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贫困村里的股份制故事
六安新闻网
“这个周末,我们金竹坪旅游公司又接待了一批旅游团,带着游客们‘玩透’了乡村风光,帮着贫困户‘销空’了家中土特产,还让原本的贫困村在假日里实现了集体经济新突破。”
一个村,几百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只够修上几公里水泥路,如何实现全村脱贫致富?位于大别山深处的霍山县趟出了一条扶贫的新路子:以贫困行政村为单元、以产业扶贫为动力、以股份制企业为媒介,整合扶贫资金、调动各方力量、攻克贫困瓶颈,实现整村“翻身式”脱贫。现如今,这一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乡村旅游、光伏发电、土地流转等各项扶贫领域……
贫困村里的股东大会
3月末,霍山县太阳乡金竹坪村部二楼的会议室里格外热闹,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股东大会”吸引了全村人的目光。由每个村民组举荐出的村民代表“化身”公司股东走进会议室,为即将成立的扶贫旅游公司出谋划策。
太阳乡金竹坪村坐落于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北麓,在册贫困户125户425人,作为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却“无人打理”的贫困村,年初,该村计划以全村集体固定资产300万元注册,在六安市率先成立首家村级旅游扶贫公司。
怎样才能更好地打理公司?谁负责监控资金?对于“掌管”整个公司的代表而言,他们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次接触,但直到坐进会议室,讨论起公司成立问题时,却丝毫不含糊:“我推荐党支部副书记为法定代表,他对公司情况比较了解,而且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管理公司”、“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要成立一个办公室,管好公司的日常琐事”……就这样在既紧张又有序的氛围中,公司投票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董事会,公司章程也跃然而出。
“在贫困村里成立旅游公司最主要是用于扶贫,”太阳乡分管扶贫的副书记许刚介绍道,“都说产业扶贫是不错的选择,但具体要怎么做,是村民自主经营还是公司化经营?我们乡选择了后者,因为公司化经营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让产业扶贫更有效率。”现在,扶贫旅游公司已对村里的所有农家乐进行统一管理,从中抽取10%的收益用于补助贫困户,并引导农家乐与贫困户签订农产品采购协议,对土特产进行升级包装。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公司已与5户贫困户签约,户均增收达6000元。
集体电站打造“造血扶贫”
“太阳出来啦,趁着晴天,让这些‘小家伙们’赶紧晒晒太阳,扶贫资金就有着落了。”11月初,天刚一放晴,下符桥镇庙岗集村第一书记周保龙就赶到村里新建的光伏电站,查看电站发电情况。今年6月,投资近90万元的霍山县第一个村级光伏电站在下符桥镇庙岗集村建设完工,9月27日,该电站已正式并网发电。
“一千个贫困户有一千个想法”,作为当下最“划算”的扶贫办法,光伏电站在建立之初可让下符桥的镇村干部们伤透了脑筋,“一开始是打算在贫困户的屋顶装光伏电板,让贫困户直接受益,可调查一圈下来,有的贫困户不愿意,怕破坏了自家风水;有的贫困户想装,家里的土房却承受不住;有些贫困户倒是积极响应,却对电板的安装、护理一窍不通……”最终,大家摸索来、商议去,只能咬咬牙由村里来建。
电站建成了,预计年收益能达10万余元,可这么多的资金是“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敢管。“我们只能将计就计成立一个公司、注册一个三资账号,钱由镇里的三资管理中心直接打入贫困户的一卡通。”据宋保龙介绍,电站收益作为村集体资金发放给贫困户,最大的好处在于“造血扶贫”,即贫困户不再直接获得资金,而是通过发展产业获取资金奖励,光伏电站因此变成了一台“动力机”,形成激励机制,鼓励全村贫困户靠双手脱贫致富。
“刚刚我们利用发电的钱为光伏电站买了保险,这下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会打坏光伏电板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验收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项目,并将过冬所需的棉衣、棉鞋给政策兜底的贫困户送去。”村里有扶贫电站,镇村干部的心定了,无论“阴晴圆缺”,脱贫是迟早的事。
贫困户带着土地做股东
“一口气收了八年的租金,接下来就等着按毛果收成比例拿分红了,日子会一天天越变越好的!”作为但家庙镇观音岩村的低保贫困户,熊先圣先前的生活可谓是如牛负重、一贫如洗:“妻子因左腿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兄长因脑部疾病常年吃药,十余岁的女儿正当需要花钱读书的年纪……”。直到村里引进了金马公司发展油茶,他通过流转土地获得1万元收入的同时,转身变成 “股东”拿得分红,彻底走出了穷苦的“阴霾”。
在观音岩村,像熊先圣这样通过荒地流转“摘穷帽”的贫困户共33户95人,截止2016年底,就有7户28人得偿所愿。自2012年起,该村便因地制宜地开展招商引资,利用本村闲置土地多的优势,引进金马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东之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高产油茶项目。多年来,该村流转了近15000亩、涉及19个村民组的荒山荒地。“公司给予农户林地承包经营权租金每亩50元,一次性支付八年租金,八年后按毛果收益的16%给农户分红。”但家庙镇分管扶贫的副镇长陈宪荣详细解释道,“若是八年后油茶效益低,公司则支付每亩每年120元作为当年林地租金,当然这是最后的办法。”
卖了“相依为命”的土地,贫困户又该何去何从?该村与企业签下“契约”,流转土地的同时必须附带企业用工“倾斜”等相关条陈,村里的贫困户陈克霞就是这项“承诺”的受益者。由于丈夫车祸身亡,陈克霞瞬间失去了经济来源,村委会知晓后,将其领进了金马公司、东芝源公司的油茶基地,公司第一时间给她安排了除草施肥的“轻巧活”。每工日50元,每月最低务工二十天,仅在油茶基地里一年最低就能拿到8000元,陈克霞终于再次见到了生活的曙光。“现在在村里,公司的油茶基地就是个“宝”,不能出门的老弱病残都指靠它过活,如今已容纳贫困户60多户,150余人。待到油茶果实累累时,采摘、运输、加工、销售等用工的职位会越来越多,收益也越来越大……”看着日渐富裕的小山村,陈宪荣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