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吴大澂:学者型官僚的“古玩救国”
Wednesday, August 27, 2014 2:54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吴大澂:学者型官僚的“古玩救国”


作者:金满楼


话说甲午战争后期,素有文化名流之称的湖南巡抚吴大澂率湘军出战,结果却是丧师丧地,大败而归。回到任所后,吴大澂不免羞愧难当,尤其听说马关和谈失利、中国将要赔款两亿两白银的消息后,更是如坐针毡,寝食难安。


思来想去,吴大澂最终给顶头上司、湖广总督张之洞发去一电报,其中称:“倭寇索款太巨,令人痛恨!如今国用不足,为臣者理应毁家纾难,以救危亡。大澂历年薪俸所得,皆用于购买古器,现拟以古铜器百种、古玉器百种、古镜五十圆、古瓷器五十种、古砖瓦百种、古泥封百种、书画百种、古泉币千三百种、古铜印千三百种,共计三千两百种,抵予日本,请减去赔款二十分之一”,云云。


电报发出后,张之洞未加理会。等了十天后,心急如焚却又不知内情的吴大澂随后又发电报和信函各一,以明心迹。这次,忍无可忍的张总督派专人送复信到湖南,其中严厉训斥道:阁下毁家纾难,忠悃可佩,但“以古器文玩抵军费”,未免“事太奇创!”要知道,倭奴好兵好利,岂好古哉?再者,阁下所藏虽富虽精,但估值也不过十万两白银,现提出抵扣赔款二十分之一,即作价一千万两,岂不荒唐?阁下之提议,敝人实在不敢代奏,以免为“世人所讥、倭人所笑”;如阁下一定要这么干,那就请与合肥(即李鸿章)自行电商,我不予闻。信件最末,张之洞半劝告半警告地说,如今非常时期,劝阁下还是不要再做“新奇文章”,“总以定静为宜”,拙见如此,采纳与否,悉听尊便。


张之洞的大光其火并非没有原因。客观的说,吴大澂的为官处事确实有些迂腐书生气,而这与他的“清流党”出身不无关系。早在光绪初年,京师即盛传“李鸿藻为青牛头,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角,陈宝琛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其余牛皮、牛毛甚多”的说法,这些出身翰林的
词臣直言敢谏,封奏联翩,一时号为“清流党”。作为其中的一员,吴大澂虽不如“两张”(

张佩纶、张之洞)锋芒毕露,但也曾崭露头角,风光一时。



书生议政固无不可,但最终还须实务考验。不幸的是,在之后的中法战争中,风头最健的张佩纶受命福建海疆,结果却是马失前蹄,惨败而归。受此牵连,朝中“清流党”一时折戟沉沙,陷于低潮。在此期间,时为通政使司通政使的吴大澂也曾受命会办北洋事宜,张之洞则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两人涉险过关,继而成为名重一时的封疆大吏。

中法之战时,湘军前辈曾国荃曾有一戏言:“先去先败,后去后败,同去同败,不去不败”。总而言之,一个“败”字,张佩纶即为前车之鉴。不过,吴大澂似乎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在甲午年间,全国督抚官员不下二三十人而无人敢于前赴敌阵,唯独吴大澂一人挺身而出,不失书生本色。同属湘系、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其在受命钦差大臣并节制关内外防剿各军后却屡以病辞,不肯应命;到达京津后,又队不齐,械不备等理由再三推诿,迟迟不肯出关。刘坤一之作为,无非“不去不败”之故智,在其映照下,吴大澂的“奉命出关、立即启行”无疑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书生毕竟是书生,他不是军事家,更不是上阵杀敌的将领。吴大澂领着数万大军奔赴前敌后,朝中言官、给事中余联沅也曾警告清廷决策者说,“吴大澂未经战阵,以虚骄之气,做夸大之词,请加训诫”;御史安维峻也说,吴大澂并无军事经验,恐手下将领不听约束,但这些谏议均未引起清廷乃至吴大澂的重视。

清廷委派吴大澂为“东征军务”帮办并率老湘军出关作战,原因可能是吴之前曾在东北编练过东北防军(即后来的靖边军)并处理过边境事务(与俄国人打过交道),但这一切与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还差之甚远。事实上,吴大澂为人称道的既非军事,也非政务,而在于金石考古、书法字画等文化方面,其中尤以篆书及古文字考释最为著名。



 


如此,
吴大澂实为学者型官僚,倘若天下太平无事,自可亦学亦官,安安稳稳地终其一生。但生逢乱世,历史给吴大澂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让他这样一个对现代战争毫无经验的文官统兵作战,此举不啻于舍长用短、驱羊就虎,结局可想而知。相比而言,同样出身清流的张之洞则要老练镇定许多,他虽然也一心主战,却决不贸然请战。


事后,
吴大澂被撤去帮办军务,赴京听候议处。看在“愤然请缨”的份上,清廷只将之革职留任而未予深究,吴仍回湖南做他的巡抚。奉旨后,吴大澂赶紧上书谢恩,其中承认自己“一介书生,未经战阵”,只因“倭寇猖狂,迫于忠愤”而“不自量力,愿效驱驰”;如今朝廷格外施恩,曲予保全,自己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勉力“补过尽忠”,以求报于将来。


光表态还不行,得拿出实际行动。《马关条约》签订后,深知闯了大祸的吴大澂也确实为之焦灼万分,他觉得自己身为昔日的前敌统帅、而今的“败军之将”,应该为战争的失败承担一份责任,即便忍痛割爱,亦在所不惜。由此,才有了前文的戏剧性一幕。只是,吴大澂的赤字之心固然可敬可佩,但国与国之间的争夺并非儿戏,其“古玩救国”的想法不失为一片赤诚,但未免有些天真过人了。

甲午事毕后,在言官们的不断弹劾下,清廷最终将吴大澂彻底革职。戊戌年中,仍存“复官”念头的吴大澂被清廷宣布“永不叙用”。至此,吴大澂官途尽断,4年后郁郁而终,年仅68岁。(首刊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更多,请点击链接: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6月出版)

     

2014-08-27 02:52:04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99d90102v0pr.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