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徐航
今年8月的一天,我重游了太平畈乡的月亮岭。
太平畈乡位于霍山县西南边陲,距县城86公里,是皖鄂两省三县四乡的结合部,是名震遐迩的“中国石斛之乡”。2003年7月,我应时龄75岁的李洪先生所邀,参观了月亮岭。李洪,霍山县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农学院,一直在六安工作。他退休后,在原故居月亮湾村对面的月亮岭上,投资10万元建碑林,后取名“月亮岭碑林”。当时,我见岭上岭下,建筑内外,镌刻、书写着文人雅土、诗词大家、优秀书画家所题赠的佳作,文气蒸腾,耀人眼目,深受震撼。归来,我撰写了一篇三千字的文章《陵园文化耀深山》,发表在当年7月的《皖西日报》上。稍后,此文改题为《月亮岭》,收入我和史红雨合著的《皖西漫步》一书中。
据谢邦田、杨家祥、杨从群撰写的《月亮岭碑林序》所言.上文经一报一书的推介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原省人大副主仨郑锐、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发仁,我国著名作冢鲁彦周、著名版画家张在元、著名书评家毛万宝,我省著名作家温跃渊、陈桂棣、王京隆等人,以及省、市、县书画、诗词界名家纷纷惠赠墨宝。2004年6月,皖西诗词学会、六安市书法家协会、六安市老年大学联袂在六安举办了“霍山县月亮岭碑林展”。日莅千人,赞语声声。省、市新闻媒体广为报道,六安市电视台录制了专访节目,还荣获了省电视台授予的好作品奖。
—篇文章何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不是文章写得好,而是它反映了皖西乃至江淮地区人民对“孝道”的推崇。“百善孝为先”,而月亮岭碑林的核心内蕴正是一个“孝”字。因此,文章能够得到—拍而起、应者云集的效果。
孝,古藉《尔雅·释训》注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孝的这一含义,据专家们考证,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萌发、流行,经过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演绎、阐发、强调、推广,形成了一个以“孝”为核心的完整的伦理体系。今天,“孝”仍然是中国人所认同、所追求的最能深入人心的传统道德规范。诗词名家何晓明曾说:“李洪先生是赤子、孝子。他建的这座碑林,是一项壮河山、美乡里、扬国粹、振民魂、传美德的工程,是太平盛世的一桩盛事。”作家王京隆治文《李洪的孝道》,褒扬李洪。他们都抓住了月亮岭碑林内蕴的核心。
重访月亮岭,感到碑林变得更细致、更精美了。这十多年来,李洪卖掉了六安的两处住宅,对碑林总投资30多万元,从细从精从美建设。所谓“碑林”,是指门碑、亭碑、照壁碑、独字碑和墓碑五个部分。石料一律选用黑色花岗石。碑石大小不等,长短各异,宽窄有别,林林总总,340余块,分别镶嵌在陵园建筑的各个墙面上、檐额上、廊柱上、侧背上,一部分则竖立在墓园上。
月亮岭并不高峻,东西300余米,岭上岭下,树木翠竹在微风中卷起绿色的云烟。碑林由南坡下起始,整体系仿古建筑,由大门、墓群、二贤亭、照壁、独字碑五个单元组成,大部分建筑都在岭头,突兀在蓝天下、绿浪之上。其中照壁有四,分别命名为“衡麓诗窗”、“皖西画廊”、“名家翰墨”、“墓园挽章”,内容沉实丰富。
月亮岭碑林从策划、设计到备料、施工,从作品征集、整理到刻石、安装,都是李洪一手操办。累病了,服片药,吊瓶水,拔掉针头又上山。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执着追求,终以76岁高龄,将一座普通墓园建成一座融爱国情、乡情、亲情为一炉,集诗词、书画、楹联、挽联为一体的文化陵园,为家乡的文化建设、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这是安徽独有、全国罕见之举。
李洪和夫人殷正新,育有5个女儿。李洪讲求孝道,诗礼传家,对后辈影响至深。5个女儿分别为英语高级教师、高级农艺师、医院护士长、市电信局班长等;5个女婿有两位是县、团级,两位是科局级。第三代里,也各有所长。其中大女儿面前的外孙女李寒芳,中国人大毕业后,考取北大研究生,现是新华社台港澳新闻编辑部的主任记者;四女儿面前的外孙女杨杨,北师大毕业后,又读完清华的博士后,现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某医院工作。从李洪先生身上,鲜明地反映了“父孝子贤”这一规律。
月亮岭碑林目前处在存亡兴废的关键时刻。碑林落成已经十余年了,李洪先生已经86岁高龄,家资尽献,生命即将耗完。我们不能再让他负载发展碑林的重担了,愿碑林在深山闪射着光芒,天下注目。合肥一位退休中学教师“回乡观后直言”,赋《再登月亮岭碑林见荒草萋萋有感》曰:“一年不见草深深,登上碑林感慨生。莫让明珠失光彩,千秋应有护陵人。”此诗有微词,更有希望,值得我们警醒!
