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读著名诗人龚学敏的诗作有感
著名诗人龚学敏,曾经花费整整10年的时间,从酝酿到重走长征路,边走边写,精心创作了2500余行的长篇抒情诗《长征》。此作一出,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好评如潮,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崇高地位。2005年9月19日,四川省作协于成都隆重举办了“龚学敏长诗《长征》座谈会”。在这次诗人们的盛会上,远道而来的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主编、诗人叶延滨发表了重要讲话,对《长征》进行了准确定位和极高的评价、赞誉。座谈会吸引了众多媒体和许多业内人士。继长诗《长征》、诗集《幻影》、《雪山之上的雪》之后,近年来,诗人又将目光聚焦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陆续推出系列组诗《紫禁城》。目前已写出《紫禁城》之十八:《
储秀宫:选择兰草的女人》。“方向比努力重要”。我觉得诗人在创作之前对自己将要写什么有一个明显的指向,计划性强,目的明确。沿着这条线索一路走来,诗人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古老而又崭新、历史而又现代的瑰丽画面。可以预设:诗人还将写出一系列有关紫禁城的好诗。写了前庭写后宫,写皇家后花园,然后又将目光投向紫禁城外面,在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上写恭王府、长城、圆明园遗址……假以时日,一部史诗性的鸿篇巨著又将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龚学敏老师的诗作,你会惊讶于他思维的宏伟架构和辽阔景观。我们绝大多数写诗的人们,思维呈现出点性、线性、扁平的平面的状态,龚学敏老师的思维则非同一般,他的思维呈现出立体、多维、发散的状态,他不仅形象思维能力高超,而且空间构图能力杰出,诗思能够飞扬起来,旋转起来,他是在多个点上涉笔点彩,延展诗意。你读一下《紫禁城》系列组诗还有像《九寨蓝》等诗作就会明白这一特点。态度严谨,神情冷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感情的抒发相当沉潜、节制,呈现出一种冷抒情也即“零度”抒情特征,这使他的诗作显得含蓄、蕴藉,厚重耐读而又大气磅礴。与其说是他选择了诗,不如说是诗选择了他。中国当代诗坛幸甚!他是如此贴近诗的本质属性,诗作语言极富质感,不隔不滞,灵秀、迷幻、摇曳多姿,隐喻的运用已臻化境。在许多方面他都给我们热爱诗写作的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不仅如此,他的诗意象繁富,色彩感强,极为形象、生动、可感可知。每首诗作都呈现出极强的审美效应,就像流经石上水的银白趾爪,吸引人的眼球,相当抓人。心怀大爱。诗人内心相当柔软,就像蓝色的丝绸,飞舞在他灵魂的旷野。你读一读《汶川断章》、《玉树
还是地震后的寺院》、《我想给天干的贵州写首诗》、《纪念张思德》、《一首关于中国的诗》、《2010年的春天》这些诗作就会明白这一点。
让我们来欣赏几首龚学敏老师的诗作。《端午。我是你手中那朵叫做白素贞的花儿》,(原作见龚学敏的诗博客:
写“端午”的诗可谓汗牛充栋,难以出新。学敏老师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立意新是第一个亮点。谁也不会想到诗人会将“端午”、屈原与“白素贞”联系起来,诗作以此为切入点,站在白素贞的立场衍生诗意;思想新是第二个亮点。屈原在端午成就了自己,实现了自己,而白素贞却被这一天“灭”掉了
“屈原。我是你死无葬身之地的今生,是你的悲悯,诗歌中的错别字,和懦弱。
你真的是为了成全自己的那点气节,在每一年的今天都要灭我一次吗。”这种控诉是多么有力、揪心、发人深思啊!有纵深感是另一个亮点。诗作没有停留在屈原向死而生,白素贞向生而死这一层面上,而是深入地延展、生发开去,写出了屈原和白素贞之间纠结不休的爱恨情仇、恩恩怨怨,以至于成了一个情结。就在这不可开交处,诗人的思想呈现了出来,诗作也呈现出一种纵深的辽阔的感觉。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峰回路转,别有洞天。诗作给了读者以莫大的审美愉悦。
