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日本天天“蒋”【7月17日(星期五)篇】
2015年3月,东京都丰岛区,一座新的地标性建筑诞生了——“Toshima Ecomuse Town”。
2015年6月,只问世三个月的“Toshima Ecomusee Town”就身价大涨,增值了24%。
就像“Toshima Ecomuse Town”这个名字是由日语、法语、英语单词组合而成一样,大厦本身也是日本唯一的一座让区政府办公楼、超高层居民大厦、商业设施同在的一栋免震建筑物。创造出这个“日本唯一”的不是别人,就是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隈研吾。
隈研吾,这个名字,不仅在日本社会高频有声,在中国的建筑界也如雷贯耳,在中国的“小资”人群里更是用来识别同类的“符号”,如果在泡咖啡吧的时候,不懂得借用“一束光打向客人的桌子,黑暗中浮现一杯矿泉水,光束经大理石桌面反射后柔和的抚上客人的面庞,旁边的墙壁上杀下一片光晕,连不着一物的纯白天花板,也变得光影斑驳了”来点评氛围的,都算失格。
我作为《环球人物》的特约记者,还是“Toshima Ecomuse Town”的入住居民。于是,产生了要和这位在中国被“符号化”、“神格化”了的隈研吾来一次亲密接触的想法。
一出手就是抢头条的节奏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坐落于东京艺术家、文化人最为集中的南青山,他和我约定的采访时间是晚上10点钟,没错,晚上10点钟。我从事记者工作30多年,还是第一次被采访对象确定在如此时间段上。在去事务所的路上,我曾想,建筑设计师和爬格子码字的人可能有共通点吧,喜欢在夜里搞创作,晚上10点,说不定是他一天工作开始的时间。
对隈研吾的第一印象就是高!实在是高!至少能有1米87,不过站在旁边却不会感到有压迫感。面对记者,他一脸倦容的解释说,自己刚刚结束手头的工作。原来,晚上10点,才到他的下班时间。
隈研吾是东京大学工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做过客座研究员,从美国回来36岁成立了事务所,打天下的第二年就在激烈的竞争中拿下了马自达汽车展销大楼的设计工程,并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出了非定式的M2大厦,正面中央镶进了一根比普通柱子大8倍的爱奥尼式巨柱。毫无疑问,这样大胆的建筑就是为了抢头条而生。
M2备受争议,隈研吾一鸣惊人。但是伴随着日后泡沫经济的崩溃,M2也成为了泡沫经济下浮夸建筑的总代表,隈研吾被“逐出”了东京建筑界,居然整整12年在东京没能接到一项设计工程。
接地气的“负建筑”理念
回顾这12年时光,隈研吾也是感概颇深。“那是我人生最为低谷的十多年,当时我在东京接不到一单项目,全靠地方上的朋友或熟人帮忙介绍,然而这段经历,却成为我今天最大的财富。在东京搞设计,建筑公司老总和我谈的,都是时间问题和预算问题。在地方上工作,我有机会直接跟匠人们沟通,一起交流选用什么材料好,怎么用等等,可以谈得非常细微、具体。”
在这段沉淀期里,隈研吾更多的是考虑建筑物的适用性与生态性,以及如何让新出现的建筑能够与不同的城市风貌、不同的自然环境水乳交融。“建筑物不是物,而是人的容身之所,要让失去安全感的现代人,能够在建筑物里感受到一种温情。”
名家铸剑,讲究“人剑合一”;名师设计,自己的那股子心气全表现在建筑物上,藏都藏不住。刚成立个人事务所时的隈研吾,呈现出的就是一副唯我独尊、谁敢争锋的架势,如同M2的存在感一样。但在地方上“归去来兮”的十多年间,隈研吾的建筑已经变得能契合,甚至溶于大环境中,带出了简而能远,淡而有味的禅意。其个人的建筑理念和价值观也有了大幅的转变,不再甘于作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旗手,而是树立起了自己的风格,将其定义为“负建筑”。
听惯了“正能量”说法的人,乍一听“负”什么,都有点紧张的。这里所说的“负建筑”的“负”,是给一味堆砌符号的建筑做减法,减弱混凝土所带来的冰冷感,减弱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冲突感,让建筑变成配角,将环境的考量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他还尝试在建筑中增加木材、纸、竹等天然材料、传统材料,让光、风和空气能够自由的在建筑物里流淌。
比如,为了纪念浮世绘大师安藤广重而建立的马头町广重美术馆,无论屋顶、墙壁还是家具,都选用了当地特产的杉木。整个建筑就由杉木栅格组成,栅格的尺寸都经过了精密的研究和设定,让细部的色泽深度各有不同。因此,随着一天内光线的变化,栅格的模式和投影也会不断幻变,就像是光的“传感器”一样。当年,安藤广重在创作时,就非常关注自然界的变化,能将光、风、雨、雾等自然元素都转化为视觉表现。隈研吾的美术馆设计,简直就和安藤广重的浮世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说起这种低调内敛接地气的转型变化,隈研吾自我剖析道,“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说到底都是西方流行的建筑风格,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就将西方视为学习榜样,对其建筑风格亦步亦趋,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日本不能一味地追随下去了,已经到了需要寻找新的价值观的时代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每个人有每个人独特的成长历程,不能逐末忘本,尤其是在为了追求物质丰富而大肆破坏环境的当今社会,更要珍视传统与自然,返璞归真。如果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国家和地域文化上,就能激发很多新的设计灵感。”
现在的隈研吾,每接到一单项目,都会花上大量的时间对周边的环境和自然风貌进行考察、研究,在此基础上决定使用什么材料,最后才是画设计图。
今后是中国建筑设计师的时代
尽管隈研吾在中国大陆已经有很多代表作,但在到长城脚下设计竹屋之前,他对中国建筑的印象并不好,觉得中国到处充斥着欧美风格的摩天大楼,而且都是些三流的。
在对长城脚下的土地进行考察、研究时,隈研吾注意到,这其实是块不适合建造房屋的坡地,地面凹凸不平,远处山峦层叠,四周树木粗狂而无规则的生长,是精致度很低的大背景。但长城本身,不就是建在起伏不定的山脊上嘛!
