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生活过多年的加拿大前往以色列的,将以色列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市容市貌、风土人情与北美大陆相比较在所难免;而国内个别网友则是将以色列和中国相比。所以比较的结果,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观点和感受,无可非议。笔者随笔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没有非要让别人一定接受不可,因为观点和感受是多元化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说以色列还达不到西方的文明水准,而你坚持认为以色列高度发达,恐怕都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而已。
举个例子说,从西方国家来以色列的,就会觉得以色列的司机开车还不够文明;而从中国来以色列,就会觉得以色列司机开车文明很多,曾有中国游客在博客中描述道:“[以色列的]司机很文明,看见行人远远地就停下来让行人先过……”
这种感受的不同,关键取决于你跟哪里相比。无独有偶,前两日看到报道,以色列刚通过法律,规定车辆在行人即将过人行道时候必须停下来礼让行人。
总之,我在以色列一周的感受是这里有很多方面和中国相似。旅游景点和商业区时常让我觉得似曾相识。
一天,我来到耶路撒冷最负盛名的一个现代化的mall(购物商城),想买一条带有很多口袋的那种裤子,英文叫“cargo
pants”。店员虽然都会说英语,但是毕竟英语没有那么精通,所以我解释了一番。女店员遗憾地说没有,但是她寸步不离地跟着我让我试试别的裤子,一会儿捧起这个,一会儿又拿起那个,极为热情。我说,我要找的是“cargo
pants”,这些都不是我要找的。她说,别的也可以试试嘛。看她那么热情,我也不好意思什么都不买,后来买了一个休闲衬衣。没想到,买了这一件衬衣,她又让我再试试别的衬衣。我斩钉截铁地说:“不必,谢谢。”
于是赶紧一闪身离开了那家商店。
这决不是个案。
在一家政府指定可以机场退税的工艺品店,遇到了更难缠的店员。我一进去,就有一女店员寸步不离地跟着我——作为顾客,恐怕没有人喜欢逛商店时候身后像影子一般跟着一个售货员,你拿起什么她就推销什么。我刚拿起一个小工艺品看看,她就顺手递给我一个购物篮子。我正要放下手中的工艺品,她马上拿出计算器,告诉我说可以给我打折。后来,索性我拿什么东西,她就顺手帮我放进我的购物篮子里。
我看到有一个耶稣圣像,大约要300多美元。太贵了,虽然爱不释手,还是放回了原处,这个店员立即拿出计算器敲给我看,说专门给我打折,只收我270多美元。我还是觉得贵,摇摇头。这可好,她是不成交绝不罢休,拿着计算器一路跟着我,强调这个折扣很好。以至于我后来不客气地说:“对不起,你已经跟我说了三遍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我不打算买。”
在店员的努力下,我的购物篮子里东西满了起来,我想把她放在我篮子里的死海泥放回去,因为我说,我不想背着死沉死沉的死海泥旅游,我可以回到酒店或在机场等候登机的时候再买。这下子,店里的老板和以色列导游都急了,纷纷说:“请支持一下我们的生意吧!我们都很不容易啊!”
听他们众人这么一说,我心想,算了,买就买吧。
过了几天,在耶路撒冷逛街时候路过一家死海泥日用品店,打算给亲友、同事等等买一些死海泥护理用品,因为死海泥的美容功效名声在外。我买了几个价格和Body
Shop产品相近的足底护理霜、身体护理霜等等。结果,这个犹太女店主三番两次让我买一瓶价格约100多美元的面霜。我解释说,不,我是给众多亲友买礼物的,这个价格超出了我的预算。于是她马上说:“那你自己用啊!”
我说,对不起,我自己从不用这些奢侈品,平时洗脸洗澡的日用品也没有超过10元钱的。于是,她使出浑身解数告诉我要懂得护理皮肤,一分钱一分货等等。为了推销,她说:“你买了这一瓶贵的,其他那些东西买二送一。”
当时略有动心,但是再一想,为了拿回家一堆买二送一的东西,需要外加一瓶100美元的面霜,何苦呢?最后,我问她:“请问,你也用这个产品吗?”
她不假思索地说:“没错!” 但是说完她就脸红了,因为她的皮肤很不好,斑斑点点,全是褶皱。这之后就没有再向我推销。
离开以色列的那一晚,在特拉维夫的机场,刚稍微低头看一看某个商店里货架上摆放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就有好几个金发碧眼的女店员过来问:“来,看一看,瞧一瞧,我们的产品很有名……”
知道这些店员盛情难却,我赶紧闪开了。
当然,决不是所有的商店都这样。但是,这样的销售方式在笔者居住或去过的西方国家的确极为罕见。如果读者认为我的描述有夸张,那么不妨亲自去以色列从南到北大街小巷各大商铺尝试一下便可见一斑。
更让我似曾相识的是在耶路撒冷一家餐厅我点菜的经历。我点的是炒素什锦,以色列的服务员端过来的是炒茼蒿。我告诉他,我没有点这个菜。他立刻就反驳说:“没错,这就是你点的!”
我有些不快,这使我想起了北京的遭遇——你明明没点那个菜,服务员上错了,但是还强词夺理说明明就是你点的——这在美国和加拿大,过去十年还一次没有遇到过。不过还好,这个服务生还是把菜端回去,重做了。再次端上来的素什锦,原来是刚才端回去的炒茼蒿再加了些蘑菇、西兰花、胡萝卜和粉条,回锅了一下。
但是,与美国与加拿大相比,以色列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消费水平。笔者曾一度怀疑是不是只有自己觉得以色列消费昂贵?结果,在网上搜索一番,有关欧美游客抱怨以色列消费之高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笔者虽然没有去过以色列的菜市场,而只是在餐厅、超市、商店、邮局、公交、旅游景点有过消费经历,总体上来说,公交、国际品牌的服装和数码产品、博物馆、旅游景点门票费用和美加不相上下,其他都要高出很多,尤其是食品。比如说,普普通通的餐厅里的炒菜米饭普遍要比加拿大高出好几元。大排档的饭菜价格赶上了加拿大餐厅里的价格。旅游区一盘蔬菜沙拉花去我20多美元,一杯果汁需要4美元。加拿大一个加元可以买到的口香糖,这里却要3.2加元。路边咖啡馆里喝咖啡、吃蛋糕、面包,算下来价格绝对超出美加。机场礼品店买小小纪念品,如冰箱磁铁、钥匙链等等,都要十美元。出租车也不便宜,感觉没开多远就要20多美元。在耶路撒冷邮局里邮寄明信片,好家伙,比加拿大往国外邮寄要贵至少一美元!
以色列虽然消费过高,但是似乎不影响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因为这里是三大宗教圣地,是耶稣的故乡,你爱来不来。我心想,看在主耶稣的面子上,贵就贵吧,为圣地做一些GDP的贡献,为这个缺水和能源紧缺、大部分是荒漠的国度做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