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主持:听众朋友晚上好,欢迎收听今晚的《夜访百家》,我是丘丘。今晚做客我们节目的是一位专门创作历史类题材的作家金满楼。金满楼原名金松,70后,近代史研究者。2007年后,陆续出版《辛亥残梦:帝国崩溃的前夜》、《门槛上的民国》等畅销书。2010年曾受邀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嘉宾,主讲17集《北洋军阀秘史》系列电视讲座,常年活跃于各大门户网站及国内知名论坛,受到许多热爱历史的读者们追捧。
金满楼老师您好,听说您最近出版了新书,1、《天命所终:晚清皇朝的崩溃》。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
《天命所终》是一本关于辛亥革命的书,进一步说的话,是关于清末皇族和旗人的,主要讲述清末皇族和旗人在辛亥年前后的一些历史经过与遭遇,并对辛亥年革命的一些反思。
2、是真实历史故事?还是有文学色彩的内容?
这是一本通俗历史题材的作品。通俗历史是非虚构类的作品,里面的内容和故事主要还是按照历史的方法来讲述的,不过通俗历史和学术历史有一定差别,它也不是要刻意的排斥文学笔法和技巧,所以它也具备一定的文学性。
3、感觉您好像对晚清这一段历史特别感兴趣?
历史作家通常会有自己的一个写作领域,我呢主要是围绕晚清民国这段时期,除了晚清,还有民国。大体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这段范畴。
4、读者喜欢您的历史类文章,但也有质疑,说您为清廷说好话,为慈禧说话?
可能是有这个倾向。很多读者看到我的笔名“金满楼”,经常以为我是满族,或者以为这个“金”姓是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所以经常为清廷说好话。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我们这个金姓可能是来自匈奴,总之比“爱新觉罗”改“金”姓要早得多。至于“满楼”,和满族也没有关系,主要取自“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古诗。对这个问题,我在书的后记里特意做了一个澄清。
不过,说到读者认为我有倾向问题,我自己琢磨了一下,可能也确实有,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你一直而持续的进行一段时期、一块领域的研究和写作后,难免会对这段时期这块领域的人和物有所偏好和美化,这可能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理作用。另一个原因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的主流历史包括历史教科书等等对晚清这段时期的评价不高,甚至有部分妖魔化的倾向,我的写法可能有些矫枉过正,让读者产生这种感觉。
5、您大学的时候,是以第一志愿选择的历史专业?为什么选择学历史专业?从小喜欢历史?
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而且在读中学的时候历史成绩也一直非常好。更主要的是,我这个人身上人文气质比较浓厚,在理科方面非常不灵,所以只能选择历史。为什么对历史感兴趣?可能从小喜欢听故事吧!
6、既然喜欢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一直读研究生,读博士,做历史学研究?而是选择做历史作家?
我是在江西读的大学,99年毕业后就到了上海做历史老师,四年后离开教师岗位去读研深造,不过我只念到硕士,没有继续读博士。说起来,硕士毕业也快十年了。不过我念硕士的时候并不是历史专业,而是国际关系专业。至于没有去读博士、做学术研究,可能我这个人文艺气质多一点吧,和机会也有很大关系。总而言之,机缘巧合,成了作家。
7、类似学历史、地理这些学科的大学生,毕业后好像从事相关工作的范围很窄?
这是个挺现实的问题。相对来说,历史、地理这些大多是基础学科,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也会有点窄,因为现在的经济社会环境,文科生的需求比不上理工科,给人的感觉也不太实用。就我所知,历史类的毕业生很多都做了中学老师什么的,有一部分继续深造从事大学教学或研究工作,也有从事和历史毫无关系的职业,比如进银行、证券什么的也有。不过总的说来,任何一门学科出来的人,当作家总归是凤毛麟角。
8、您大学毕业后有从事过其他工作吗?还是直接就开始写文章?
大学毕业后先是当的老师。研究生毕业后,也是先入职一家上市公司,从事管理工作。那是还真没想过要去搞写作,当作家。后来也是时代变化,机缘巧合吧。因为在05、06年的时候,央视《百家讲坛》特别火,由此带动了国内通俗历史书的一股热潮,加上这几年网络论坛特别活跃,很多人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上写作,其中有一些写连载的就出书了,我当时进去还是比较晚的,大概在06年底吧,也是写连载,后来就被出版社和图书公司发现了,成了专职作家。
9、在国有企业里也挺好的,为什么后来辞职,专职写文章呢?兼职写也可以啊?
