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豆腐村”里话今昔
如今的“豆腐村”
“门前果树成荫,屋后豆腐飘香”,这就是霍山县衡山镇永康桥生态家园的真实写照。永康桥生态家园位于县城西郊,是远近有名的豆腐村,是由永康桥村的三圣庵、曾小院和小河沿三个村民组组成,共104户,460人。可是就是这460人的“小家园”,2008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100元,其中有10多户已是百万元大户,70%的家庭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楼。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因为他们的“豆腐”,小小的豆腐怎么能产生如此大的效应呢?怀着种种疑问,在一个初春的下午,记者来到了久已闻名的永康桥村。昔日“龙须沟”
走进永康桥,一眼看去,只见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正所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好一个幽静而美丽的新农村。车子行驶在村里平坦而宽阔的水泥路上,村书记刘斌一边开车一边说:“以前这里只有一条窄窄的田埂路,一场雨下了以后,两三天都还要穿着胶靴才能出门。现在我们的水泥路可以直接通到家家户户的门口了,小轿车直接就能开进自家的院子里。”
老村委刘同权还记得,就在1984年的时候,他们这几个生产队(以前村最基层组织为生产队)还排在永康桥大队14个生产队的倒数几位,是最穷的几个生产队之一。由于茶叶和桑园都很少,光靠农业很难发展,所以一直以来,他们就靠做瓦工、木工这些小手艺挣点收入,一天的工资还不到2元,村子里最好的房子也就是砖瓦结构的小平房。他那时是货车驾驶员,一个月能拿350元,当时就算收入最高的了。刘同权感慨地说:“那时候就是一个字‘穷’呀。”
昔日的永康桥
“不仅穷而且脏”,村长接着说,“那时我们这里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一到夏天蚊蝇乱飞,大家开玩笑说是‘后有茅厕缸,前有大粪荡’,环境差得不能再差了。”
穷则思变,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1983年,村民蔡仕兵从他亲戚那里学到了做千张的手艺,第一个开始在村里做起了千张,居然每天能收入20元左右,那可是当时一天临时工工资的20倍呀。于是刘同铎、王敏等村民都相继开始了豆制品加工。这一做就做出了今天的“豆腐村”。如今他们每天光靠豆腐,每天每户纯收入都在200元以上。今日“桃花源”
村里家家都有的别墅
生活富裕了,大家就想要改变居住环境了。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其实早在2004年,永康桥村委会就开始起草报告,并做好了规划,准备建设生态家园。在生态家园建设中,他们整合实施了五大工程:实施了以“三建八改一安”为主的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区总面积8.7万平方米,涉及104户、460人。先后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完成了沼气池、垃圾中转站、卫生室的三建工程,完成了改道路、改水、改院、改厕、改浴、改圈、改厨、改电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的八改工程,家家户户安装了太阳能。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投入资金800万元,完成了5000亩农田的综合整治,实现田成方、渠成网、路村通、林成行。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投入资金20余万元,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实施了村村通工程,投入资金230余万元,完成了村内7条10公里的水泥路网建设,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大力推进农民致富工程,发展了豆制品加工产业、生猪养殖业和甘蔗、西瓜、蔬菜等种植业,初步形成了以“豆猪沼经”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通过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以往污水横流、苍蝇乱飞、垃圾遍地、饮水不卫生的脏乱差面貌,初步建成了基层组织好、产业有优势、群众素质高、村容环境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村民王敏家里,记者看到了什么是富丽堂皇!正厅摆放着一个一米多高的养鱼玻璃器皿,右手是瓷器和青铜器装饰品。王敏告诉记者,原来在县城开饭店,生意不理想,又回到家做豆腐、千张等豆制品,在豆腐坊后面喂有20头猪,这样,豆品剩渣喂猪,猪的粪便又可以制沼气,实现循环利用,一年下来年净收入在10多万元。60多岁的村民曾家胜一边做着豆腐也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老俩口一年打豆腐收入三四万,仅黄豆就要18万斤。”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明天更美好
