它知道,未来等待它的命运是化作这片海洋中的一颗沙粒,但是它没有选择。只能服从大自然的安排。
开车继续上路,路边的山崖上有这样一处酒店。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设计,我猜想,住在这里的价格应该不便宜。
这就是位于托尔坎大洋路的路口。几乎所有路过的车辆都会在这里停下来,参观并留念。
入口处的雕像和图版向游客们讲述了当年建设大洋路的历史和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英国归来了大约5万名澳洲士兵。由于当时国家经济萧条,失业率上升,政府处于非常困难的状态。
为了恢复澳洲的经济,解决大批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英雄们,从1919年澳洲开始修建这个沿海公路。 经过3000多建设者(其中的大部分是退役军人)的艰苦努力,1932 年从吉隆到坎贝尔港长达180公里的海滨公路正式建成开通。
在英语中,人们通常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称为“Great War ”。这条路又是由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修建的,所以这条公路建成后,被正式命名为“Great Ocean Road”
, 翻译成中文就是大洋路。
从大洋路入口处,继续前行,就进入了公路距离大海最近的一段。从这里回望大洋路,蜿蜒着,转过山崖。
阿波罗湾海滩的沙子非常细腻,踩上去感觉特别柔软。
但是我们去那天海上的风很大,被风挂起的细沙打在脸上的感觉不太舒服。于是赶快逃离。
阿波罗湾的这个小镇就是阿波罗镇。大洋路穿镇而过。
小镇里的设施特别齐全,还有专门的儿童游乐场。
一个看上去也就是3岁左右的小男孩,在没有任何人保护的情况下,自己在这种极限运动的场地,骑着小车,上下翻飞。让我们这些爷爷奶奶级别的老人看直了眼。大家感慨万分。想想中国那些上了小学5,6年级的学生还需要爷爷奶奶们接送上学,还需要家长帮助背书包的中国孩子们。我们真的为中国的未来担忧。在澳洲旅游,在机场,那些自己拉着行李的孩子们到处可见。有些孩子年纪也就与这个骑车的孩子差不多。还有些孩子,不仅要管理自己的行李,还帮助父母到回转带上取行李。与这些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们,将如何参与未来在地球村里的生存竞争?这其实不是中国教育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中国家长们必须从现在就思考的问题。
从阿波罗湾景区继续向南,就是吉布森阶梯(Gibsons
Step)景区。
吉布森阶梯是一处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86级阶梯,可以从悬崖顶部通向海滩,相传这座险峻的阶梯最初有当地的土著人开凿,后来经一位叫休·吉布森的早期移民修葺完善,成为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
这里让人感叹的,不仅仅是海中巍然耸立的巨石,还有壮观的海浪。在网上有网友说,大洋路上有一处海滩是冲浪天堂,不知道是否就是这里。
水中,似乎有人在玩冲浪。无论如何,吉布森阶梯下的景色都值得您费力爬86级台阶,下来看看。
沿路再往南走,接近坎贝尔港(port
Campbell)时,就是大洋路上最著名的“十二使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
十二门徒石 (Twelve Apostles) 是一组穿出南大洋水面巍然耸立的巨型岩石,是坎贝尔港国家公园
(Port Campbell National Park) 的中心看点。
最著名的是“十二使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人们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他们。
今天我们看到的十二门徒石已经只剩下7个,一些在海浪的作用下已经倒塌了。这个著名的景观的形成,源于海水对石灰岩悬崖的侵蚀。在过去的1000-1200万年里,南大洋的风暴和充满爆炸力的大风,慢慢地侵蚀着这些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在悬崖上形成许多洞穴,洞穴逐渐变成拱门。当拱门坍塌后,这些高达45米的巨石就被从大陆岸边分离出去。
日出和日落时分是观赏十二使徒岩的最佳时机。
夕阳打在巨石和海面上的光影非常漂亮。
在观景台北面的海面也有一处非常壮观的景色。让我困惑的是,这12门徒,是否应该包括这两位呢?要不就算上倒坍的那个,怎么也数不到12个呀。
在十九世纪,巴斯海峡是为补给船只和运送罪犯或移民到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的航运通道。可惜在这崎岖荒凉的海岸,海上经常浓雾弥漫,风大浪高,缺少灯塔,使得航行极为困难、充满危险,很多船只在此沉没。最有名的是洛克阿德号(LochArd)在此沉没,洛克阿德大峡谷由此命名。1878年6月1日一艘名为“Loch
Ard”的英国移民船在开往墨尔本的途中触礁遇难,52人死亡,只有2人生还。后人为了纪念这些遇难者,将这个地方起名为“Loch
Ard”。
在景区的入口处,我们看到一张导游图。我们发现,如果要步行走完整个景区大约需要2个多小时。而此刻,夕阳已经西下,而我们还要在天黑前赶到我们今晚的驻地芒特甘比尔(Mount
Gambier),所以,我们只能参观一下景区最经典的区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洋路如果好好游览的话,最少需要两天的时间。
此刻,我们正站着峭壁的顶端。
这个可不是伦敦桥。大洋路上的伦敦桥比这个拱桥要大很多壮观很多。
但是,这个桥却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是如何把巴斯海峡坚固的海岸一点点雕铸成十二门徒那样的杰作的。
海浪以巨大的力量,千百次冲刷。一点点地在山崖下掏出巨大的洞穴。
洞穴最终穿孔,形成漂亮的拱门。
随着岁月的流逝,海水和海风的共同努力,把拱门扩大,直到有一天,拱门再也撑不住了,坍塌了,就像1990年伦敦桥发生的情况一样。一个独立的海上门徒就这样形成了。
这就是伦敦桥今天的样子。
我们的车沿着海滨
继续行驶。到达波特兰(Portland)时,公路开始转向陆地方向。就在车即将转弯的一瞬间,回望海面,突然发现在正前方的不远处,有一片和12门徒景区特别相似的风景。我们立刻停车,迫不及待的跑到岸边。
明天就是2014年圣诞节了,再次对一年以来一直关注我,支持我的朋友们表示感谢。愿我的博文给大家带来圣诞平安夜的快乐。
2015-03-31 0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