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股市缺乏思辨能力
1、 中国的历史最讲求“辩证思维”,无论是中庸,还是中医诊病,或是我们曾经长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奉,但在中国在经济领域,辩证思维能力已如昨日黄花。曾经和一位经济大家聊天,他说他最反对辩证法,辩证法简直就是“搅混水”的诡辩,而且他绝不相信中医,视中医为巫术。就是这个人,后来居然还担任了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委员。或许,正是因为长期“经济绝对主义”,让我们的股票市场的分析师、投资者严重缺失正确的思辨能力,而使得极致化、教条化的认知占据绝对上风,这恐怕也是中国股市历来大起大落的关键因素之一。
2、 实际上,真正的投资大家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信奉者。梁恒,“金融大鳄”索罗斯多年的助理。有一次和他聊天,我问:索罗斯先生平时读什么书?梁说:什么也不读,他最喜欢的事情是去各个国家和各式各样的人聊天,从中获取一些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重要信息”,当然也会读一些研究报告。我继续问:索罗斯先生的床头、书桌上就没有什么书籍?梁说:那倒也不是,索罗斯床头永远放着一套马克思的哲学著作。我恍然大悟,难怪许多人认为,索罗斯实际是个哲学家。实际上,索罗斯的“反射性理论”所表达的,其实就是市场变化过程中的“多空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
3、 国人尽知的沃伦·巴菲特其实也是深得“辩证唯物主义精髓”的哲学大家。比如,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句脍炙投资界的名言,不恰恰是典型的辩证思维逻辑?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在人人恐慌的情况下,巴菲特开始贪婪。他静静地坐在办公室,把所有受灾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全部暴露出来的、真实的财务报表拿来认真阅读,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唯物精神,最后他拒绝了所罗门兄弟、拒绝了美林,而单等高盛上门求援。高盛上门了,巴菲特开门见山:你需要多少?给我多少回报?50亿美元投资不到一分钟成交。
4、 在整个危机过程中,巴菲特大手笔现金收购,从而为其投资者赚取了非常可观的利润。如此的英明源自哪里?当然是一贯地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指导投资。但那个时候,中国有几个人理解巴菲特?又一次做节目,就谈危机当中巴菲特的投资,过程中,一位中国投资界耳熟能详的人物断言:一生荣耀的巴菲特,这次很可能败走麦城。我听后笑笑说:巴菲特的投资对象你了解多少?巴菲特了解多少?哈哈哈哈,这就是差距,巨大的差异。而我们股票市场每天都在和这样的差异打交道。
5、 不是吗?有多少分析师、牛人,误读“权威人士”的有多少?无视全貌,无视整体而断章取义、甚至断章取“词儿”地去解读。这样的事情少吗?比如,针对货币政策,周小川确实说过当下执行的是“稳健略偏宽松”,但有谁注意到“稳健是一个中性区域”的表述?有谁注意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关于“未来货币政策要为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一个‘中性适度’货币环境”的提法?正因如此,那边权威人士一强调“让稳健货币政策真正稳健”、“不搞强刺激”、“去杠杆”,这边立即就是“货币政策大转变”,“收紧货币”、“宽松周期结束”等等等等——极致性的说法。
6、 还有,一些人永远把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立起来,而且舆论场特别大。这意味着什么?这说明中国经济的主流舆论已经被“偏执狂”、被“绝对思维”者、或者说“完全不具备辩证思维能力”的人控制。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舆论决定预期,预期不仅决定价格走向,同时也决定经济走向。所以,不要小瞧“说”,一句误读会让经济付出极大代价。比如,市场权威人士对中央权威人士的误读,已经导致上万亿元的股市市值蒸发,又一次挫伤投资者信心,这不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吗?
7、 实际上,敌对势力非常懂得“量变到质变”,所以它们的耐心超乎寻常。一次一次“磨”,遇到机会就“功”,尽管表面上它们一次一次被击败,但早晚有一天量变导致质变。所以,防微杜渐是必须的,但很遗憾,我们这方面的功夫下得远远不够。
2016-05-16 22: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