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日本天天“蒋”【2月9日(星期二)篇】
最近,令整个日本产业界瞩目的夏普收购案终于明朗迎来曙光。在经过8小时漫长会谈后,夏普公司社长高桥兴三与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董事长郭台铭签署了协议书,同意围绕鸿海收购方案继续诚恳磋商,力争2月底签署最终收购协议。
尽管会谈后双方发表的声明存在温度差,郭台铭表示,签署了优先谈判权协议书,而夏普则声称,“协议书之中没有授予优先谈判权的内容”。不过,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明白,在收购案中原本“志得意满”的日本产业革新机构,暂时只能作壁上观了。
鸿海“追求”夏普已有5年。此次为了得到夏普,鸿海提出了7000亿日元规模的收购方案,而日本产业革新机构的援助额仅为3000亿日元,即便加上主要交易银行2000亿日元的金融援助,与鸿海仍存在巨大差距。
鸿海表示,除光伏业务外,将保留夏普所有部门,继续雇用40岁以下年轻员工,保留40岁以上员工现有待遇。日本产业革新机构则要求夏普出售缺乏发展性的业务和资产;鸿海同意维持夏普现有管理层,日本产业革新机构则要求辞退夏普现任社长等3名高管;除此以外,鸿海还承诺保留夏普品牌并向全球推广。
稍加对比就不难看出,鸿海拿出的谈判条件,让夏普承受的阵痛最小。很多日本经济界人士都认为,鸿海方案是“彻底拯救”,而日本产业革新机构的方案只能称为“趁火打劫”。面对难以抗拒的诱惑,夏普选择“嫁给”鸿海似乎是常理、常情。
但是就在1个多月之前,日本产业革新机构似乎已经得到夏普收购案的主导权。不仅因为日本产业政策曾经创造二战后的“东亚奇迹”,还因为在以往对索尼、东芝、日立等一批知名企业的援助中,日本产业革新机构都发挥了主导作用,有着辉煌战绩和成熟经验。而且,夏普选择重建合作伙伴时,包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内的多名日本政府高官接连发声,要求夏普作出“适当的判断”。
夏普命悬一线,急需输血重生,可日本政府手里攥着点钱,就对其大谈特谈“保持日企血统的纯正性”。日本产业革新机构要求夏普剥离显示器业务,其真实目的是借机吞掉夏普旗下生产电视液晶面板的堺工厂,将夏普核心技术整合到自己拥有最大股份的“日本显示器公司”,最终在液晶及白色家电领域组建“日本联合”,对抗中韩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夏普最终选择联手鸿海,就绝非一个“钱”字可以解释的了。其背后或许是这个日本百年企业发出的一声呐喊。
回顾安倍政权执政三年多。最初,通过“安倍经济学”,安倍政府确实让很多大企业得到了“红包”。但随后他们发现,收了这个“红包”后,便要不断地为政客们的“理想”买单了。为了营造经济增长的氛围,政府不断要求企业增加资本投入;为了解决财政赤字,政府增加了消费税;为了拉拢选票,政府还要求企业给员工“加薪”,让企业为政客利益买单。
有的企业忍气吞声,但濒临生死边缘的企业就忍无可忍了。日本经产省通过“产业革新机构”收购夏普的计划破灭,援助金额低恐怕不是唯一原因。
2016-02-09 18: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