《在阆中清初四川贡院》,诗作者选取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以一名到阆中清初四川贡院应试举子的第一人称的口气,以对“娘子”写信告知的方式还原了一段历史;诗人笔下的情景生动鲜活,线索清晰,感受真切,富有戏剧色彩,也有几分幽默;抒情呈现出一种冷色调,也即“零度”抒情特征,情节往返之间呈现出一种上升的坡度;“病”的隐喻更是寄寓了诗人的思考、矛盾和焦虑;说古是为了论今,作为读者也应当与时代联系起来读这首诗,看它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紫禁城》之十三《斋宫:洁净着的一段距离》,封建统治者在皇权的染缸里打滚,弄脏了自己以及脏腑,又在斋宫斋戒沐浴,用文明洗手用净手更衣。走在阳光底下一看,一幅油画晃动着血腥的暗红。洁净是一种距离,如何弥合这大面积的空白?我们只能带着问题前行。
诗人抚今追昔,借古喻今,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腐败问题进行了痛彻心肺的思考,认为要根除它,依然
任重而道远。
这首诗的结穴处在第4节,“上万支的蜡,被它掐去了 芯”是点睛之笔,也是神来之笔!读到这里,令人不住地叹息、心痛、惋惜、遗憾,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通向理想之路是那么遥远那么艰辛,能够有幸参加殿试,是多少人的夙愿啊!一旦步入保和殿,“注定的光芒,掩盖了所有的烛,烛的泪和她的影子”,生命,因实现了自我而大放异彩,然而,这也意味着从此与皇权纠缠在一起,受其挤压、威逼、排斥甚至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文死谏”、“武死战”,至此,进身之阶反而成了个人的宿命,到底是有幸还是不幸?诗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站在皇权的对立面,针砭其事,抒发感慨,寄托遥深。诗作艺术性强,厚重耐读,有一种极致之美。
《一首关于中国的诗》,作者在题记中深情地写道:“中国,每当你锦绣的旗帜从歌声中升起/我的泪水就禁不住潸然而下”。诗作底蕴深厚,大气、自如,感染力强,富有美学效应。感情的抒发相当节制、沉潜,避免了大话空话的高调,正因为如此才渗透进了人的心田。
《草一样名字的线装书》:
“月光,在空洞的箫中睡眠/和一枚清朝的银丝发簪”
“谁家的门前,会有一枚/那位穿着旗袍喊着我藏在线装书里的小名的/银簪”
《紫禁城》之十七
《长春宫:行走在壁上的》:
爱情是人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它为我们的人生奠基,是人生的精神基座。当一群怀揣朦胧的爱情的妙曼少女进入后宫,一脚踩上皇家的地面,遭遇皇权,双方就构成了一种双向误会。皇家的土地上岂是能生长出爱情之花的?爱情在这里成了奢侈品,自始至终是悬浮之物,被人为地搁置了起来,被悬挂了起来,就像一场雪迟迟不肯落下。活生生的人,早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就活成了一幅画,就像《红楼梦》中的人物活在故事里一样,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牢牢地钉在墙上,作壁上观。本应当在尘世大行其道的爱情,本应当使人生更加绚烂多彩、圆满幸福美好的爱情,在后宫沦为一种道具,成为一种牺牲品,如果侥幸演变成了一场爱情也会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哪有出头之日?从一场“婉约的雪”,从玉颜,直至满头飘雪,“一个恍惚的梦,挂在陌生的壁上,把可以知心的/影子凝结成话语,看着自己的树长成良木,别人的女子长成良妻”,“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一场婉约的雪要是落在宫墙外面就好了。敬佩诗作者能在《紫禁城》系列组诗中探讨女性的人生和命运。难得!
2015-03-10 0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