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有一些记忆是永存的。
一般来说,我们去北极都是在挪威本土飞到北极圈里的斯瓦尔巴德群岛。
那年我在北极加入雪地摩托车队,往返巴伦支堡的经历,着实有趣!
斯瓦尔巴德群岛是位于北纬74-81度, 东经10-35度之间, 由5个大的岛屿组成, 最大的就是斯匹次卑尔根岛, 南北有400公里长. 因为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尽管这里已经是距离北极点很近的地区, 常年的平均气温却在零上7度, 最低气温也就是零下22度. 斯瓦尔巴德群岛总面积达到6万3千平方公里, 其中60%都属于冰雪常年覆盖的世界.斯瓦尔巴德群岛目前总共有2900多居民, 却有3000多只北极熊和超过1万头驯鹿。
我们这支雪地摩托队带有齐全的装备,比如来复枪信号枪卫星电话等. 雪地摩托要求保持一条直线队形, 不允许超车, 间隔保持在20-30米, 安全车速最好不低于每小时30公里, 有事需要靠边停车等候, 不能阻挡后面的行车路线。
大家都是新手, 对车对路也都不熟悉,刚开始都很小心翼翼, 速度都在20公里左右. 同时,刚刚开上冰川的时候,路过一个25度大斜坡时,前面的摩托车手没有及时移动身体重心翻倒,连人带车都摔倒雪地里.
在冰天雪地里开雪地摩托, 我慢慢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来. 一是要保持队形,跟住前车. 二是必须随时根据前面道路的坡度来变换身体重心. 领队汉高专门提醒大家, 不要光是晃动肩膀,更重要的是移动屁股. 三是道路平坦时大胆加速, 我自己在开过一段冰湖路面时,速度达到每小时70多公里. 有时瞬间时速曾达到100多公里. 四是拐弯时不要急刹车,而是应该提前减速通过. 最后, 车队遇到过一些路段, 没有雪,全是蓝蓝的冰面. 估计夏天时就是湖面吧. 这时候一定要匀速通过,千万不可减速太多。
65公里的路线, 我们大约用了4个小时, 终于抵达北纬78度4分,东经14度12分,海岸边的巴伦支BARENTBERG。巴伦支堡位于冰川湾的出口处,深蓝色的海水,映衬白雪覆盖的山峦. 如果不是看到破旧得房舍和堆积成山的废旧钢铁垃圾, 你会以为这里是一处美丽的极地度假胜地. 从朗伊尔城乘船约3个小时即可到达,它是一座煤城,自20世纪30年代起俄国人便在那里开矿,二战期间曾一度撤离,战后返回那里。如今仍是座名副其实的俄罗斯城。
巴伦支堡现在生产的煤炭只供应小镇自己的电力热水的供应. 除了去年出口一船煤到波兰以外, 几乎没有啥收入. 俄罗斯的极地煤炭公司现在全靠俄罗斯政府的大量拨款来维持运转。
巴伦支堡在前苏联时代曾经红火过, 常住人口曾经超过了1000人. 随着苏联解体, 俄罗斯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崩溃. 巴伦支堡也日渐萧条. 现在这里常住人口只剩下350人. 而且一半以上都是乌克兰矿工。
据说巴伦支堡的矿工都是男性. 不过, 其他工作岗位有女性职工, 还有一些高级职员的家属留在这里照顾丈夫和孩子. 巴伦支堡甚至还有一个小型的养猪场在为大家提供肉食呢。
巴伦支堡只能算是一个小镇, 镇上最漂亮的建筑应该是学校的房子. 房子的外墙画满了美丽的图画. 少年儿童的笑脸北极熊和驯鹿莫斯科红场的洋葱头教堂等。
我们把摩托车停在海边的一个码头上,然后进入一个楼房. 那里有一个俄罗斯风味餐厅.我们在一个房间先把摩托服和笨重的摩托鞋脱下, 然后直接进入餐厅就餐。
餐厅里摆放很多原木做的座椅, 刀叉盘子已经摆好, 俄罗斯菜汤, 面包粒, 黄油奶酪, 果味酸奶和一种紫色的果汁, 加上一盘牛肉. 我感觉口味还是不错. 据说很多蔬菜和调料还是从德国采购的呢。
餐厅外面有一个小卖部,里面的商品和俄罗斯所有的城市一样,都是苏联风格的纪念品。这说明在俄罗斯人的潜意识里,他们还是很怀念过去超级大国的荣耀和自豪。难怪普京这样的强汉得到大家的拥护呢。
巴伦支堡的中心有一个斜坡广场, 那里矗立着一个列宁的半身雕像.雕像下面的纪念碑正面刻有俄文: 为了和平。 让人感觉怪怪的. 站在小镇中心更加体会到一种衰退苍凉. 很多楼房都是空空如也, 有几座甚至于频临倒塌.俄罗斯朋友诺曼若夫斯基苦笑地说, 公司希望这些楼房将来会再有新人入住,. 可是, 谁会来这样偏僻的地方呢?
诺曼若夫斯基告诉我:“眼下在北极,国际政治的因素最重要,暗流涌动。很多国家都在跃跃欲试,企图抢占北极的丰富资源。俄罗斯政府认为, 俄罗斯必须维持在这里的存在。否则,我们一撤走,挪威人马上就会来占据这里。”
北极的俄罗斯人也开始琢磨开展极地旅游的项目啦。毕竟, 采矿业收支无法平衡。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巴伦支堡的衰落就会继续下去。
因为要赶路, 我们匆匆结束巴伦支堡的访问, 和依依不舍的诺曼若夫斯基告别, 踏上雪地摩托开始返回之路. 离开巴伦支堡的时候, 下午的阳光照射过来, 让岸边的峡湾里的海水看上去波光粼粼。
夕阳西下天色黯淡下来,大家忙于赶路, 争先恐后的加速起来. 萝卜快了不洗泥, 结果, 后半程车队里频频翻车。昏暗的环境里,伴随我们的就是马达的轰鸣声。我们的雪地摩托车队最终结束了往返130多公里的路程, 回到了冰川下面灯火辉煌的极地小城–朗伊尔宾。
张波、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CityU工商管理硕士、在北京师范大学完成哲学博士课程。参与创办过《时尚》、《文明》、
《中国科学探险》等杂志,喜欢深度旅行和人文摄影,行走世界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有《冷酷之旅-南极探险日记》、《走进东非大裂谷》和《西藏地平线》等探险旅行图书。人生如旅行,喜欢在路上的感觉。
有同感者可以煮酒论天下;zhangbo@deepworld.cn
文图版权个人所有,若需引用,请与本人联络!
2016-04-24 22: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