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所有汽车都不安全
Wednesday, June 22, 2016 23:54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大家买车,对汽车的安全格外重视,选车时会反反复复去比较汽车上的安全装备,比如气囊数量多不多、ESP有没有。但恕我直言,车的安全性并不像你想的那样重要,最重要的是,开车的人要讲安全。

换句话说,你挑辆安全的车,没错;但永远不要指望车去保你的命,你的命根子,永远攥在开车的人手里。

一、车祸几乎都是开车人的错

几乎所有车祸的起因,都跟人的错误行为有关。按美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统计,只有6%左右的汽车碰撞事故跟汽车故障、天气情况等有关系,其余的,都是由酒后驾车、分心驾驶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这是美国人的统计,我没看到中国的相关数字,但考虑到中国人的守法意识、驾车经验等,人为造成车祸的比例,应该比美国这样的成熟汽车社会更高。

现在的汽车还没实现自动驾驶,除了“极个别”的情况,撞了车,只能怪人没好好开。

极个别的情况是什么?比如,丰田闹过“自动加速门”,油门踏板被脚垫卡住或是油门踏板自己“犯卡”,车子没办法停下狂奔的脚步;再比如,行驶在路上,突遇雨雪大雾等恶劣天气,你没办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车子。

除了这些极其偶然的情况,剩下的车祸,都是人干的。

人在开车时,会干出什么蠢事呢?这方面,中国倒是有统计。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去年12月的全国交通安全日上,曾经列举出如下危险驾驶行为:

酒后驾驶、追逐竞驶、吸毒后驾驶、超速行驶、疲劳驾驶、超员超载、闯红灯,以及强行变更车道、强行超车、违法抢行、占道行驶、不按规定让行。

注意,中间有“以及”两个字把危险驾驶行为做了分隔。前边的那些酒驾、毒驾什么的,你可能觉得自己不会干那种事儿,但“以及”后边的,谁也不好说自己是清白的,而且,这些基本算是我们俗称的“路怒症”的表现。

按官方的说法,“路怒症”和“分心驾驶”是日常危害最大的两种驾驶行为。

所谓“路怒症”,听上去是个从西方传来的很新派的词。其实,“路怒”在中国司机中已经是个老毛病。多年以前,中国路上车辆还比较稀少,开车的都是职业司机,那个年代,道路两边常见的交通安全宣传标语中,就常能见到这一条:“不开英雄车,不开斗气车”——开斗气车,说的就是“路怒症”。

那时候路上没几辆车,开车的人都会怒;现在到处堵车,情绪自然更难控制,所以,大家开车一定要淡定,同福客栈的郭大侠说了:“世界如此美好,你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现在的人,有个毛病就是爱“刷手机”,有些人好像把魂儿暂存在手机里了,一会不看就魂不守舍。这个毛病带到开车上,就是“分心驾驶”。

别觉得看一眼手机没事儿。根据实验计算,当司机以时速40公里行驶时,从拿起手机划开密码锁,到浏览一条新信息,眼睛至少要在手机屏幕定格2秒,车辆盲驶超过20米,这个距离在驾驶中是很可怕的。

你开车肯定不光是时速40公里,而且,你看手机肯定不光是浏览一条简单的信息,有人开车还拨号打电话好不好!有人开车还发微信好不好!

开车玩儿手机只是分心驾驶的一种,只要你没有做到“马达一响,集中思想”,就会涉嫌“分心驾驶”。(鉴于现在的小汽车马达不怎么响,这个老口号可以修改为“钥匙一拧,拒绝分心”——也不对,有些车打火都不用拧钥匙了——总之还是领会意思吧)

还是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二、别迷信车的“性能”和“安全”

当然,汽车安全不能说不重要,毕竟你不作死,挡不住有人作死。在路上碰上作死的人开车,自己的车安全度高一些也是有必要的。

问题是,汽车厂商非常喜欢鼓吹自己车子性能和安全性,这可能导致车主们产生错觉,忽视开车的风险。

汽车厂商在汽车性能上特别有追求,每出一款新车,就爱吹嘘一下加速能力有多强、速度有多快,但大家是不是想过,就一款交通工具而言,现在的汽车性能已经大大过剩了。

世界卫生组织在控制车祸方面给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限速”。随着平均交通速度升高,发生碰撞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也会升高——特别是对行人、骑自行车者和骑摩托车者而言。

所以,世卫组织认为,城市里的行车速度应该低于50公里/小时。

在多数国家的交通实践中,路况极好的高速公路,最高时速也应该限定在120公里之内,超过这个时速,交通事故会有大幅上升。所以,我们看到,全球通行的高速公路限速,都在时速120公里以下。(个别国家的个别路段限速设定在130多公里。别搬出德国来抬杠,德国有自己的特殊性,而且也只是部分路段不限速,开车超速也是德国交通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时不时地就会有人问到一个问题,作为民用交通工具的汽车,为啥设计时速会超出限速这么多,动不动就能跑到时速200公里?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人认真回答过。

用于竞速比赛的车,性能追求没有止境,毕竟这属于一项体育运动,追求的就是更快更强。但作为通勤工具的民用汽车,在性能方面有这么高的追求,是不是多此一举?

汽车厂商为了体现自己的实力,制造新的卖点,所以卖力地提升和夸耀汽车性能,这是符合商业逻辑的。但过于强调汽车的性能,会不会刺激人们为了体验车子的性能而去开快车?马路上的“追逐竞驶”,是不是人们对汽车性能的过度自负而引发的危险驾驶行为?

汽车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的速度,从生理角度看,人操纵这么一个比自己奔跑速度快出好多倍的钢铁机器,反应能力难免会不大适应。你精力集中、老老实实开车还好,一旦粗心或是有意放纵,就有可能酿出事端。

性能之外,汽车厂商还爱鼓吹自己的车有多安全,但却很少有人提醒大家,目前的汽车安全技术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

千万别相信你的车固若金汤,一台车,不管看上去多结实、碰撞测试达到了什么星级,在一定的速度下发生撞击,就跟纸糊的没啥区别。你在网上肯定看到过不少车祸照片,有的车身被撞成麻花,有的车体被撕裂。为什么汽车碰撞测试最快时速只做到60多公里?意思很明白,以现在的汽车安全技术,再快的速度下发生撞击,驾乘人员不能指望车,只能听天由命了。

汽车厂商在汽车上最得意的两点:性能和安全,恰恰可能误导公众,让他们觉得可以放心地开快一些。车主一旦放松警惕,祸不远矣!

中国所谓的交通事故,美国人习惯用“accident”一词来表示。但近些年来,包括NHTSA(国家交通安全管理局)这样的政府安全机构和一些民间组织,都呼吁把这个词改用“crash”。原因在于,“accident”一词有“意外”的意思,而“crash”一词更客观些,就是指的“撞车”。

为什么呼吁停用“accident”?是因为这个词有为驾驶人犯的错误“开脱”的意思。撞车事故,绝大多数都是人为形成的,是“错误”而不能说是“意外”。

汉语中,“交通事故”一词倒是比较中性,但大家对于交通事故的认识也有偏差,也会觉得这是一种“意外”。撞车、撞人了,大家觉得是运气不好,碰上了倒霉事儿,肇事者的负疚感也不强烈。

一定要搞清楚,绝大多数的撞车事故,是由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引起的,只有遵章守法、文明开车,才能最大程度减少车祸伤亡。大家永远不要指望你的车能给你带来多大的保护,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的安全意识。

这正是:行车走马三分命,谨慎驾驶真英雄!

——————————————————————————————————

“东拉西车”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06-22 23:52:07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6623190102wusg.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