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买大众车还是买丰田车?
Tuesday, December 16, 2014 3:27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车,对于车主有可能是心肝宝贝,但对于厂商来说,只是拿来赚钱的商品。

一位爱车、懂车又有点文化情怀的车主,往往在自己的车子上寄托太多的东西,比如,他觉得车如其人,车子就是自己的好伙伴;比如,他精心养护车子,就像爱护家人一样;比如,他以车会友,认为买同一种车的人情趣相投;比如,他看重车子的血统和基因,为爱车不平凡的传承而骄傲。

确实,有些车子是某大师的心血之作,或者代表着工程师团队的不凡追求,这些车堪称经典,买一辆与你朝夕相处,可以细细体会一部复杂的机器所蕴含的智慧和魅力。但,恕我直言,大多数车子生而为商品,尤其是在一个汽车公司领导人的眼里,它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它是不是能给公司带来利润。

汽车的品质,与它可以带来的利润,往往是一对矛盾。如果想从一部车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那就要压缩它的成本,成本一压缩,难免伤及车子的品质。

汽车公司热衷于追逐销量规模和利润,这是他们的本分,但如果在这方面过于狂热,则会以降低汽车的品质作为代价。所以,同一个公司、同一个品牌的同一个车型,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品质的波动,一个素以皮实著称的车型,可能在某个时期闹出一堆毛病;一个以用料做工实在著称的车型,可能会在某个时期陷入偷工减料的丑闻中。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光听汽车厂商在那里吹牛,还要看看他们正在干什么。稍稍把回顾的目光放远一点,就会知道每个品牌都会出现品质的波动,有品质上升的时期,也有品质下滑的时期——如果想买某个品牌的车,还是可以看看这个品牌近来在干什么,质量是不是在走下坡路。

丰田向来行事谨慎,曾经被人笑称:“通过石桥前先敲击一下石桥”。这样一个企业,也会有抑制不住冲动的时候。2002年,时任丰田社长张富士夫提出一个目标:在2010年左右占据世界汽车市场15%份额——换句话说,丰田要做全球汽车销量老大。

为了抢到老大的宝座,丰田一方面开始了大干快上,在全球各地新建工厂,推出一堆新车型;一方面咬牙大降成本,要从每台车上压榨出更多的利润。

大干快上,就会有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问题。新工厂开多了,工人的素质就良莠不齐;新车开发得多了,难免就有滥竽充数的。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丰田提出的降成本的目标简直穷凶极恶。

早在1999年,张富士夫就提出利用3年的时间,把成本削减30%。众所周知,丰田素以“精益生产”著称,成本控制方面已经是接近极限,再降30%的成本,大家的感觉是,丰田要疯。

能从“丰田生产方式”再压榨出的油水十分有限,要降成本,主要的手段就是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这里边就少不了要向供应商施加压力,要求他们提供“又便宜又好”的零件。

这还不算什么,2005年,渡边捷昭接任丰田社长,又提出一个“价值创新计划(VI,Value
Innovation)”。以前省钱是要采购便宜的零部件,这次玩儿得更绝,干脆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在渡边的领导下,丰田研发部门曾经分解了一个由日本厂商制造的汽车零件,从分解后的28个组件中,认定了6个是可以被削减掉的,从而减少这个零件40%的制造成本。除了减少零件组件,丰田还开始大量使用非金属的替代材料来降低成本。

汽车确实会存在“冗余设计”,有的零部件确实是多余了,简单来说,两个螺丝能上紧的,就不用4个螺丝;能用塑料卡子固定的就不用螺丝拧。去掉“冗余”设计,就像给人减减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凡事总要留有余量,用力过猛难免就会有副作用。

两项计划确实让丰田节省了大把的钞票,汽车的竞争力也得到提升,到2008年,就提前实现了销量登顶的目标。

就在这个过程中,丰田汽车的质量问题也一点点暴露出来,召回数不断攀升。销量刚刚顶,就在2009年发生了大规模的“自动加速门”事件,各地引发大规模召回,新社长丰田章男到处赶场道歉,然后宣布丰田要“回到原点”,“15%市场份额”的目标也被取消。

就在丰田向销量王者冲锋的时候,大众也在2007年发布了一个“2018战略”——在2018年前将年销量提高到1,000万台,税前利润提高到8%以上。

日系汽车厂商在自然吸气发动机和AT、CVT变速箱技术上有明显优势,为了跟对手竞争,大众于2009年起在中国大规模布局“T+D黄金动力组合”,涡轮增压和双离合变速器都领一时风骚,大众很快在各个级别车型上取得了销量上的优势。

步子迈得大了,容易扯着蛋。大众显然是心急了一些,这个“T+D黄金动力组合”推出得有些匆忙,质量上不太靠谱,去年“D”引发了召回,而这个“T”,也因为“烧机油”陷入争议。

近两年,大众还拼命砸钱大搞平台战略的升级版——模块化平台。据说模块化平台可以节省大把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但能不能省钱还不好说,先烧了大把的钱倒是真的。这就拖累了大众的利润表现,于是,大众就宣布,在2017年之前,要节约50亿欧元的成本。

说起来,大众已经够“节约”了,起码在中国是这要。当年搞“奥林匹克计划”,就从零部件压出了3成以上的成本。成本压缩了,质量也同时被压缩,比如,一度被奉为“精品小车”的POLO,就一步步地被压缩成了“普通小车”。

速腾也是大众“节约”的一个标本,闹得沸沸扬扬的“后轴门”,起因就是“精简”后悬挂。其实,不光是速腾,这些年,大众车主最爱玩儿的游戏就是“找不同”,一批新车出来了,新车主就跟老车主共同探讨,看看又在哪些地方动了“减配”手术。

现在大众又定了减成本的新目标,想想都有些小激动,不知道他们还会从哪些地方下手。

在被销量和利润诱惑的时候,汽车厂商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沉迷于“降成本”而不能自拔,先是尝试着小打小闹,看看问题不大,就放手去干,结果就干出了大的质量问题。直到问题再也捂不住了,再满脸悔恨地表示痛改前非。丰田如此,大众如此,大多数汽车厂商都如此。

还是那句话,车主可能会把买车看成一件挺有内涵的事,但在厂商那里,就是生意。是生意,就要想多赚钱,于是馒头里就加了滑石粉,涮羊肉里掺进了鸭子肉。买谁家的车,跟买股票差不多,有人就是瞎蒙着赌,有人就愿意多了解些企业的发展情况后再定夺。如果有兴趣,也有闲功夫,在买车时除了认品牌,还是要做一些情报工作,看看厂商现在的重点是在搞什么。买品质稳定期或上升期的车子,当然是个好选择,而如果买到偷工减料期的车子,失落总是难免的。

(此文授权新浪汽车,其它媒体、自媒体勿转载、摘编)

     

2014-12-16 03:26:04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6623190102vaz7.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