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皖鄂古驿道探幽
Tuesday, August 23, 2016 2:54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群峰叠嶂云雾缭绕的土地岭
七旬老人徒步穿越大别山

4年发现3条皖鄂古驿道

   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尤其皖鄂交界处山势险要,人迹罕至,先人们从哪里翻山越岭往返两省的?霍山境内的皖鄂古驿道,曾经商旅辐辏空前繁荣,随着现代公路的通车,古驿道被淹没在荒山野岭之中,早已不知所踪。

  今年70多岁的霍山老人马维甫徒步穿越大别山腹地,一路考证发现明清时期共有三条皖鄂古驿道,日前,记者和老人一起重走古驿道,古道的沧桑历史和神奇传说一一再现。

  东大路曾是官道

  马维甫说,1985年起,他用整整四年时间,徒步翻山走访上千人,找到上百块石碑,最终发现从霍山到湖北,曾有前明古道、西大路和东大路三条古道。

  东大路是明后期形成的,在黄石河畔有一块石碑,碑文记载:“前清从黄石河上岭出南庄,从陡岭上大王庙过河至千笠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八月修成花滩河至大王庙河崖路;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月修成黄石河大河崖路,始顺河而下。 ”这条大河崖路原貌依旧,一边是陡峭的石壁,一边是悬崖,悬崖下面就是黄石河。马维甫考证,这段路在清代还是朝廷运送银两的官道。

  西大路古道上有漫水河镇杨氏祠桥,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三条古驿道在古霍山西镇交汇,通往湖北英山。

  进山门户曾繁华

  从霍山县城取道西南,大别山在落儿岭镇变得陡峭起来,老街上一口百年老井依然甘甜,家住水井旁的老人们说,百年水井从未干涸过,见证了当年商人如织的繁华。

  78岁的熊正忠介绍,井边的老街只是一条很窄的仅容两人并行的小巷子而已,不过,这里曾是通往湖北英山等地的交通要道。湖北缺盐,霍山黑石渡有渡口,可以运盐,生意人将盐从霍山运到英山,然后从英山带其他货物过来。由于落儿岭是进山的门户,自然就成了一个驿站,一些大户人家就靠开盐庄、经营茶业以及木材生意起家。

  宁家就是这样的一户人家,至今还有“宁家半条街”的说法,如今宁家老屋已是断垣残壁,但从门头、屋檐处残留的壁画上仍能想像当年雕梁画栋的富贵。

  刘邓大军曾走古道

  记者一行从上土市镇老街出发,沿着淹没在杂草中、断断续续的石板路向中界岭迈进,这里就是皖鄂的分界岭了。

  该县关工委主任邵必贵说: “当年刘邓大军就是从黄栗杪大桥附近的这条古道进入霍山的”古道上芳草萋萋,一块块被踩得光滑如镜的石板上似乎还留有当年大军走过的痕迹。

  中界岭离上土市镇17公里,这里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也是湖北与安徽的分界线。据英山县民国九年县志记载,这里当年曾设有卡门,往来两省者必须从卡门经过,如今在上店村界岭组还能看到当时卡门的围墙。

  民间传说与古驿道地名

  据传说,古驿道沿线地名与汉王妃逃难传说密切相关。汉武帝时,衡山王反叛,怀有身孕的王妃苏氏逃难至淠河边,一只巨龟将她驼过河,后人称此地为“黑石渡”。王妃继续西逃至一处山岭产下太子,这就是“落儿岭”。

  逃命进一山坳,里面泥泞不堪,故名“烂泥坳”。王妃又躲进小庙,后被称“太子庙”。逃至皖鄂分界处的一三叉路口,天飘大雪,将军让王妃倒趿鞋,逃往天堂寨方向,故名“倒趿冲”,后当地百姓误读为“道士冲”。 (通讯员夏金华、记者 方荣刚 文)

三条古道汇西镇

——皖鄂古道探幽

        3月31日,正值烟花三月,我们越过一座座如黛的青山,跨过一条条清澈的山涧,向前迈进,继续皖鄂古道的神奇之旅。

  条条古道连皖鄂

  告别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太子庙,我们来到了土地岭,站在岭头,只见群峰叠嶂、云雾缭绕,茫茫的云海之中,究竟那条才是曾经的皖鄂古道呢?

  “其实皖鄂古道有三条”,今年70多岁的马维甫老先生肯定地说,“1985年,我为了编写漫水河区简志,用了整整四年时间,走遍了这一带的山山水水,走访了上千余人,找到上百块石碑,最终考证,自古以来从霍山到湖北分不同时期曾经有过三条古道。”

在黄石河畔有一块石碑,记载着当时黄石河大河崖路改道和维修的情况。

  马维甫是漫水河镇的退休干部,他在自己主编的漫水河区简志中,是这样记载皖鄂古道的:

  在元至明中叶时,有一条前明古道,其线路:霍山城——黑石渡——落儿岭——鹿吐石铺——田家山——良善铺——甘棠坳——西河——十家铺(今名石桥铺)——黄家湾——船仓——松林铺——杨家河——十八尖——蔡家河——乱石畈(今名太平畈)——高山铺——东界岭(英霍交界)——草盘铺。其中在鹿吐石铺、良善铺、十家铺、松林铺、高山铺和草盘铺都设有驿站。

  这条路所经河流太多,到了雨季行走非常不便。因此明中叶,就改走西大路。西大路的路线是:霍山城——黑石渡——落儿岭——鹿吐石铺——烂泥坳——六里洪——土地岭——新铺沟——滑石桥——道士冲——杨氏祠——歇马台——泡桐岭——打杵岭——漫水河——小回头岭——大回头岭——陡沙河——上土市——九龙井——深沟铺(今古佛堂)——中界岭——石头咀铺(今名石头镇,英山境内)。这条路不断维修,沿途还有石碑记载。

