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对高考进行改革。即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因此不少教育领域的从业者以及专家都认为,今后高中很可能将采用“走班制”进行教学。(新文化报)
高考必须改革,这几乎早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但高考究竟如何改,可能需要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不过,保证公平、最大程度地培养好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该是高考改革的基本出发点。语数外三门学科统考,其他六门学科任选三科成绩的模式,显然不太可能影响公平,但“走班制”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恐怕会有分歧。
最大的担忧,莫过于“走班制”会淡化现有固定班级制对学生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功能,甚至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会导致其纪律性的缺失。易言之,有人会担心高中“走班制”会让学生走神。
在笔者看来,这种担忧纯粹是杞人忧天。其实,基于兴趣的学习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单纯依靠严格的约束与管教,或许可以在学生“考试成绩”上看到效果,但从长远来看,真的未必。至于学生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并非只是靠单纯的时间积累,更多的是通过彼此的交流、相关活动的参与。这些,显然并非是“走班制”的缺陷。
相反,根据学科、教学层次的不同,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室流动上课,这不仅给予了学生选择的自由,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老师,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更多学生的融合,也有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责任意识的培养。对教师而言,要想赢得更多学生的选择,就必须会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所谓“教学相长”,若是学生、教师两边齐努力,自然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然,对高考改革而言,“走班制”的教学模式,充其量只是表层的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或许还应该在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多多发力。
2014-12-21 06: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