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中国宏观经济情况已经出现明显改观,从近几个的情况看,经济的活跃程度在明显增加,而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GDP增长率为7%。尽管这个数据与去年下半年开始政策性项目加速审批密切相关,但中国主动性经济增长正在增强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股票市场活跃,为宏观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为什么股市活跃会为经济注入活力?两个方面:第一,股权融资一定会是针对某项投资增加的融资,而不像贷款,贷款增加或许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第二,股权融资的增加必然导致企业债务率和财务成本的降低,它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财务安全性,释放了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是财务成本降低会直接增加公司利润。所以我们说,一个活跃的股票市场对中国经济十分关键,微观主体活跃,宏观经济好转指日可待。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近一年来,中国创业投资者十分繁忙,而且越来越忙。原因是看不完的项目,投不完的资。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目标“新三板”的股权市场更是火爆异常。尽管有人说这是泡沫,但我不这样看,我认为市场要比“泡沫论专家”聪明,市场更知道谁值多少钱,谁的未来会怎样。这里当然充满故事,但故事却是“理性和梦”的代名词,是为圆梦而奋斗的竞技场,这有什么不好吗?
在我看,一些自以为是的经济学家心理变态。宏观经济数据出来他们怀疑真假,政府投资他们说干预市场,民间资本、微观主体活跃他们说泡沫,那如何是好?恐怕在他们心里只有“谁都不行”,而根本没有“好”这个字。说白了,这样的心理,更多地存续于一些“大V经济学家”当中,在它们看来,中国经济只有衰退最好,因为他会告诉我们衰退是体制,是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他们到底包藏着怎样的祸心。
更有甚者,人们不能怀疑他们。只要你对他们的行径提出质疑,他们就说你是“文革残余”,是“阴谋论者”,总之他们是正确的、永远是正确的;他们是市场的上帝,比市场更聪明。这同时也是中国的经济舆论环境。不知曾几何时,媒体爱上了这些“大V”,只要是他们唱反调,头版头条;而对于客观的、正能量的声音一律“拍死到底层”。
我们一再提出:金融战就是舆论战。舆论氛围不改,正面信息反面解读变成风气,那中国经济会是何等悲哀?我们见过这样的情况,东南亚金融危机事后“复盘”的结果表明,索罗斯当时攻击泰国动用的资金总量不过10亿美元。他如何敢于手握300多亿元外汇储备的泰国发动攻击?而且抱定必胜的信心?原因就是:舆论。政府刚说“有足够的美元”稳定市场,国际金融大鳄们就会有大量报告称“政府守不了几天”,如果政府真没守住,国民信心瞬间崩溃。这就是他们的目的,金融攻击必须在开始的时候,集中强大的火力,配合舆论击垮国民信心,让政府的外汇储备陷入全民兑换的汪洋大海。只要动员起该国所有老百姓用本币去兑换美元,外汇储备将被瞬间掏空,而政府再多的外汇储备也保不住汇率稳定。
所以,我们必须注意:金融战不仅是要比钱的实力,更要比嘴的实力。国民更多地接触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不仅决定战斗的代价,同时关乎战斗的胜败。其实,一周以前我们已经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见识过了。多少正面信息被负面解读?多少谣言、段子让人一辟谣、一否定就变成利空工具?我说这只是一些小玩闹闲极无聊而编纂玩笑,你相信吗?至少我不信,恐怕很多人都不会相信:如此精妙的谣言和段子是出自那些“无聊者”之手。
别急。GDP数据已经出来了,马上就会有“负面解读”。比如,说你“数据造假”,说你“债务危机”,说你“股市、楼市泡沫”等等等等。今天英国《金融时报》就与中国GDP公布同步发文,说“中国GDP高估了?”尽管“客气地”加上了问号,但内容就是在“抨击”中国GDP数据造假,于是被新华社发文反驳。奇怪,为什么中国刚刚公布GDP数据,《金融时报》那边可以同步提出质疑?很显然,这是早就准备好的。新华社干得好,我们必须粉碎“奇谈怪论”在国际上的影响,梳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这也是中国实业资本争夺的必要选项,也是中国避免国际金融狙击的必要选项。
我相信,中国经济已经走近拐点,而没有理由怀疑未来。
2015-07-15 04:26:18