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中国股市当下需要什么?我认为,中国股市需要看到真实内需的活跃,因此它必定期盼明确的“谨慎适度的货币政策”指向。显然,在全球性通缩的背景之下,中国CPI没有独立而持续性上升的理由和动力,而连续43个月的负增长,预示中国通缩实际十分严重。
所以我们必须确认,当通缩时时威胁着中国经济之时,“审慎而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合适的,是必要的。至于货币紧一点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等说辞是错误的。因为,货币政策是短期政策,而经济结构调整、人民币国际化是长期目标,如果以短期政策去实现长期目标,这本身就是严重的政策错配。更重要的错配是: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这都是“结构性问题”,而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用总量政策调结构是不是严重的政策错配?当然是。
这样的政策错配会导致中国经济的“青黄不接”。为什么?因为,紧缩货币的短期政策会使内需收缩,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传统产业迅速落入低迷;但新产业的培育又如何可以在如此短期内获得巨大提升?更何况,紧缩政策本身抑制股市、提高股权融资成本,这有利于创新驱动?有利于转型升级?有利于结构调整?恐怕恰恰相反吧。实际上,我确信,中国经济当下的问题就是“青黄不接”的典型表现。
释放流动性、尤其是释放长期流动性是不是到时中国陷入流动性陷阱?不会。原因是:中国实际信贷利率很高,我们不妨简单估计一下:首先,因为贷款主要针对企业,所以,我们计算实际贷款利率时更多地应当参考的物价数据时PPI;其次,按照PPI当下5.9%的跌幅、贷款基准利率4.55%计算,那么实际贷款基准利率应当在10.45%;第三,如果银行对大多数企业按照上浮利率投放贷款,那将意味着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贷款成本最低也将达到12%。
上述计算表明,中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非常高。试想,中国能有那些行业的资本收益率可以超过12%?所以,与之利润相比,这当然是一个几乎完全不可持续的状态。所以我们吁请货币当局,尽快降低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而将货币政策的表述修改为“审慎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
为什么不能继续沿用“稳健货币政策”?第一,这是一个极其模糊的说法,是一个货币当局想松则松、想紧则紧的政策表述,它不能给予市场持续稳定的预期,而市场稍有紧缩动作,立即就会产生过激反应,而大起大落的市场不利于中国经济稳定;第二,中国内需虚弱持续时间过长,将钝化市场对刺激政策的敏感度;第三,中国需要“审慎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匹配改革红利的释放。我认为,无论多好的改革政策,在12%以上的信贷成本之下,民间资本的活力又如何得以释放?第四,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审慎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因为融资成本过高同样会提高政府项目建设成本,从而大大增加未来公共设施的使用成本,未来在“高价使用”中会引发公众不满。
实际上,如果市场确认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审慎适度宽松”,那即便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短时间出现小幅收缩操作,市场的反应也会大为钝化,不会发生大方向上的误解。另外,这也是中国货币政策更加透明的体现,而这些年的情况看,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实际是在不断降低的。正是因为透明度过低,央行给出的政策信号,经常会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而使中国经济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我认为,中央不能允许用人民币国际化、汇制改革绑架中国货币政策。因为,人民币国际化和汇改都属于长期目标,是渐进的过程,但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核心的“短期需求控制政策”。所以,绝不能允许货币政策发生错配——以短期手段实现长期目标,这会使中国经济付出巨大代价。现在,这个问题十分严重,为了人民币在升值背景下的国际化、为了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而通过利率条件去稳定高估的汇率,中国不敢放宽货币条件,甚至紧缩货币,这已经是中国内需受到极大伤害。在我看来,这是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重要因素。
我认为,正是因为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中掺入了不应有的成分,所以在“稳健货币政策”的表述之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显得十分暧昧和猥琐,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毫无大国气度。更要命的是,明明是货币条件过紧导致中国经济不断下行,却刻意“顾左右而言其他”,以“三期叠加”、“新常态”等说辞引开公众和决策者视线。然后继续让货币政策服务于不该服务的目标。这样的情况,一时半会儿尚可,但长期以往不行。但问题是,我们已经持续太久了。现在已经到了“必须立即停止”的时候了。
2015-10-23 04: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