在国企里时间还是比较多的,这也是我有闲心去写点东西发在论坛上的缘故。后来,在07年的时候,我写的几个连载都受到了关注,一下接了三个出版合同,这时我就想,三个合同的报酬和上一年班的收入好像也差不多,而且写作比较自由,不要天天早起,不用天天上班点到,我这个人又比较懒散,于是就干脆从事专职写作算了。至于兼职写作,我是不考虑的。我觉得,写作是一门职业,需要专心、用心、专业去从事,太过分心未必是好事。
10、做这个决定有没有考虑过,怎么就自信写的东西能养活自己?万一不卖钱,工作又没了?毕竟还是要承担生活压力的。
从事专业写作,说白了就是体制外作家,没有固定工资收入的自由撰稿人。转行不能说没有压力,包括家人、朋友、师友,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反对,劝我慎重从事。不过当时我的心态还可以,毕竟手里已经有了三份出版合同,不过我当时对出版行业一无所知,前景有多大,能不能顺利拿到稿酬,等等,完全没有概念。总之就这样一头扎进去了。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如果行的话,就给自己一年时间,不行的话,就断了这念想,重新找工作上班。现在看来,职业写作似乎也还行,时间一晃,就快十年了。
11、您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时候出版的?什么内容?销量如何?
我的第一本书名叫《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是2007年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也是我得到的第一份出版合同。当时我的笔名还不叫“金满楼”,而叫“西门送客”,这也是我唯一一本部是署名“金满楼”的。这本书主要关于晚清时期的历史,是通俗类的作品,刚开始出道,现在看来写得还是有些潦草的,销量也不是很高,大概一两万本吧。
12、听说您是一个足不出户的“资深宅男”,在家里就是天天写作,不出门?
作家大多是资深宅男,但也不是说天天在家写作,足不出户。没那么严重。有时候总要出去和朋友聚聚,喝喝酒,谈谈天。当然也要陪家人出门逛街购物什么的。其实除了不用上班,作家的生活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
13、那灵感从何而来?
历史写作和小说的创作还是有点区别的,它可能不像小说那样需要太多的灵感,主要是它是非虚构类写作,主要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写之前作者已经有一个写作计划,最后的成品和计划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为什么要写历史,那是因为你对某段历史或某个历史人物有新的心得或发现,作为一种新思路、新视野,愿意写出来和读者分享,这个路子和小说有所区别。
14、您说过自己一年大概要完成50万字的工作量,50万字,我不知道对于一般作家来说,是个什么概念?
其实有一个蛮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初涉写作的时候,往往写得快,越到后面就会变得越慢,一年50万字是我写作前期的一个体现,有一两年甚至不止50万,最多的一年我猜有80万字。那时候是真能写。但是,反过来说,现在检视自己五六年前的作品,就明显感到行文不够精炼,有些糙,很多观点也有修正的必要,一些地方还说得不够全面,还需要补充新的材料。总的说来,这是写作的一个过程吧。我现在一年已经写不了50万字了,大概也就三四十万字。除掉修订重版之前的旧书外,我现在每年的新书出版大概控制在两本左右。
事实上,大概也只能写个两本,以后也许会更少,一年一本或者什么。因为好书的确是需要精雕细磨的,而且,现在写作的压力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以前写书,就盼着早点写完拿去出版,然后收到稿酬,毕竟在上海这边的生活压力也确实比较大。所以说,早期的作品不够好,这里希望读者能够给予理解与包容。不过,随着早期作品版权的到期,近几年我也在逐步修订完善,目前也已经推出了好几本重版的书,比如08年的《向康熙学习》那本,去年重版为“康雍乾”帝王系列的第一本,《夺位战争:康熙和他的儿子们》,09年出的《北洋野史》今年也重版了,书名叫《武夫治国:北洋枭雄的发达往事》,还有一本《女人当国》,年底也会出新版。
15、历史类的文章在创作时,作者要不就是客观写实仅叙述历史,要不就是在撰写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评价或观点。您更倾向于表达观点还是讲历史故事?
我个人的写作风格,第一是先把故事讲好,如果历史作品没有故事或者故事没有讲好,读者往往会觉得索然无味,那比读学术书还要没有意义。在故事讲好的基础上,再推出作者的思考和观点,这样才能顺理成章。如果没有故事而一味的堆砌历史事实或一味的说教,那读者只能选择用脚走路。这不是读者的错,而是作者的错。当然,讲故事还有发表观点,必须建立在客观、中立、写实的基础上,即便在写作中有合理的想象,但也绝对不能凭空杜撰或是虚构历史。
16、作为体制外作家,完全靠读者、靠市场养活自己,这会给您的写作带来压力吗?必须去附和市场需求?
我从一开始就是体制外的自由作者,作品也是完全靠拼市场,没有其他任何的工资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就是我的收入来源,是我现实中的上帝。对于一个体制外作者而言,只有作品能卖得动,写作之路才能不断继续向前。不过好在我一开始就活在市场经济中,所以心态还好,也很适应。
17、现代生活节奏很快,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会不会为了迎合读者,迎合市场,故意把文章写的吸引眼球而夸大历史事实或者观点?