为了将建筑融入环境,隈研吾没有故意平整土地,而是保留了坡地,让建筑就像是从土地上长出来一样。在考虑建筑材料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竹。竹是中国特有的符号,他很早就熟知中国晋代“竹林七贤”的故事,认为竹与长城周边那粗狂的风景也十分和谐。
在设计竹屋时,隈研吾对光、影、风等自然因素的运用显然已经到达了化人之境。竹屋的玻璃与竹竿缝隙能将阳光反射、分割成多种层次,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季节所呈现的光影景观全然不同。竹屋里的人还可以透过“竹缝”看到外界的一切,没有一份红尘看透却不看破的心境恐怕很难设计出如此空灵的建筑。就连隈研吾本人也说,“我毫不掩饰对竹屋的喜爱。”但当记者问到,“中国的设计作品里,你最为得意的是哪个?”他却回答,“是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建在一块被茶园覆盖的山坡上,隈研吾秉持他一贯重人文、亲土地、和环境互动,与自然调和的建筑理念,让美术馆迎合山体斜度,依山而行,形成一个外部和内部相交织的流动性空间,筑材料也是资源再利用,选择了当地拆迁废弃的旧石瓦。从高处俯视美术馆整体,就犹如飞鸟掠过茶园,又像是渡鸦群栖于山间。
对于近年来欧美“三流”建筑设计师们在中国大地留下的不及格作品,以及中国步日本后尘,盲目追随西方建筑风格的倾向,隈研吾看上去似乎耿耿于怀。他说,“今后,应该是中国建筑设计师大展拳脚的时代,他们当中不乏有活力、有想法的年轻设计师,希望中国的代表性建筑、国家工程能够由他们牵头设计。”
期待东京奥运助力日本年轻人
再过五年,日本东京就将第二次承办奥运会。目前,东京奥运的建设步伐正在调整中加紧,同时还要面对施工费用过高与施工人手不足的问题。
而让隈研吾走上建筑设计师道路的,恰恰是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当时正在读小学的他,跟着父亲一起去了由丹下健三设计的东京奥运会主场馆——代代木体育馆。这座犹如史诗般优美恢弘的建筑物,给少年敏感稚嫩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让一心想做兽医的他从心底佩服建筑设计师,觉得那真是一份了不起的职业。
隈研吾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最大的爱好就是自己动手修缮房屋。高个子的儿子自然就成为他最好的帮手。尽管小研吾并不十分情愿,但每周末都会和父亲一起做做木工、刮刮大白。“从小学就开始干,到了中学反而成为了主力。真是把我累坏了!不过我和父亲的关系,倒也因此亲近了许多。”
1964年的东京奥运,让隈研吾的心里萌生了一颗梦想的种子。在梦想已经实现了的今天,他又在为迎接人生里的第二个东京奥运做准备。“我正在为山手线设计一个新车站,从房顶就能够看到站台全景,日本的车站里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设计,听说2020年的东京奥运要利用站前的广场。”
东京奥运对于隈研吾来说,真的是意义非凡。同时,他也希望东京奥运能够为所有的日本年轻人都带来非凡的意义。“1964年的东京奥运,让日本的年轻一代都振奋了起来,给了年轻人追求梦想的契机和勇气,我自己也是在那个时候决定‘转行’,不做兽医要做建筑设计师的。我
希望2020年的东京奥运,也能为现在安于现状,过分内向的日本年轻人创造一个契机,让他们敢于拿出行动来。”
透露设计Toshima Ecomuse Town的初衷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不忘以“Toshima Ecomuse Town”入住居民的身份,问隈研吾为什么决定承接这个地标性建筑的设计工作。他告诉记者,“建造一座集商业设施、区政府办公楼、超高层住宅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大厦,其实是东京都丰岛区区长的提案。这位区长是商界出身,很有经济头脑,想法支配行动力,行动力也跟得上想法,他能在不动区民税金的前提下实现这个设想,也是令人佩服的。我决定承接这座大厦的设计,正是因为他的提案很新鲜、有挑战性。一般来说,只要是政府办公楼,整体的建筑风格就倾向于凝重,而我比较擅长构思小型建筑,像这次这样的大工程,我也是头一遭。为了减弱凝重感,我为建筑增添了很多绿色因素,设计了风之甬道,让身处其中的人没有被封闭在钢铁建筑里的感觉。区长还特别交代,不要在大厦里留出太多的店铺,要顾及到大厦周边的商业设施的感受。他连这一点都考虑到了。在大厦建成时,我听见人们说‘从来就没看到过这样的政府办公楼’,我很高兴,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
采访后记:在采访结束后,隈研吾题字留念——“亚洲的力量、自然的力量!”这是他设计灵感的根源,其实也是今后亚洲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应该努力的方向:多重人文,多亲土地,为人着想,与自然调和,和环境互动,保持亚洲的特色,发挥亚洲的特长。■
2015-07-17 04: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