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没看过原著小说——大部分改编自小说的电影我都没看过原著,因为我觉得麻烦,唯一的例外是《少年派》,我觉得拍的太好了,好到我迫不及待的要知道原著写成什么样子,我甚至在看完中译本之后又找来英文原版读了一回,到现在,这两本书还在我的书柜里。有时候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得瑟一下,就像现在这样。
《万物生长》当然没《少年派》那么好,这俩不是一个级别的电影。《万物生长》在时下被搁在“青春片”这样一个国产类型里,大约就是沿着《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这样的路径所诞生的概念,至于“青春片”这个类型,其实无关艺旨,主要是一个市场概念——观众好接受,影院好排片。
几个男生的成长故事,主要时段发生在他们就读医学院期间,而他们的年龄应该也是70后。这样一来,我就很有发言权了——性别、年龄、专业都很匹配——我未就读医科,但我父亲是医科院校老师,现在我还记得,在医院工作的妈妈老是加班,没人管我,于是我爸就把我带到他的办公室里去,他一边备课(当时没有电脑,全是手写,我爸画的病理图很漂亮),我就一边在办公室里玩。我爸是病理学老师,他的办公室里有几排大柜子,整齐的码放着装满福尔马林的玻璃罐,而玻璃罐里面泡着各种人体器官,我那时好像读小学二、三年级,也不害怕,就是在里面玩,有时还会问我爸,为什么这只脚烂了,为什么这个肚子长了瘤,为什么这个人的屁股开了花……我爸总会笑眯眯的告诉我,这是病理学教学用的标本,当然要找生病的才有用。
《万物生长》里还出现过上人体解剖课的情景,这跟我记忆中的不一样。我爸那时上解剖课,要根据学生来调整授课方式,譬如护士专业的,基本都是女生,就很麻烦,一般会有学生会的干部堵在解剖室的门口,堵住呕吐不已嚎啕大哭的女学员,强制他们上完课……
还有一次我爸放教学录像,我妈又要加班(可恶的医院工作),他也把我带到了教室里,把我抱在他的膝盖上,一边看一边给学生们讲解,然后我又看到了那些病变的人体器官,以及穿着白大褂的人对那些器官不厌其烦的研究(把玩)……现在想想,那些血腥虐杀片都弱爆了,我从小看的是实打实的医学解剖教学片。
我的发小们基本都学了医,子承父业的是大多数,但我没学医,一来二去的还混成了电影边缘人,不过我历来喜欢重口味电影,尤喜恐怖片,估计跟我的医科学校成长背景就很有关系——我对血浆片的承受力就特别高。
《万物生长》看到后来,我已经跟自己的回忆完全串了,银幕上的电光幻影,加上童年时的点点滴滴,汇在一起,也混在一起。
电影里的主人公秋水经历了三个女人,最后跟谁也没在一起。我想这不重要,对直男来说,成长中必然要经历女性,但这些女性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直男总要成为大叔,成为大叔了,就淡然了。
所有小男生视角的青春爱情片都只能是悲剧,因为小男生永远不是老男人的对手。什么狗屁“纯真”,“其实小男生常常对世界心怀恶毒,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等到了老来,衣食无忧,心底从容,想问题反倒简单,反倒更纯真。国家也是这样,现在西方国家爱情观价值观回归,因为他们玩够了。”我无力反驳,只能变老。
而在变老之前,可以看看电影,看看那段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时光。
2015-04-19 08: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