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单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确实给人以“不错”的感觉,大有减低回升之势。比如,PPI跌幅环比不断收窄,CPI不高;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都出现了难得的增长;企业利润也出现了拐点,由降转升;房地产交易量增速,无论是面积还是销售额更是惊人提高;财政收入增速6.3%,也开始回升了,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全年提高4.6和0.5个百分点;制造业PMI回到荣枯线之上,市场预期开始好转。更令人吃惊的是:中国3月份贸易实现正增长,其中出口大增18.7%,远远超出市场预期。
如此良性的经济局面与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正确选择密切相关。现在看,货币数据不仅体现了“中性偏宽”,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中国货币当局更加注重了金融市场的资本形成。我认为,中国需要这样的货币政策,经济的活跃中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否则大家日子都难过,谁还有心思、有能力去从事收购兼并的事情?有人说,长时间保持“紧的状态”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有助于压低过剩产能。我坚决反对这样的看法。
为什么?第一,中国的企业背后都有各级政府保驾,所以在中国,去产能和淘汰企业不是单纯依赖市场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一直主张,去产能必须政府下决心,统筹安排、科学决策;第二,紧缩政策不仅杀伤力大,而且杀伤面积也大,不仅可以逼死滥企业,同时还会拖垮相对较好的企业,更重要的是:抑制股市活跃,试想:如果整合企业的工具全被毁掉了,谁来充当整合者?如果一方面没有整合者,而另一方面任凭企业死去,经济会是怎样的结果?第三,单纯依赖市场完全中国去产能、淘汰落后的结果,不仅会拖垮中国经济,同时还会拖垮中国金融,因为大量不死不活的企业贷款都将变成烂账。
当然,经济活跃不等于经济过热。我们说,经济过热不利于去产能,这话是对的,但我们说,逢事不能总是极端地看问题。担忧经济过热,就要用政策手段不许经济活跃?这明显是极端主义的错误认知。这些年,中国丢掉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这才是中国经济管理最大悲哀。货币政策一样,要么极紧,要么极松,这样的摆动显然让中国经济付出了巨大代价。
毫无疑问,股票市场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和战术意义已经十分突出。2016年4月14日,周小川在美国华盛顿出席了经合组织(OECD)《关于中小企业和企业家融资状况的报告——OECD打分板》新闻发布会时指出,中小企业成长需要大力发展股权融资。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实际上,扶植中小微企业、去杠杆、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兼并重组去除落后产能等等这些中国经济中的关键事项,无一能够离开股权市场的良性发育,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经济规律的必然。
所以,未来中国必须时时刻刻坚持正确的货币政策方向:既不大水漫灌,也不能紧缩失度,而是要把持经济处于活跃状态。
至于一季度6.7%的GDP增长是不是属于底部数据?当然是,但我们也绝不要指望7%以上的经济增长。还是那句老话,经济增速不重要,重要的是“活跃+良性循环”。只要是在“活跃+良性循环”的状态之下,GDP增速比7%高一点低一点都无所谓,因为很容易得到控制。但如果像过去那样“恶性循环”,那麻烦事就大了。市场预期的逐级变坏,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都将变成问题,本来不该出现的困难都将变成现实困难。过去数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越走越难,关键就在于此。“此”是什么?金融市场拒绝生成资本,而货币投机盛行,金融短期化使得中国货币不由自主地机制性紧缩。
所以,中国不仅需要中性偏宽的货币政策,更需要一个有利于资本生成的金融市场。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保持“活跃+良性循环”,中国的所有的经济问题才比较容易地获得解决。切不可见好就收,希望能够保持。
2016-05-08 19: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