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刘晓波
刘晓波(1955年12月28日-)中国作家、文学评论家、人权活动家、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独立中文笔会 第二届及第三届会长、《民主中国》网刊主编,曾经参与六四运动,后被捕入狱,出狱后著书立说呼吁政治改革,以非暴力方式争取基本人权。2008年,刘晓波 因起草《零八宪章》 ,再次被捕入狱。
2010年,刘晓波获得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第一位获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人认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是第 一位,但他获奖时的身分是无国籍),是继德国的卡尔·冯·奥西茨基(1935年)、缅甸的昂山素季(1991年)后第三位在监禁中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的人。
早年
1955年12月28日,刘晓波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长春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东北师范大学教师,1962年进入东北师大附小学习,毕业后 进入东北师大附中学习。1969年,随父母下乡到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大石寨公社。1974年7月,高中毕业后作为知识青年被送到吉林省农安 县三岗公社插队当农民。1976年11月,被长春市建筑公司招为工人。
1977年,刘晓波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次年与六位同学组成“赤子心”诗社,198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作硕士研究生。 1984年4月,在《国际关系学院学报》上发表处女作《论艺术直觉》,后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论庄子》,同年获文学硕士毕业,留在该系任教,并继续 在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美学和文学评论,其中1985年6月和8月先后发表的《一种新的审美思潮》和《无法回避的反思──从几部有关知识分子的小说谈起》, 支持具有叛逆精神的“新潮文学”,批判当时提倡忍辱负重精神的主流文学作品而初露锋芒,被作为后来引起文坛震撼的“刘晓波现象”开端。
198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新时期十年文学讨论会”,刘晓波到场以《新时期文学面临危机》为题即兴发言,以中国“五四文学”和西方现 代派文学为参照,使用当时被认为惊世骇俗的语言批评受到普遍肯定的“新时期文学”主流,并概括为整个中国文化和知识界的问题:“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民族惰 性比一般大众更深更厚!”“中国作家仍然缺乏个性意识。这种无个性的深层就是生命力的枯萎、生命力的理性化、教条化,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以理性束缚感性 生命,以道德规范框架个性意识的自由发展”;“不打破传统,不像五四时期那样彻底否定传统的古典文化,不摆脱理性化教条化的束缚,便摆脱不了危机。”10 月初其发言由《深圳青年报》整理发表,国内外报刊纷纷转载,引起了更大轰动,被称为 “文坛黑马”。同月,又发表《与李泽厚对话——感性·个人·我的选择》,其作品由此从文学评论发展到思想文化批判层面。同年,刘晓波成为北师大中文系文艺 理论博士研究生,并连续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学、美学和思想评论文章。1987年,发表首部著作及成名作《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
1988年,创刊不久的文学评论双月刊《百家》第2期开辟了“第一百零一家”专栏,发表刘晓波的《论孤独》和其他几位青年学者讨论“刘晓波现象”的论文。 同年6月,刘晓波发表博士论文《审美与人的自由》,其论文答辩会在数百学生自发旁听下,获得由九位著名文学评论家、美学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成为 文学博士,并应聘为该系讲师。
1988年8月至11月,刘晓波应邀赴挪威奥斯陆大学作访问学者,讲授中国当代文学;1988年12月至1989年2月,应邀赴美国夏威夷大学作访问学 者,讲授中国哲学、中国当代政治与知识分子,并进行该专题的研究;1989年3月至5月,应邀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后因北京发生学生运动回国而 中断。
参与民主、人权运动
1989年4月15日,因“八六学潮”被迫辞职的中共原总书记胡耀邦去世,北京及全国高校学生相继举办悼念活动,随后发展成大规模街头抗议运动,当时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的刘晓波也随即响应,参与海外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声援活动。
4月20日,香港《明报》报道《胡平、刘晓波、陈军等十人共同发表“改革建言”促中共反省纠正错误》:“对大陆目前的学运表示关注”,要求“重新审 查……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和“1987年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的有关问题”,“修改宪法”,取消“四项基本原则”,加入保障基本人权的条款,开 放民间报刊,禁止因言定罪,真正实行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
4月22日,刘晓波在《世界日报》发表《胡耀邦逝世现象的省思》,提出:“抛弃寻找开明君主的改革模式,而尝试着走一条从制度上改造中国的道路”,“如果 大陆的大学生们和那些追求民主的知识分子们,能在公开支持党内开明派的同时,也公开支援魏京生等人和海外的《中国之春》,肯定会加快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同日起草《致中国大学生的公开信》,提出七条如何开展学生运动的建议,与海外民运团体“中国民主团结联盟”(简称“民联”)主席胡平共十位中国留学生、学 者联署发表并转发到国内。随后,刘晓波中断到1990年才回国的计划,于4月26日离开美国,27日回到北京,并立即参与学运活动,向“北京师范大学学生 自治会”转交了他与民联首任主席、新建“中国民主党”主席王炳章等留学生、学者的捐款数千元美金和万余元人民币。
…
统计信息 : 1 帖子 || 97 阅读次数
Post by 无为
2014-03-08 02: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