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今年上映/开拍的国产电影中,也有不少电影其“前身”是文学作品,如《万物生长》《许三观卖血记》《道士下山》等。本文带你溯源,中国电影改编的几个阶段。
【戏曲新闻】
电影作为晚近兴起的文艺作品形式,必然要从其他门类的文艺作品中汲取营养,特别是以叙事为主的故事长片,改编的渊源基本贯穿整个电影史。以中国电影为例,最早最重要的改编渊源首先是戏曲:不仅很多传统剧目成为早期国片的故事蓝本,甚至还有把完整的舞台戏曲表演一成不变摄录下来的做法——所谓中国电影的“影戏”美学特质,跟国片的戏曲渊源也不无干系;二来则是社会新闻事件的改编,首部国产故事长片《阎瑞生》就取自真实案件,这类影片在早期中国电影中也为数不少。
【银幕话本】
中国电影的兴起跟新文化运动所推动的现代中文小说的发轫基本是同一时段,所以国产故事片改编自现代中文小说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由于国民整体文化素养的制约(识字率就是硬伤),民国时期的中文小说还是主要在文化精英阶层中流转,而在目标观众中包含了贩夫走卒的国产电影,自然也不热衷于小说的直接改编——带有鲜明戏文特质的原创故事和直接改编自戏曲的银幕话本,无疑更符合制片商们的需求——从电影故事的素材来源看,戏曲剧目跟小说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小说阅读毕竟需要识文断字,不像戏文演出那样可以完全无门槛的深入乡里——即使作为市民文化消遣形式的电影,仍然是跟带有浓厚民间传奇色彩的戏文剧目的血缘关系更近,好歹都是表演艺术,移植起来也更方便。
【红色小说】
新中国建立后,红色小说的改编成为大陆电影中令人瞩目的现象,也是当时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同时期的港台电影中,由于文化工业的发展,以及读者群的急速增大,流行的小说作品开始被制片商们所青睐——譬如在1970年代就有不少武侠小说被搬上银幕,也收获了不菲的票房佳绩。相较而言,大陆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大陆电影改编的独特进路,直到随着流行文化的逐渐复苏,越来越多的通俗小说开始渐次登上大陆银幕——在此前严苛的文化环境下,一些经典传统小说也被划入另册不见天日,它们几乎是与通俗小说一起重现大陆银幕的。
【严肃文学】
在第五代导演所掀起的艺术电影浪潮中,莫言、余华、严歌苓等著名作家的名字也常常在片头字幕里闪耀,1980年代的文学热给彼时的大陆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滋养,除了大陆作家,香港作家李碧华乃至哥伦比亚文学巨擘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些境外作家的作品都成为第五代导演的拍摄蓝本。虽然当时理论界也有《丢掉戏剧的拐杖》《戏剧与电影离婚》等鼓吹电影造型语言的檄文迭出,并且得到了创作者的热烈呼应,但现在看来,1980~1990年代仍然是大陆严肃文学(戏剧叙事)和艺术电影的蜜月期,在一批优秀作家的帮衬下,大陆诞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国产电影登上世界影坛,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通俗文学】
此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呼啸而来,严肃文学自身式微,大陆电影市场开始进入井喷式的增长,国产电影的小说改编开始更多的从畅销小说、通俗文学中找寻蓝本。曾几何时,“作家电影”是一个带有鲜明知识分子趣味的印记,但随着《小时代》等影片的上映,通俗作家自编自导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并取得高额票房回报,已经将“作家电影”从狭隘艺术电影的范畴中推向了更广阔的电影工业体系中。而在网络时代,“大IP”成为电影项目开发的重要指针,在纸质出版呈现颓势的当下,越来越多拥有高点击量的网络文学也成为电影改编的优质IP资源——看下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排名,网络作家的主体地位当仁不让。
【跨文化领域】
环顾世界影坛,改编畅销书也是好莱坞的保留动作,《哈利·波特》系列的边出版边改编已然成为出版-电影界联动的文化“现象”,相较而言,国内出版(电子纸质)资源与电影的整合才刚刚开始,而漫画、电子游戏、电视剧、舞台剧等其它文化资源的电影改编也方兴未艾,相信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未来的跨文化领域融合的势头会越来越兴旺。与此同时,严肃文学改编的艺术电影虽然数量日渐稀少无法在票房榜上占据前排,但其社会效益和艺术价值显然是无法忽视的。
2015-03-17 2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