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古称云梦泽,目前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岳阳楼与南昌的滕王阁、武汉的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位于洞庭湖畔。洞庭湖湖中有山,湖边有楼;站在楼上,800里洞庭尽收眼底;但见湘江滔滔北去,长江滚滚东逝,水鸟翱翔,百舸争流,层林尽染,水天一色,景色甚为壮观。
从长沙开车沿着G4京港澳高速公路向北仅需一小时就可以到达岳阳市,进而抵达洞庭湖边。这里有很多景点,最值得游览的景观大致有三,其一是岳阳楼,其二是君山岛,其三是稍远一些的,处于东洞庭湖与长江接界处的城陵矶,是登高望远广览洞庭湖最佳之处。11月份湖南的天气总不是太好,多数时候登高无法望远,因此我们此次洞庭湖游,仅在时下时停的蒙蒙细雨中游览了岳阳楼和君山岛。
1、观览岳阳楼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相传前身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唐朝诗人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近1800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记之于文,咏之于诗,描之于画,刻之于形;屡毁屡建的岳阳楼,有史可查的重大修葺共30余次,几经风雨沧桑,更使文人墨客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不同时代的岳阳楼及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了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现存岳阳楼重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楼高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因此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可称为古迹的建筑。
走进园区大门,首先见到的是历代岳阳楼的微缩模型。
随游步过玉衡亭、天璇亭、南极潇湘等景观,就可以看到金碧辉煌的岳阳楼了。岳阳楼的建筑构造独特,似殿非楼。导游称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但我好像觉得这座建筑赶不上黄鹤楼和滕王阁的雄伟。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望过,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
岳阳楼不只建筑精巧,而且是一座文化宝库,楼内各种对联悬于四壁。最为出众的当属放在一楼正面两侧的长达102字的对联,上联为“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下联为“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放在三楼的诗仙李白的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更为叫绝的,必然是放在一楼正面的12块檀木板组成的木雕屏篆刻《岳阳楼记》,由于涵盖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岳阳楼记》,邵竦篆刻《岳阳楼记》,被称为“天下四绝”。传说作《岳阳楼记》范仲淹其实并没有到过岳阳楼,仅仅是根据滕子京提供的一幅画《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当时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的范仲淹,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堪称天下奇谈。
在岳阳楼的二楼也有一幅《岳阳楼记》,与一楼的《岳阳楼记》一样,都已经不是最初宋代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大篆刻家邵竦篆刻的原品了。近代历史书写《岳阳楼记》的人很多,如明代董其昌行书岳阳楼记卷(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唐寅齐名的明代才子祝允明行草书岳阳楼记卷等,目前放在岳阳楼一楼、二楼的两幅《岳阳楼记》均为清代名家所书写和篆刻。但无论是否为原作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一直是天下当官者应永记的座右铭。
登楼四望,八百里洞庭奔来眼底,三千年故国烟水苍茫,孤帆点点,群山隐隐,自古以来诗人们的意境如展画而读,不到此境,难会此情!宋人黄山谷有诗:“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可见楼山相映成趣,只可惜今日楼外烟雾迷茫,此景此情不可得矣,甚为遗憾。只得倚楼拍摄些岳阳楼周边近景,亭台楼阁、飞檐盔顶、顶檐牙啄、金碧辉煌,略抚遗憾之心。
沿湖边有一座墓地,居然是三国时期,吴国水军都督周瑜夫人小乔的墓地,不是是否为杜撰。
2、游览君山岛
“岳阳楼上对君山”。南洞庭湖中,有一处四面环水的山,与岳阳楼隔水相望,这就是历代文人骚客喜欢歌咏的君山。君山地处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原名洞庭山”,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这里有中国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摩崖石刻,新石器时期“星云图”的遗址;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见证——湘妃祠、二妃墓、斑竹和柳毅井;有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宋代农民起义的飞来钟、杨幺寨等;每一个古迹都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悠远的记忆,浩气连远古,衷肠诉神州。特别是自唐代以来,李白、杜甫、黄庭坚、辛弃疾、张之洞等名人都曾登临君山揽胜抒怀,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最为著名的当属李白的“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和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更使君山名声大噪。岛上古木参天,茂林修竹,仅名竹就有20多种,包括生长在二妃墓的周围的斑竹,传说斑竹上的斑痕是二妃的思情泪,斑竹移到别的地方种植就会看不到竹子上的斑痕了,真是神奇而多情。
由于洞庭水系不断地减少,如今这座漂浮在洞庭湖上的小岛,在旱季已经成为半岛,无需乘船,驾车就可以直接上岛。史载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本为华夏第一大淡水湖。当时的云梦泽横亘于湘鄂两省之间,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后由于长江泥沙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着浩瀚的水面,称之为洞庭湖。几千年来,洞庭湖一直处于淤积和开挖之中,其面积几经重大变化。
明、清之际,洞庭湖的面积有所扩展。明嘉靖、隆庆(1522—1572年)年间,大学士张居正为了保护在湖北安陆的“显陵”以及他自己家乡江陵的安全,采取了“舍南救北”的方针,在荆江北岸筑起黄檀长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长江水沙多由荆南排入洞庭湖区,由于湖底淤高而来水有增无减的,因此洪水期湖面水域不断扩展,逐渐形成西洞庭湖与南洞庭湖,当时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今常德)、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这是洞庭湖的近代全盛时期。
近一百多年来,荆江水患不断,泥沙大量输入洞庭湖,湖泊正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已经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了。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湖区面积从解放初期的4350平方千米缩小到如今的3968平方千米(国家2001年启动的4350工程之前,已经缩小到2820平方千米),本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现已小于鄱阳湖,而退居到第二位。
乘坐岛上电瓶车来到湘妃祠、二妃墓、斑竹景区。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之赶来,船被大风阻于君山,悲痛欲绝,忧郁成疾,死于洞庭湖,葬于山之东麓。故在岛上有湘妃祠、二妃墓,墓前10米处有一对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并有了关于斑竹的美好传说。
据记载,君山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曾有36亭48庙5井4台,可惜这些景点现在遗留的已经不多了,近年来正在努力的修复或修建。由于天气不好,我们仅沿着电瓶车道,徒步前行,一路观览,最终到达有缘桥,从那里乘车返回景区门口。
君山特产君山银针。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
待续: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2014湖南行(2)
2015-03-21 05: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