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宁浩与黄渤、徐峥等合作的黑色喜剧《疯狂的石头》在暑期档里以小博大,成为了黑马之作,不仅是让黄渤、徐峥成为葛优之后的谐星代表,且宁浩也被赞为“后六代”的代表导演,随后他的《疯狂的赛车》、《无人区》也都是备受期待的影片,而在《黄金大劫案》的较为失败的商业化尝试之后,宁浩再次携手黄渤、徐峥创作出新作《心花路放》,影片一方面延续了宁浩所熟悉的黑色喜剧的风格元素,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温情元素,使得这场原本是“一路向西”的花心之旅,折射出丝丝的温情与暖意,并以开放性的结局留下了回味的余韵。
影片在开场时便是签字同意离婚的黄渤,被死党徐峥拉上了装有道具的车,一起前往剧组送道具,并希望沿途可以见见网友、找找一夜情等,调解郁闷的心情……影片明显的在叙事框架上借鉴了好莱坞的公路片模式,在半世纪多前美国曾经出现了“垮掉的一代”,文化上他们“在路上”,而具体于电影文化则常常是以公路片的方式呈现,这类影片一般都是以男性角色为主导,旅途的目的是获得自我认知,叙事上则常常遵循着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展开。而宁浩的长处之一便在于有机的将好莱坞的类型片元素与本土的文化特色杂糅在一起,当年的《疯狂的石头》如此,这部《心花路放》也如此,最为明显的,便是在旅途的前半部分时徐峥、黄渤遇到的两个姑娘,前者是“阿凡达女郎”,代表着以《阿凡达》为主的美国文化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冲击,后者是有着一头“杀马特”特性的发廊妹,则代表着二三线城市的一些年轻人,影片把这种受冲击影响下的城镇文化通过黄渤、徐峥的“在路上”呈现出来,在搞笑、娱乐之余也在某种意义上目睹着城镇化的变迁。(袁泉扮演的女主角之一,则是代表着城市里的女文青。)
影片也采取了对比、误会、戏弄、巧合等艺术手法来带出种种的喜剧场面,比如徐峥、黄渤在去机场的路上偶遇张俪扮演的年轻漂亮的女郎,三人之间先是发生了一连串的误会,误会消解后一起前往机场,黄渤隐隐觉得对方可能也喜欢着自己,在临上飞机前犹豫已久然后决定留下来向对方表白,结果却是无意中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影片的这一段戏便融合了误会、巧合等艺术手法,既可以看出宁浩在对于喜剧类型片的掌控上的得心应手,对于观众来说更是带来了一连串的笑点,让人忍俊不禁。
而脉脉温情,则贯穿在影片的始终,给影片里的徐峥、黄渤这两位“LOSER”带来些许的温暖,也满足于大众文化的这种大团圆的文化心理(可以看出宁浩对于大众文化的熟悉),比如黄渤与徐峥的死党情,就有着一些美式青春片的影子,但又不像港式英雄片的那么悲壮悲情,而笑中有悲,悲中又含笑,又如周冬雨扮演的乡镇发廊妹与她的男朋友等,都在带给观众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丝丝的暖意。
于是,《心花路放》自然成为了这个国庆档最受关注的作品,毕竟宁浩、徐峥与黄渤的合作早在《疯狂的石头》时就已经奠定了黑色幽默的基础,这几年徐峥、黄渤在喜剧类型片路上的发展则扩大了影响力,而《心花路放》在黑色幽默之余,也融入了更多的温情,让人有笑也有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