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新世纪初,为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一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乡村教师,尤其是民办教师,他们很多用自己的辛勤的汗水与青春,为广大的农村孩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陈凯歌当年的作品《孩子王》,便是以一个乡村民办教师为主人公,刻画了当时的农村情境。如今,九十年代就已经以“分享艰难”闻名的刘醒龙,在关注大时代下的英雄事迹(《圣天门口》)之后,回到了他所擅长的现实主义题材,通过《天行者》完成了一曲对于乡村民办教师的礼赞之歌,而《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精品剧的幕后推手吴毅,则练手刘淼淼、柯蓝等将《天行者》改编为电视剧,也即这部《我们光荣的日子》。
刘醒龙的原著小说包括了《凤凰琴》、《雪笛》及《天行者》三部曲,时间跨度长,但主要集中在西河乡界岭小学三代民办教师转正的故事上。而电视剧《我们光荣的日子》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侧重于通过余学军、明爱芬及张映紫等少数乡村教师的历程折射出这个群体的喜怒哀乐——既有从原著小说延续下来的现实的“艰难”与无奈,但更多是一种从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对于现实的不屈与敢于抗争的精神,无论是为了乡村教育事业献身的明爱芬老师,或者是最后在现实里出走县城的余学军校长等。
《我们光荣的日子》也并非是一味的鼓吹乡村教师及乡村生活的“光荣”,其实还夹杂了很多的人生的无奈与挣扎,折射出复杂的人性与社会现实。记得有一场戏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老教师们商量着使用“老办法”来蒙混过关,但新来的张映紫老师等则不愿意配合,更倾向于以真实的一面呈现在检查组的面前,于是两代不同的乡村教师爆发了一场矛盾冲突……这场戏显然很贴近于乡村教育的现实,背后夹杂的是在多年的乡村教育后的无奈与被现实磨平了当年理想的棱角等,《我们光荣的日子》并没有有意的因为乡村教师们的奉献与辛勤汗水而美化,反而是以现实主义的方式让人思考背后的滴滴点点。
笔者的家乡也是在农村,父母也曾是乡村民办教师,直至九十年代中后期才转正,长年的家乡生活也曾目睹了乡村教师的不少喜怒哀乐的故事,所以在看本剧的过程中多次被打动落泪,因为这些常年生活在农村的乡村教师们,很多时候成为了被遗忘的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说不上传奇而难以得到很大的关注度。这点也不得不提的是《我们光荣的日子》的幕后推手吴毅,他的《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都曾是备受好评的佳作,如今聚焦乡村教师这个几乎被遗忘的群体,也坚持着现实主义的手法关注他们的喜乐忧伤,使得《我们光荣的日子》既有对于乡村教师的礼赞,也夹杂了对于现实的批判,既让人感动也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