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一个中国女留学生的巴黎观察记之五十
★ 王文菁 ( 巴黎,«日本新华侨报» 专栏作者 )
据法国媒体报道,今年6月2日在总统府款待西班牙国王及王妃的宴会上,一向在媒体前低调行事的法国经济部长夫人——布里吉特,首度亮相便赚足眼球。这位比经济部长马克隆年长20岁的女性,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也曾是马克隆高中时期的法语老师。而相貌堂堂,出生于1977年的马克隆,是继瓦莱里•德斯坦以来最年轻的经济部长。无论从金融、音乐、哲学、政坛人际关系等领域,马克隆都可谓是一把好手。然而如此年轻有为的百万富豪,为何会选择与一位比自己年长20岁的女老师谱写爱情神话?
事实上,我们以为这种爱情模式是天方夜谭,现实中绝对做不到。但在法国,这并不足以构成什么“千夫所指”性爆炸新闻。“他曾经告诉我,年轻人让他感到无趣。”马克隆好友向媒体透露道。西方男人就如此钟爱熟女?一方面,法国媒体与公众向来有对政客私生活关心度不高的传统。另一方面:当今的中国社会,追求以家庭背景、物质条件为主导的婚恋观。这完全不同于法国人追求以真爱与精神契合之灵魂伴侣的择偶观。对马克隆而言,布里吉特永远是那个教会他阅读快乐、赞扬他肯定他写作才华的忠实听众;对布里吉特而言,马克隆永远是那个写得一手好诗、弹得一手好钢琴,能歌善舞、才华横溢的完美伴侣。马克隆为了保护妻子免受媒体的打扰与公众的议论,在此次露面前,长期对布里吉特进行“雪藏”,爱护之心可见一斑。
这或许也是种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对比。环顾四周,老同学、好朋友,谈及婚嫁婚娶时,有多少人是为真爱与心灵的契合而走到一起的?我们早已习惯被一种集体主义所摆布:身边人都结婚了、是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父母催促急,差不多就行了、找个身体素质好的为下一代遗传基因着想、找个家庭背景好物质条件好的可以拿作炫耀的资本……简而言之,终究都是给别人看的。有多少成分是真心实意为了自个儿以及相爱的那个人?法国是个人主义社会,这使得人们做任何事并不在意及理会旁人的眼光;不需要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让亲朋顺眼满意而委屈妥协;不会被七大姑八大姨所干涉;也不会受邻里、同事的无尽的非议……
此外,布里吉特带给我们的,是法国女人骨子里特有的那股子腔调。法国女性不为年龄而困扰,极少有人抱怨时光飞逝。实用主义天性赋予她们敢于灵活开放、接受事实的心态,并精心呵护自己,乐在其中。自信满满,做真实的自己,是法国女人腔调的重要特征,也是她们保持永恒魅力的法宝跟武器。所以整容业在法国并非跟风式狂热,就算做,也要看上去自然,忌讳刻意与勉强。正如我们所见,布里吉特没有因自卑而大动手术。相反,她很享受爱情的滋润与甜蜜。倘若我问法国人,美是什么?得到的答案一定是超乎想象的。因为他们对美的定义,是自主决定的。就像我曾经对身边的法国朋友做过的小调查:保持青春与美貌的秘诀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宴请朋友、合理饮食、保持求知等等,却没有人回答美容化妆那一套。人们有充分的勇气与自由寻找自己,随心所欲去成为想成为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厨子、一个商店售货员。
反观我们自己,像是生活在一个以中年人为标杆的社会。年轻人一毕业踏入社会,立马变得世故、现实又功利,表面上一潭死水与麻木且混杂着压抑。怀揣纯真与赤子之心之人,就算不被讥讽,也会被周围亲友的碎碎念扼杀掉这些“在社会上吃不开”的宝贵品质。于是渐渐地大家都变得差不多样子,价值观也大同小异了。一边抱怨谩骂着这个世界荒唐,又毫不犹豫地妥协。想都不想自己是否会快乐,是否丢了初心。而真到了中年,又收到各种价值观的束缚,觉得青春已逝,“就该有个中年人的样子”,所以不能展现自己许多“不符合年龄标准”的真实面。
当然,“爱情天梯”的故事再次向世人证明,不畏世俗压力的真爱还是有的。只是,为了躲避人云亦云,太辛苦了些。倘若我们能活得更忠实于自己,把注意力多放在自己身上,相信一切会变得更美好。一切美好的人与事,都不怕晚。怕的就是为了取悦旁人的眼光而匆忙走自己不乐意、没准备好的那步棋。█
2015-08-20 16: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