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8月3日上午,周小川在2016年央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上部署了下半年重点工作,在谈到货币政策时周小川指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水平合理充裕,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整个表述三句话:第一句是总体表述: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当中最大的看点在于“针对性和有效性”。纵观近年来的货币政策的总体表述,前边基本不变,而变得比较多的在于后边的“增强、加强、强化或更加注重”的部分。比如,过去有一段时间强调“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而去年第四季度是“针对性、灵活性”,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变成“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它所指出的是当前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正因为“不足”,所以需要“增强”;正因为“不足”所以要“更加注重”。鉴于“针对性”是老生常谈,所以,此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效性”被纳入“应当被加强的不足”之列,这说明当下的货币政策“无效性比较强”,这当然是个大问题。这就是许多专家看到的现象——货币政策的效果边际递减,几乎没用。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专门谈到:要“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说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很大问题。很遗憾,多数专家观察到这一现象,但什么原因导致无效,大多数专家的认知我不能同意。因为,它们没有看到中国金融结构的扭曲,没有看到中国金融快速短期化,没有意识到中国金融市场拒绝生成资本,而货币投机爆炸式膨胀。
正因为这样的认知,我特别希望看到央行能在中国金融结构方向做出积极的调整。所幸,这次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就是未来货币政策整体表述的第三句话: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这说明,央行已经承认,中国金融结构的扭曲是导致社会融资成本高企的关键原因。
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在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当中指出“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因为央行发现,它们降息、降准,试图压低社会融资成本的努力效果不彰,并未有效压低社会融资成本。为什么?过去并未找到真正的原因,而现在已经意识到:这是中国金融结构出了问题,所以要“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我认为,央行所致“融资结构”问题,应当指的是“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比例关系问题,而“信贷结构”应当指的是“不同期限贷款”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不错,这正是我们一直不断呼吁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照规范的经济学定义,把一年期作为分水岭,一年以上成为“资本品”、以下为“货币市场产品”看待,那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中国金融市场资本品越来越少,而货币市场产品却越来越多,这预示着中国金融市场更加偏重货币投机,而忽视了实体经济最为需要的资本。这不是一个重大的扭曲吗?这样的金融市场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吗?
所以我们一直主张:立即制止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因为导致金融短期化的一切机制都是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根源。现在我们需要中国金融从新“脱虚向实”,那要不要铲除导致中国金融短期化的金融机制?当然需要。我认为,这是中国金融改革需要从新梳理的重要前提和原则。换句话说,要扭转中国金融机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关键在于从新梳理金融机制,去除金融短期化的土壤。
另外我认为,中国经济舆论再次呈现出“怪相”。明明“通过转变金融结构实现降低融资成本”是未来货币政策最大的看点,但偏偏舆论却集中于“保持流动性水平合理充裕”等根本“不是新闻的新闻”。
2016-08-04 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