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课上给学生们讲样板戏,三个小时,讲得我最后口干舌燥,一度失声,有的学生以为我动情了,还关心地问我一番。
总体上来说,这些加拿大和美国长大的90后很有思辨能力,他们的评价和意见都很有水准,这令我惊讶。我觉得听听外国90后大学生对于样板戏的看法是个蛮有意思的事情。
先看《红灯记》。当学生们看到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三人伴随着《国际歌》的音乐声走向刑场的时候,班上发生了笑场。学生们纷纷说,这不是艺术,这是明显的政治宣传(propaganda)。学生们更惊讶的是,李奶奶没有老伴儿,李玉和没有老婆,李铁梅是领养的,一家三口没有血亲——一个阶级家庭,胜过任何血亲家庭。他们对这种精神很佩服,这也是和基督教重社会胜过家族的精神很吻合的。
学生们倒是很赞赏毛主席文艺应该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尤其是一向表现王子、公主的西方芭蕾艺术被改造成了老百姓的艺术,他们赞不绝口,认为这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色彩,和西方推崇的人人平等的普世价值不谋而合。但是他们并不赞同人与人划分成不同阶级而导致不同的待遇。其实,那时的中国没有阶级,只有斗争;当今的中国,没有了斗争,却有了阶级。
讲到《海港》的剧情,有一个比其他人较为成熟的白人男生笑了起来。还有的女生问方海珍为何是男装打扮?我说,方海珍是海港工人,是党支部书记,为了展示女工人形象,打扮不能有一点花枝招展,一定要去掉女性的特征。学生们对此倒没有什么意见,他们认为每个人有选择的自由,你爱男装爱女装,是个人的事情,别人无法评论。
讲到《智取威虎山》时候,学生们纷纷问我,这样板戏中的人物,如杨子荣,怎么个个都浓眉大眼呢?我说,是的,浓眉大眼是英雄形象;贼眉鼠眼都是反面人物,这是中国戏曲的一大特征,它塑造并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和判断标准。
放到芭蕾《白毛女》的时候,课堂进入高潮。学生们很喜欢这个故事,更对高超的芭蕾技巧赞不绝口。我问道:“请问这是艺术还是政治宣传?”
他们异口同声说:“都是!”
那个白人男生说,这个故事很有戏剧性,比《海港》那样的没有故事情节的戏跟吸引人,而且白毛女和大春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物,尤其是二人洞中相逢那一幕,而其他京剧样板戏则人物都过于脸谱化,所以他更喜欢《白毛女》。
当我问道,原创《白毛女》中,杨白劳是自杀身亡的,但是芭蕾里改为被黄世仁的爪牙打死;原创里喜儿被黄世仁之子强奸,并怀孕产子,但是芭蕾里删掉了这个情节,为何?学生们回答相当到位。一女生说,杨白劳自杀比被打死更有震撼力;而喜儿被强奸并怀孕产子,虽然更有悲剧性,但是不宜在芭蕾中展现。我连连表扬这个女生。还有其他几个学生也发表了同样的意见。
更有学生具有令我震惊的洞察力。我让他们将冷战时期中国的文艺作品和苏联的文艺作品对比,他们说,虽然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似度,但是苏联好像比中国更开放一些,比如在革命题材中还有一些展示人性的东西,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女战士裸体洗澡的场景,衬托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美好;还比如,反映共产党女干部的电影,苏联电影里女干部可以叼着烟卷,而中国则不可能。我说,是的,虽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苏联在传统上还是一个欧洲国家,和处在亚洲的中国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于那个时代文艺作品中人性的压抑,中国更胜一筹;共产主义推崇清教徒般的生活,在中国尤为如此。
教学教学,一边教,也是一边学。我从这些学生身上也学到了很多……
补记:写完此文,1965年前出生的人都特别喜欢,特有兴趣;而1965年后生的人则没有什么感受。笔者虽为70后,两岁发生的事都记忆犹新。笔者从小生活在部队里,邓小平上台了,我们还在放样板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