“我们村有30多户从事豆腐和千张加工,户均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家家都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还有20多家买了小汽车呢。”谈到当地农民增收的路子,村干部如数家珍。近年来,由政府牵头,该村组织农户成立了豆制品加工业协会、西瓜种植业协会和养猪协会,完善了市场—协会—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帮助农户不仅站稳了城关的豆制品市场,还把豆腐、千张卖到了周边的英山、毛坦厂、舒城等地;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了一个年加工各类果蔬500余吨的加工厂、2个板栗加工厂和2个竹制品加工厂,还有一个工艺品预制厂正在筹建,不仅促进了当地蔬菜、甘蔗等产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为加快该村基础设施建设,镇政府充分利用国家的项目扶助,对该村的山、田、渠、林、路进行了综合整治。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资金800万元,对该村进行综合整治,新修各类渠道37438米,机耕桥5座,小型渡槽1座,机耕路12公里,道路林网25公里,封山育林3000亩,进一步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旱涝保收;利用村村通工程,镇政府每公里补贴4万元,启动了13.5公里村内水泥路建设,实现组组通水泥路、中心村庄户户通水泥路的目标,基本形成了“二纵五横”的村内水泥路网。
在小康路上奔得更快
在永康桥村,让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村民们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这里有农民自己的健身活动中心,还有一个近600平方米的篮球场正在施工中,有自己的卫生保洁员,有自己的生态家园管理委员会,会员有5人,都是由村民代表推选出来的,他们义务为村民服务,管理自己的图书室、健身中心以及环境卫生等。
在来之前我们以为永康桥村也象很多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一样,是那种整齐划一的规划布局,走近之后才发现竟然是老房子和小洋楼并存,然而这丝毫不影响整体的美感,显得很自然。村书记刘斌告诉记者说:“我们这里规划图早就设计好了,但全凭村民自愿,如果他们不愿建新房子,我们不勉强,如果想建,就进入规划区按我们设计好的几种户型盖就行了,至于老房子也可以继续保留。”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性化的设计、人性化的管理,处处充满了和谐自然。
走出豆腐村时,站在村口的规划图前,村书记刘斌满怀信心地说:“我们现在已经成立了‘豆腐协会’,豆腐已销到六安、舒城、金寨等地,并正在考虑注册商标,准备改变现有的小作坊式的订单加工为合作企业法,继续做大做强我们的‘小豆腐’。”看着眼前这片美丽的生态家园,看着自信的“领路人”,我们的心中充满了由衷的感慨和祝福,我们相信,这小小的豆腐一定还能做出大文章,这些磨豆腐的人一定还能磨出更美好的生活。(夏金华)
永康桥村以豆腐文化为主题发展乡村旅游业
衡山镇永康桥村是霍山县首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生态家园座落于永康桥村三圣庵、曾小院和小河沿三个村民组,距县城5公里,三分之二的居民从事豆腐生产,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
在生态家园建设中,整合实施了六大工程:一是实施以“三建八改一安”为主的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区总面积8.7万平方米,涉及104户,460人。先后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完成了沼气池、垃圾中转站、卫生室的三建工程,完成了改道路、改水、改院、改厕、改浴、改圈、改厨、改电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的八改工程,家家户户安装了太阳能。二是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投入资金800万元,完成了5000亩农田的综合整治,实现田成方、渠成网、路村通、林成行。三是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投入资金20余万元,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四是实施了村村工程,投入资金230余万元,完成了村内7条10公里的水泥路网建设,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五是污水处理工程,投入资金60余万元,修建了排污管道近4000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两座,污水沉淀池一座等保证生产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六是大力推进农民致富工程,发展了豆制品加工产业、生猪养殖业和甘蔗、西瓜、西瓜、蔬菜等种植业,初步形成了以“豆-猪-沼-经”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并以新农村为背景、以豆腐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业。
通过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以往污水横流、苍蝇乱飞、垃圾遍地、饮水不卫生的脏乱差面貌,初步建成了基层组织好、产业有优势、群众素质高、村容环境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基础条件,初步建成了以新农村为背景、豆腐文化为品牌的乡村旅游点。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农家乐、豆腐工艺体验等功能,下一步在豆腐餐饮开发和市场营销上作文章,做大做强这个豆腐文化主题的近郊乡村游,让更多人去体验和感受。
2014-12-23 01: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