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异域小札之廿一
◆蔡斯(在华外企资深白领、《日本新华侨报》专栏作者)
第一次去牛津,是深秋时节。天色阴阴沉沉,飘着毛毛细雨,加上周日大街上特有的宁静,这一切与牛津古色古香的中世纪建筑一起,构成了美妙的唱和!牛津的很多建筑都是以修道院式的建筑来设计的,因为中世纪时学术是教会的专利。尽管几百年来不断变迁,庭院却都还融合了许多原有的特色。由于是修道院的模样,让人禁不住想起了中国大地上那些寂寞和荒凉的古庙,思古情怀油然而生。
牛津众多建筑中,Bodleian
(博德利)图书馆是不可不去的。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建于1602年,凡英国出版的图书,都会送一本到这里保存!而当时我的书包里,正放着一本牛津校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它是我最喜爱的一本小说。《围城》是1947年上海初版,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解放后就没在国内重印过。直到1980年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发国内第一版,我手上那本是1991年9月1日购入的第四版,当时定价3.55元!买书那天,正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开学日。
驻足图书馆前,我久久不愿离去,眼前仿佛出现了钱钟书先生与夫人杨绛在图书馆里苦读,玩着比赛读书游戏的令人羡慕的一幕。钱先生说过:“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许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
这句话对我影响颇深,喜欢的书,我一般是会重读多遍的,比如《围城》。
1935年,钱钟书先生以第一名成绩(87.95分,为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留学。他的学术造诣是毋庸置疑的,而更令人羡慕的是他的爱情与婚姻。
《围城》里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一句话,是“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我常常想,在先生这么幸福的婚姻里,他又何以有这样的领悟呢?曾读过不少他们夫妻两人在牛津的小故事,比如有一则是说,先生习惯早睡早起,杨绛却晚睡晚起。在牛津留学的第一天早晨,钱先生烤面包,热牛奶,煮鸡蛋,冲红茶,用托盘直端到妻子床头,从此早餐便是钱钟书先生负责照顾她的固定节目,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老得不能动时。难道,就是这些平淡的坚持,渗透了年月,坚固了城墙?
杨绛先生是这样回忆他们的精神生活的:“我们文学上的‘交流’是我们友谊的基础。彼此有心得,交流是乐事、趣事。钟书不是大诗人,但评论诗与文都专长。他知道我死心眼,爱先读原著,有了自己的看法,再读别人的评论或介绍。他读到好书,知道我会喜欢的,就让我也读。”
红袖添香,秉烛夜读,这是多少天底下爱文字的痴男怨女的梦想啊!而我少女时代的那个梦中情人,常常也在我们中学的图书馆里“偶遇”,但却与我在某个转角阴差阳错了。我来牛津的前几天,接到他的来信,说是要离婚了,但我也已为人妻。我们到现在仍然会互相推荐书单,每每在他书橱上看到我的荐书,我仍然会心头一热。这就是不可能完美的人生吧。
“围城”的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围城》一书充满东方智慧,文采飞扬,对社会的观察力透书背,未获诺贝尔奖真是一大遗憾。
再回头看看拥有9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培养了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3位总统和首相,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2位红衣主教,影响着整个世界。有意思的是牛津的官方宣传资料中几乎看不到这些,对学术对真理的追求让她不畏惧也不追逐名利。
如此看来,钱先生杨先生学术和人生的造化,与此地大有共通之处呢!■
2014-08-19 18: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