  到了明代后期,人们逐渐探索出一条东大路,又称英霍大道。这条路的线路是:中界岭——深沟铺——九龙井——黄栗杪——上土市——陡沙河——大回头岭——漫水河——黄石河——千笠寺——西河——白莲岩——午旗河——管驾渡——佛子岭——柳林河——霍山城。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哪条古道,当初都是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沿途还要经过许多河流,时至今日,这些古道大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我们只能从现存的一些古桥上、古树旁还能依稀看到当初的痕迹。座落在漫水河镇百合基地旁的杨氏祠桥就是其中的一座。杨氏祠桥的位置在曾经的西大路古道上,是一座单孔半圆条石拱桥,桥宽3米,总长12米,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在打杵岭上,还有一棵古老的银杏,从这棵银杏也可以找到西大路古道当初的热闹。打杵岭离漫水河镇约一公里,以前挑担的一般每走一公里左右歇一会儿,但担子是不能放下来的,就用一种特制的棍子(叫打杵)将担子撑住,称为歇一杵,因此一公里又称一杵路。银杏树正在岭头上,肩挑或过路人都喜欢在树下歇息,当时有“打一杵回头且看清河漫水”的说法。这棵树树围长5.5米,高约35米,树冠覆盖面积600平方米。1981年省林业厅已登记,并测算树岭约800年,银杏目前长势良好,年产鲜果近千公斤。

  我们走在这棵沧桑却依旧充满勃勃生机的老银杏树下,仿佛还能听见当初那些南来北往的行人在树下歇息时的欢声笑语……

  明代古寺话沧桑

  在曾经的古道旁,有很多这样的古桥和古树,它们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而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在漫水河镇万家山村,还有一个明代古寺。这座名为响水寺的古寺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这里群山围拱,清流环抱,对面有一山如龙头俯入漫水河,仿佛正在饮水。而古寺门前曾有一条大路,就是东大路古道的必经之地,正因为这样,所以寺庙内的香火一直非常旺盛。

响水寺中保留着从明代到民国各个不同时期的石碑,图为马维甫老先生(左)正在跟看管寺庙的老人探讨石碑上的文字。

  寺庙中还保留着从明代到民国各个不同时期的石碑,通过这些石碑,我们了解到古寺几百年来的风雨变迁。据碑文记载,明崇祯十年到十三年,连续三年大旱,又加上蝗虫灾和瘟疫,庙里很多僧人也都遇难了,寺庙一度冷落,到了康熙初年,九华山大师洁纯来到古寺担任主持,庙里香火又重新旺盛起来。寺庙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嘉庆十三年,当时寺庙经过扩建,有上佛殿、中佛殿、前佛殿和左包厢,共27间。1932年,有四个红军藏在庙里,后来因人告发而被害于庙下的漫水河畔大柳树下,古寺也因此被全部烧毁了。2004年,当地村民自发捐款,又重新修建了前佛殿和中佛殿。

  黄石河畔觅辙痕

  东大路是明后期逐渐形成的,在黄石河畔有一块石碑,记载着当时改道和维修的情况。碑文记载:黄石河至千笠寺路段,前清从黄石河上岭出南庄,从陡岭上大王庙过河至千笠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八月修成花滩河至大王庙河崖路;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月修成黄石河大河崖路,始顺河而下。

  这条重修的黄石河大河崖路,现在还能看到当初的原貌。这条路是修在半山腰上,一边是陡峭的石壁,一边是悬崖,悬崖下面就是美丽的黄石河。

  这一路上,我们一直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而来到黄石河,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黄石河宽广的河面和清澈的河水让人眼前一亮,而两岸的自然风光也非常美丽。

座落在漫水河镇黄石河上游、东大路古道旁的同道桥,建于清康熙五十年。此桥高4米,宽2.2米,总长12米。桥头还有两块石碑,详细记录着当时修桥的相关情况和捐款名单。其中还清楚地记载着响水寺捐银250两,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响水寺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

  一直陪同我们的马维甫老先生告诉我们,黄石河这一带曾经非常繁华,因为是交通要道,每天有很多人从这里经过,所以这里沿路都是饭店和旅社。“你看,这里曾经就有一个饭店”,马老指着路边一块空地告诉我们,“我六十年代刚参加工作时,就经常从这条路去霍山开会。那时候早上三点多钟就起来上路,走快一点,一天才能到霍山,如果走迟了,就要在路上歇一晚。当时最辛苦的还是那些挑担子的,我们经常遇到他们,最多的是挑盐的,一般都是20多人一起走。我们两手空空的,一天走下来,脚都起泡了,你想这些挑担子该多累呀。”

  黄石河这段路在清代还是朝廷重要的运送银辆的官道。当时湖北英山属安徽,所以这条路上就会经常出现运送银两的马队。据说有一次,运送银两的马匹走到黄石河时忽然走失了一匹,马队的队长吓坏了,丢了一匹马就等于少了一包银子,他一害怕就在黄石河边畏罪自杀了,当地人就把他埋在河边的山坡上,现在他的坟还在呢。

  走在黄石河边,看着两边美丽的自然风光,站在刚修好的村村通水泥路上,遥望对面山腰上的那条古道,一时间让人感慨万千。想当年,人们为了一包盐,爬山越岭,要走多少路才能到达!而如今,你看,这四通八达的路不仅到村到组,很多都直接修到了家门口!路的变迁,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而站在黄石河边,我们就像站在一扇可以看见古今交替的门前,这边是现代的水泥路,那边是石板铺成的山间古道…… (记者:夏金华)

 

2016-08-23 02:52:18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fac9d0102wtsf.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