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一老外朋友和我爸岁数相仿,他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住过的温哥华西区的独立住宅。
那时,他和他老伴用14万加元买下了这套房子。1984年,因为退休了,岁数大了,二人决定卖掉房子,花了14万加元买了市区海边的二卧室公寓。
结果,到了2014年,那套曾经价值14万加元的房子已经升值到200多万,而曾经同一价格的海景公寓升到70万。
西方老年人大多重复这一条人生轨迹——年轻时买不起房子,所以租住公寓;后来成家立业,家里添了人口,于是买独立住宅;再后来岁数大了,儿女离家,自己没精力除草修屋,觉得还是住公寓省心,于是又卖掉大房子去买市区的公寓。
但是说到后悔不后悔,这老外压根没有像中国朋友那样替他们叫亏。游离在中西文化之间,我既很理解为何中国人那么在乎房子升值和合算不合算的问题,也深知老外们为何不是特别在乎——一般来说的确如此。首先,中国人生活,利益以家族为中心,而西方人生活的重心是社会;第二,西方资本主义200多年了,富裕了几代人,含着金钥匙出生,所以对于物质和财产没必要特别执著,而中国人真正没体会到赤贫生活的是85后、90后这代人开始的,穷怕了,还是要关注钱财的;第三,西方人福利好,看病养老有政府负担,中国人得了大病真是要卖房子看病,我身边就知道好几个这样的事例,还都是北京部委的干部、京沪两地名牌大学的教授。
中国那样的社会,你如果要求人们多么高尚,也是不现实的。一个游历了50多个国家的朋友说,怎么去了瑞典、芬兰、瑞士就到处是拾金不昧的,到了巴西、泰国、墨西哥就到处坑蒙拐骗的。我回答说,道德和种族不要混为一谈;道德和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