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四十九日·祭》:自信的记忆
Thursday, December 11, 2014 20:54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文艺作品不能做市场的奴隶,对电视剧来说,就是不能仅以收视率论成败,有些题材的剧集,无论怎样都应该拍,譬如南京大屠杀,是很沉重,是很虐心,在普遍娱乐化的荧屏上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这样的剧集,我们不能缺少。


当然,也不是说有了情怀追求的剧集就必须“难看”,虽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但《四十九日·祭》就是一部“好看”的剧集,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很多人会拿来跟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作比,但剧集的编剧由严歌苓亲自操刀,她也说了,剧集的篇幅更长,比电影更贴近原著。


观剧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去年那部德国电视迷你剧《我们的父辈》,此剧从德国人的视角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在德国本土乃至全欧洲都引发了轰动效应,长久以来,我们太缺乏这样厚重的当代史电视剧作品,特别是当我们自身的苦难记忆深刻的嵌入其中时,习惯了在荧屏上找乐子的观众常常会本能的选择回避。



必须指出的是,《四十九日·祭》并没有一味的渲染苦难,而是难得的在叙事中体现出幽默感:偷看妓女洗澡的小乔治,喝酒、赌钱的“混混”神父法比,还有在大屠杀间隙难得的角色“碎嘴”,都让剧集饱蘸着生活趣味。
193712月的南京,无疑是一个人间地狱,但即使在这样苦难的环境里,生命就如同顽强的小草,在每一个缝隙中每一缕阳光里倔强的向上。


历史有高光,也有暗影,在历史的暗处,布满了民族的伤疤,不负责任的扒开伤疤,只是徒劳的增加苦痛,但好了伤疤忘了痛,就是忘记历史,用列宁的话来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厚重题材,简单的“控诉式”叙事很难真正打动普通受众的内心,而《四十九日·祭》沿着原著的路径,把中国妓女、外国神父、抵抗战士、受难民众、国民党高官、残忍的的日军指挥官、“软弱”的日军小战士,各色人等都通过一个核心场所——教堂,汇聚纠结在了一起,在这个教堂内,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种种演出,特别是身份、地位和道德水准发生剧烈冲突之时。


对于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四十九日·祭》是“缺乏”悬念的,最后的故事走向大家都心知肚明——大而化之的说,所有的严肃历史剧都是这样的(除非创作者别出心裁的不采用历史共识)——但在细节的展现上,《四十九日·祭》足够让观者动容,特别是对史实的尊重。譬如国际安全区和魏特琳女士的出场,譬如日军集体屠杀中国战俘的恶行,譬如唐生智放弃南京时面对蒋介石命令的无奈,日军中既有灭绝人性的高官,也有良心未泯的新兵;中国军民既有铁血刚毅的抵抗,也有怯懦无知的逃避,更有为了救女儿不惜当汉奸的父亲。这些历史细节一方面有比较翔实的史料佐证(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常常以此来刁难我们),另一方面则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的原貌,不是简单地脸谱化塑造。


一个自信的民族,才敢于直面自己最苦难的记忆,就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而言,《四十九日·祭》在荧屏上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让我们痛定思痛的历史记忆被搬上荧屏。


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14年12月12日

     

2014-12-11 20:52:03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8d81e20102v9sf.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