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日本天天“蒋”【4月10日(星期五)篇】
每每经过日本东京的政治机构中枢地带——霞关,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向法务省那栋红色的大楼多看几眼。原因呢,因为我是一个旅日中国人,每次更换签证的时候,都会在最后那一张单子上看到“法务省入国管理局”的大印。还有,就是它的建筑风格别具,不是日式的办公大楼,而是欧洲巴洛克样式的。
时到今日,日本人对明治时代引进的这种巴洛克式建筑依然是情有独钟。只要是“仿”明治,就要在建筑物上搞一点红砖片贴贴。我们《日本新华侨报》社附近有一家名为“百乐”的餐饮店,外装就是这份打扮。
据说,1896年,在当时明治政府的主导下,有三座三层高的巴洛克样式的红砖建筑,在东京的皇居樱田门护城河对面拔地而起。其中,紧邻皇居的一栋是司法省,比邻着的便是位于樱田大道一侧的“大审院”。“大审院”,是今天日本最高法院的前身。最后一栋则是充满着洋气的海军省。而这一年,恰是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的第二年。
其实,早在这3栋巴洛克式建筑落成10年前的1886年,成立不久的明治新政府就雄心勃勃地开始筹划着要新建一些有气派的政府官厅。为此,明治政府还特地邀请德国前首相俾斯麦的建筑顾问,并令其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了统一的巴洛克样式的都市建筑计划。起初,这位建筑顾问制定的建筑计划,跨越了东京日比谷地区并一直延伸到了临海区域。后来,因为明治政府手头紧张,不得不把这个宏伟的建筑计划中途搁置。最后,明治政府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只把司法省和大审院修筑在紧邻皇居的樱田大道边。
废除外国官员享受的特殊权利——治外法权等不平等条约、内容,可以说是明治时期日本的“国家夙愿”。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的东京车站,各国驻日公使谒见日本天皇时,必须从横滨乘坐汽车到先到新桥,然后再改乘马车经过虎之门进入樱田大道,并穿过这些巴洛克样式的建筑群进入皇居。显然,明治政府安排这样的路线图,是别有用心的。这两座巴洛克式建筑,预示着日本中央政府对国家司法权的重视,同时也让这些洋大人看一看,日本是正在“依法治国”呢。
1945年,来自美军的“东京大空袭”,让这3栋巴洛克样式的建筑未免其难,最后留下的只有徒具四壁的海军省大楼。有意思的是,战后日本干脆把指挥着打败仗的海军省红砖大楼彻底拆除,1949年则“大审院”红砖大楼的外形进行复原,继续当作最高法院大楼使用到1974年。此后,这里成了现在东京最高法院的地基。而司法省也于1950年做了大规模的整修后,继续当作法务省使用。1994年,日本“泡沫经济”的末期,这栋年近百旬的巴洛克式红砖大楼重现修复,其红砖外壁还作为历史性建筑,被指定成了国家的重要文物。
不过,这里要多说的一句是:当年日本明治政府在建筑上学习欧洲,在法律体系上却没有完全吸纳欧美体系。学欧美的外表,保东瀛的内核,是日本人在近现代乃至当代都常常干的事情。这,也可以说是日本法务省大楼的变迁底色。█
2015-04-12 01: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