现在的图书市场当然也要追求市场利益,每年都会出一些抓眼球、来钱快的畅销书。虽然这些书未必有多深刻或说有多大价值,但市场经济就是如此,也没有什么太看不下去的。对于我个人而言,倒也没怎么太多名利的追求,因此觉得能沉下心的进行历史创作就很好,倒不必为了吸引眼球而去搞一些噱头。至于说到夸大甚至扭曲历史事实,作为一个历史系科班出身的作者,这个我是真不敢,也做不出。
18、您在平时喜欢读什么类型的历史书籍?
平时我比较喜欢看那种将学术和通俗结合得比较好的历史书,比如《万历十五年》那种深入而浅出的,当然,有时候历史写作也必须去读枯燥的档案、材料,但总的说来,这些东西很难带来阅读快感。国内有些研究近代史的老师,比如杨天石、杨奎松、茅海建等的作品,我都比较喜欢。另外一个,我比较喜欢看传记,我自己的藏书中有目的的收集了一些,好的传记能折射一个时代的变迁,比如最近几年出的,齐邦媛的《巨流河》、王鼎钧回忆录四本,去年出的《叶笃庄回忆录》等。
19、受邀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嘉宾,主讲17集《北洋军阀秘史》系列电视讲座,事实上,在《百家讲坛》之后,许多历史作家受到欢迎。在电视前讲历史,和在家里写历史,感觉应该是完全不同吧?
去湖南教育电视台的“湖湘讲堂”将《北洋军阀秘史》是2010年的事了。历史和电视相结合,是百家讲坛先搞起来的,这说明了历史话题在民众中确实有很大的市场。当然,写历史和讲历史有很大的差别,写是自己用心写,写自己的东西。讲历史更接近于一种表演,在表演自己写的和领悟的东西。两者各有特点、各有优劣,有些人可能能说能写,是个全才;有些人可能善于表演,说比写强;也有些人写比说强,这个主要取决于个人特产和爱好,因人而异。
20、您更喜欢哪种传播方式?
可以说,我们是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作者,时代给了我们好机遇,换到八九十年代,我们这种毫无门槛限制、完全凭着自己的个人能力脱颖而出的出道方式和成名方式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我们的东西,最开始都是在网络论坛上传播,点击阅读的人达到一定数量,出版社和文化公司就会自己找上门,这种出道方式,其实和选秀节目有些接近,只要你写得好,能引起关注,就能出书。当然,网络只是能帮你成名,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纸质书,这是另一种主流传播渠道。至于现在,手机阅读逐渐替代了pc阅读,似乎有成为主流传播渠道的可能,而且也能带来一定收入。但总的说来,从pc阅读的论坛、博客、微博年代到手机阅读传播的年代,这是一个技术发展的过程,并非人力所能决定与扭转。但要我认真说,我还是比较看重纸质书的传播渠道,因为它是我们收入的主流嘛。
21、目前您已经有多部历史作品面市,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历史题材的畅销书作家,对这一称呼您怎么看?
从07年底出版第一本作品到现在,我在8年的时间里出版了大概20本书,其中还有几本是台湾版的。总的感觉,书有好有坏,有些自己看重的书,销售情况未必好,有些不认为能引起关注的,反而卖得不错。人有人命、书也有书命,这个东西真说不清。不过,我虽然有几本还算畅销,但也谈不上是什么畅销书作家,只能说在历史写作这个圈里,大家还算知道有我这个人而已。
22、您喜欢通过自己的文字,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东西?
我的历史作品,除了普及历史常识外,个人觉得有几个东西比较重要,那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播传递一种理性客观的历史观,让读者能学会理性的看待历史问题,也包括现实问题,如果能做到这点,我就觉得十分满足了。
23、接下来的打算?
这两年我主要在写作“康雍乾”帝王系列三本,目前已经出版了《夺位战争:康熙和他的儿子们》、《治官手册:雍正和他的大臣们》,第三本《皇城秘史:乾隆和他的妃子们》正在创作中,大概年底能够出来。完成了这个系列后,我可能会继续晚清民国的系列,也可能会尝试写一点历史小说之类。总之,尝试些新的东西,也拓宽下自己的写作领域。
谢谢!
主持人:金满楼曾为《新京报》《新金融观察》《海南日报》等报刊的专栏作家,专注于历史写作与时政评论,已出版《辛亥残梦》《北洋往事》等十多部作品。对于金满楼的新书《天命所终:晚清皇朝的崩溃》,许多读者都十分期待。以史为鉴,探讨古今,从历史中看现在,也许这是许多人热爱历史的原因,我们也期待金满楼老师更多的佳作。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编辑范静,主持丘丘感谢您的收听。
播出时间:2015年11月2日周一晚22点
2015-11-08 01: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