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与2011年的解释已经完全不同,对于稳健货币政策现在的归属区间应当属于中性范畴。从今天央行给出的解释看,尽管4月份的货币数据降幅较大,但那是特殊原因作用的结果,而总体看,中国货币政策并未离开“稳健”区间,依然属于“中性适度”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行长周小川对稳健货币政策有过两次公开解释。第一次是2011年“两会”的记者见面会上,当时周小川告诉我们,历史上中国央行曾经长时间使用稳健货币政策的提法,但具体执行过程中,稳健货币政策既执行过紧缩、也执行过宽松,还执行过中性。所以,当时给人的理解是,稳健货币政策只是个“说法”,而不代表任何明确的货币政策指向。实际上,那个时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经转向紧缩,法定存准率和利率都开始进入快速上升的通道。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阴影,市场对稳健货币政策的理解多种多样,而生怕“在稳健名义下执行紧缩”。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稳健名义下执行紧缩货币政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2016年3月12日,同样是“两会”记者见面会,周小川介绍了货币政策的5级强度: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从紧。由此可见,当下的稳健货币政策已经被置于中性范畴,而不再是过去的“没谱状态”。
周小川还说:“每个表述方式都代表着一个区间,有一个范围,中间的台阶还是比较大的。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处在稳健的区间内”。他说:“目前中国经济有下行的压力,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较多,所以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货币政策的表述是‘灵活适度’,我在上海记者会上也说过目前的货币政策处于‘稳健略偏宽松’的状态,这也是符合从2015年到目前的实际状况的。当然,货币政策历来是动态调整的,根据经济形势实时地、动态地进行调整,这就是‘适度’的含义。”
这席话讲得已经十分明确:第一,稳健货币政策属于“中性区间”,既然是区间就是可以在“中性”前提下进行预调、微调;第二,具体是略偏宽松一点,还是略偏收紧一点,还是保持不变,要依据国内经济的具体需要具体安排,这就是所谓“适度”的内涵。两条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中性适度”,而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强调:未来中国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适度”。
正因如此,我不敢相信中央银行会在此时此刻执行“紧缩货币政策”。但我们同时注意到,如果不是央行给出“正解”,4月份货币数据的大幅回落一般人确实难以理解。所以,中央银行对社会、与市场的沟通极其重要。但我认为,这次解释还是“晚了”,能不能数据出台的同时给出解释?这样是不是可以更好地避免市场做出不必要的误读和过去剧烈的反应?要知道,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出台当日,各金融机构的研究人员一般是连夜解读并撰写报告,一旦发生误读,那情况会很麻烦。希望央行能够跟上市场的脚步,甚至领先半步。其实,面对4月份货币数据的异常变化,市场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央行应当心知肚明,那为什么不早点给出解释?
货币政策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周小川在G20上海财政、央行行长会议的记者见面会上明确指出: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更重要的还是考虑中国整个宏观经济的整体情况,不会过度基于外部经济或资本流动来制定我们的宏观经济体系。因此,我们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话什么意思?
我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货币政策不得不考虑“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与汇改”的压力。因为,人民币升值必须得到国内货币紧缩的配合。但现在,我们将改变以往的做法,让中国货币政策归回为国内经济总需求服务的道路,而不会因为人民币贬值、热钱逃逸而大幅拉高利率。
我认为,最近一段时期的货币政策正确率已经大大提高,所以我们对暂时而小幅的、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先不要大惊小怪,而更多地需要耐心观察才是正途。
2016-05-15 22: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