现在,摆在乡、县、市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让月亮岭碑林浅尝辄止,随着年深日久湮没于草莽呢,还是投入适当资金,改扩完善,新建一些设施,使它在大别山的深山老岭、在两省三县的结合部,成为一处集纪念、游览和开展传统文化、爱国爱乡教育的美好场所!我们强烈希望是后者!
这里需明确两个问题。首先,有人可能说这是一私家陵园。我们认为私家陵园只是碑林的“起始”,李氏墓园只占碑林的一角。整个月亮岭碑林,已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平台,内容包括祖国颂歌、皖西吟咏、美好霍山、西镇文踪、红军史迹、药茶经典、地方掌故和文化传说,已经成了一座艺园,一座情园,早已超出了私家陵园的范畴。像这样以私家园林、陵园为基础、为起始,发展成为人们流连忘返公园的,全国甚多!其次,有近百位名家、名人共襄大举,惠赠佳作墨宝200宗件,其收藏和市场价值不容低估。其中如鲁彦周、张在元、刘尚泉等均已作古,墨宝更显珍贵。所有作品以及继来作品,亟需展览、收藏之处。
从月亮岭归来,我多次见李洪老先生。老先生颇康健,行走如常。他为我写一首诗曰:“置棺终弃棺,不逐千秋俗。骨灰洒林间,怡然护新绿”。见我不解,他说:“我死后骨灰不葬,洒向月亮岭树林之间。节约下丧葬费,设立一个月亮岭碑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小苹果奖’,每年奖励几位太平皈小学和初中的品学兼优学生。奖金虽微薄,但使少年们从小心里就有梦想、有奇志,长大后建设美丽的家乡。”
在如此赤诚、甘愿为家乡奉献一切的老人面前,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应珍惜、保护、建设好月亮岭碑林,使它在大别山深处永放光芒!
编者:李洪,1929年生,安徽霍山县太平畈乡人,为六安市种子公司离休干部。他情系桑梓,心系文化,年逾八旬,矢志不渝,不顾年老体迈,变卖久居的房产,投资数十万元,在先辈的墓地和家乡村民捐赠的两亩山场上独资兴修了《月亮岭碑林》,使一块普通的山场,变成了一个集诗词、楹联、传记、书画、篆刻、石雕等工艺为一体的统合性文化陵园。陵园既弘扬了当地历史文化和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又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皖西当代的人文风采,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陵园的实施,也实践了他所倡导的“留钱财不如留文化”、“文化面前人人可为,不分老少富贫”、“乡情、亲情、友情,离不开文化情”等信仰与志愿。宣传推介其示范引领作用,旨在让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文化、热爱文化、支持文化、奉献于文化,让文化启迪人们的心智,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不竭动力。
2014-12-09 2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