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权威人士”被大肆负面解读
经济L型、货币收紧、股市归位等等,“权威人士”万字之多的文章,拿到股市上,就变成了几个“负面”的关键词,而且舆论一边倒。这样的情况正常吗?当然不正常,但谁都无能为力。第一,这些关键词确实存在,人家搞一家之言何罪之有?第二,股市本来就是高风险,挖掘负面信息是常态作为。所以,“权威人士”应当更加谨慎,避免不必要的“误读”。
我认为,文章中其实存在更大量的信息是“积极的”,尤其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甚至把它作为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去面对,这应当是最大积极信息。股票市场投资者最该做的事情,应当是从中挖掘具有确定性意义的机会,而不是盲目跟随唱空者的脚步,帮助“别有用心者”而实施自杀。
市场经济是信心经济,全社会有信心,经济良性循环;全社会没信心,经济恶性循环。正因如此,社会心理管理,预期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西方国家当其经济很烂的时候,它们甚至经常使用“好于预期”去激励市场信心,而我们中国,明明经济情况没有那么烂,但却经常自毁长城,而打压市场信心。
不错,中国经济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否有解?如果有解,那我们就该多在“解”上下功夫,包括“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力度”,如果这是破解中国经济困境的“大招儿”,那我们就该通过积极的进展去激励市场,同时把破解困境的作为不断向市场传达,做出耐心、客观、符合经济原理,以及辩证唯物的解释。多解释,甚至是不断而耐心地解释,才会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才会让全社会更多力量和资源涌向中央希望的方向。
我认为,不能仅仅指望多发一两个中央文件或一两篇“权威人士问答”就算管理市场预期了,那样的话,“半夜鸡叫”如何停止?我们需要耐心、需要专业、需要不间断地调适全社会预期。有一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它不仅适合企业管理,同样适合国家经济管理。大政方针制定出来之后,关键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于“细节”。说实话,我们的政府一定学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管理,这恐怕也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管理适应新时代”的应有之意。
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讲究的是“以官为本位,然后一呼百应”,所以那个时代的中央文件特别管用。但市场经济时代不是这样了,思想认识多样化了,传统意义上的“权威性”实际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里,无论是谁,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是不是可以仅凭传统方式?如果传统方式管用,那为什么“权威人士”的谈话会被如此大肆地“负面解读”?“权威人士”是否愿意看到这样的“负面解读”?所以,“权威人士们”要有耐心、要有专业水平、要学会细致入微地做好“预期管理”。任何生硬、粗糙、瑕疵最后都可能让我们的事业付出巨大代价。
社会成本和代价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往往仅仅体现于社会心理层面,往往是无法用金钱量度的。我们应当意识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没有注意社会心理变化给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现在我们应当实实在在地看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股票市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谈股色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投资者毅然决然地退出而不归?为什么中国股市这个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中央希望用它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像今天这般不给力?这实际是社会心理一次次被恶意伤害之后,市场恶性循环的集中体现。
需要转变了。政府经济管理方式,不只是“放权”那样简单,而更重要的是“放权之后如何管”?现在不好的迹象是“懒政、怠政”,中央已经注意,开始通过巡视一线督战。但未来会不会变成简单粗暴?那麻烦就更大了,负面效应会更加剧烈。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门“我们尚未真正学会的本领”。至少“勤政、耐政、细政、宣政”应当是中国下一步的努力目标。
2016-05-11 0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