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目前谈不上通胀
3月份CPI上涨2.3%,有人因此而担心通胀回归,这好像完全没必要。我们看到的,CPI涨幅当中主要基于食品价格7.6%的上涨,而非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只有1%。也就是说,除去食品价格,中国仍处于“准通缩”状态,所以根本不必担心。当然,老百姓比较紧张,因为食品价格上涨直接威胁我们的餐桌,威胁我们的生活质量。从近一段时期的情况看,蔬菜和猪肉价格上涨过快,但我们必须看到,这是供给问题,是供应短缺所致,而不是需求问题,不是人们吃肉、吃菜吃多了。换句话说,他不是货币问题,不是因为货币发多了而导致人们有钱多吃猪肉、多吃蔬菜,拉动肉、菜价格上涨。
为什么要澄清物价上涨的原因?因为我认为,没必要改变“中性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供应减少了,必须想办法增加供给,并通过加大供给抑制价格,而不是想办法让人少吃肉、少吃菜。经济学早有论述,货币紧缩无法减低人们的刚性需求——食品需求和能源需求。所以,我们一些经济学家一看到CPI上涨,立即就说货币紧缩,立即就说货币政策需要转向,这实在无知透顶,糊涂透顶。
中国经济现在的核心问题在于: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首先是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同时伴随着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有限的需求追逐有限的“有效供给”,导致价格结构性畸形。比如房价,因为大量优质公共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于是大量人口流向一线城市,这是一线城市房价不断上涨的关键。这已经导致房地产价格的严重扭曲,一方面一线城市房源有效供给不足,价格畸高;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供给过多,要么有价无市,要么贵贱没人买,鬼城林立。
所以,解决中国问题,必须在适度保持总需求旺盛的前提下,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力度。加大三四线城市的公共资源投入,让一线城市的公共资源扩散出去,让产业配置更加均衡等等,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决这些问题,保持总需求旺盛是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总需求政策的配合,公共资源扩散的条件就无从获得,那结构性问题也无从得以解决。
所以,不要总希望用货币政策解决结构性问题,更不能指望它压制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和蔬菜的供给问题。指望加息去压制老百姓吃肉、吃菜的冲动,那真是天大的笑话。既然是天大的笑话那你为什么还要说?因为,这种愚蠢到极致的错误,我们经常犯。从根本上说,我们就容易犯这类错误。目前看,食品价格在CPI当中的权重到达30%,而货币政策又偏偏紧盯CPI。这不是很麻烦的事情吗?这不是中国货币政策经常被食品价格左右的重要因素吗?
记得上次修改CPI的时候,有人建议让食品权重大幅降低,但许多人不同意。原因是:民以食为天。反对减少食品价格之于CPI权重的人认为,中国CPI统计不能照搬西方,因为食品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存在差异,所以中国老百姓对食品价格变化的敏感性要强。所以,CPI中食品价格权重越大越体现“民以食为天”。同时,加大食品价格在CPI中的权重,会使得CPI对食品涨幅敏感,这可以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并着力去解决。这就是CPI里填塞了30%食品价格权重的原因。荒唐吗?当然,但无奈。这样的荒唐统计权重必然导致另一个荒唐的结果:货币政策“猪说了算”。
现在,经济学家的认知同样变成了“猪说了算”,见到CPI上涨,不分青红皂白就高喊紧缩货币,经济真得简单到“猪可以说了算”的程度?别这样羞辱我们行吗?别这般自取其辱行吗?总之我想说,我们的货币政策、经济政策需要智慧,而不是简单地盯住CPI等某项指标,更该明白,在去杠杆的过程中,通缩才是当今世界的大环境。
2016-04-11 03: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